
曆史總有很多驚人的相似性,就比如說大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之間,就有着非常多相似的地方。
尤其是看他們都是白手起家,都是帶着自己的一幫老鄉,出來打天下,神奇的是自己的老鄉還個個都是人才,非常有本事。
更巧合的是,這兩位在得了天下之後,都對功臣進行了大肆的屠殺,越是那些立過大功的,最後的下場都很慘。
但劉邦這個人說到底,屠殺韓信彭越他們,完全是出于曆史的必然,是對從封建社會到中央集權國家,過渡的一種需要。
而且劉邦對于一開始跟着自己幹革命的人其實都很不錯,盡管也有猜忌和防範,但那都屬于一個帝王的正常操作。
朱元璋在這方面,可實在是太猛了,不但外人要殺,就連一起跟着他出生入死的老鄉也要殺,最經典的就是他殺了李善長,這個号稱明朝開國第一功臣,跟蕭何地位一樣的人,居然躲了20年,都沒躲掉被殺的命運。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老鄉,在朱元璋還非常弱小的時候,就來投奔他,可能是李善長這種不凡的眼光,李善長一直都是朱元璋軍中非常重要的角色,長期處在重要的參謀位置。
并且經常用漢高祖劉邦的故事給朱元璋當下應當采取的政策,可以說在一衆造反人群中,正是有了李善長,才讓朱元璋跟其他人産生了根本的差別,大戰略大眼光大格局,李善長把自己放在蕭何的位置,而他也的确是當得起這個定位。
可能是很早就跟朱元璋接觸,李善長本質上非常了解朱元璋,洪武元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成了第一,洪武三年又一次加官進爵,但到了洪武四年,李善長就立馬急流勇退了,因病辭官是最體面的托詞。
可能當時朱元璋還看在老鄉和功臣的面子,也可能是此時的朱元璋還沒有像後來那樣失去理智般殘暴,對于李善長的辭官,朱元璋準了。
原本以為可以安全着陸,卻沒想到此後的時光,從來就沒有消停過,更搞笑的是,所謂的因病辭官,此後李善長居然又活了二十年。
太長壽并不是什麼好事,這又多活了二十年,苟延殘喘沒想到最後還是沒能逃過朱元璋的屠刀,說他謀反,一個辭官20年的人謀反,總之皇帝說有,那就有。
李善長審時度勢,早知道朱元璋容不下他,在最巅峰的時候就退了,那麼朱元璋為什麼對已經隐退20年的開國第一功臣就是不肯饒他一命呢?
因為李善長的能量實在太大,他是隐退了,可是他的兒子們,他的弟弟,他的家族依然活躍在大明的朝堂之上,洪武四大案每一個都牽連無數的人,對于李善長家族,更是随時都會遭殃。
朱元璋的目的很清楚,他要剪除一切有可能威脅到皇權的東西,哪怕是一點點都不行,徹底廢除丞相制度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時候不是你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是你,是以你必須死。
于是在洪武23年,李善長還是被殺了,罪名很多,也很無厘頭,反正大明的法律都是朱元璋一個人定的,定什麼罪差別并不大,連帶着一家七十多口人,全部一起人頭落地。
李善長很厲害,也很有遠見,可惜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一個同樣長壽,同樣心思缜密的皇帝,兩個都很硬的人,遇到了,最後隻能是悲劇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