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知縣想要快速升遷怎麼辦?其中有三大潛規則,尤其最後一條

引言

古代的讀書人大都以高中科舉、光耀門楣、當官從政為終身目标,宋代詩人秦觀在《李狀元墓銘》中有言:“君以諸生崛興,名動海内,其視碌碌無聞而殁者,亦可以無憾。”但是事實上,很多讀書人當了“公務員”之後,依舊是碌碌無聞。 不管在什麼朝代,大部分中低層官員終此一生都是沒有什麼特别大的過失,也不會做出特别大的政績。

那麼在清代,在任期内無大功無大過的一位知縣,終其一生能夠做到幾品官呢?我們先看一看清代的官員設定,清代時期的官員設定一共分為九品十八級,如果讀書人以參加科舉的方式進入仕途,至少要考中進士。

清朝知縣想要快速升遷怎麼辦?其中有三大潛規則,尤其最後一條

▲清朝知縣劇照

01

但是考中了進士也不代表立即可以被授予官職,隻有一甲的三名進士可以馬上授官,二甲三甲的進士還需要通過朝考,才能以最終的成績來确定到底授予什麼官職。在正常情況下通過朝考的人,少數會成為可以進入翰林院深造的庶吉士,有一部分會由各部分領試用,而大部分會被分派委任到各省做知縣。

根據統計,清代讀書人考中進士的平均年齡大約為34歲。 按照清代的制度,在三品以下的官員會在65歲左右退休。按照這個平均年齡來計算,一個進士的官場生涯大約為30年。那麼,一個進士出身的知縣,在這30年内如果無大功無大過,在退休前能做到幾品呢?

清朝知縣想要快速升遷怎麼辦?其中有三大潛規則,尤其最後一條

▲清代官憑執照

朝廷分發到各省擔任知縣的進士,需要先到吏部領一個官憑,然後憑此前往各省的督撫部門報到,然後再根據當地的情況分派知縣,此時他們的品級一般為正七品。由于清朝在初期和中期時,基層官員短缺。是以,這些進士往往很快就可以被派往任職所在地。但是在清朝中後期,許多進士便需要等上一兩年的時間才能有具體分派的地方。

02

任職之後,朝廷對地方官自然要進行考核。這種考核被稱之為三年一次的“大計”,大計自然是由吏部主持,加上各省督撫協同。“對這些官員的考核标準有4樣:守清、才長、政勤、年齡。這4項标準被統稱為“四格”,通俗的說也就是要考這4個科目。如果這4個科目都做得不錯,而且沒有錢糧虧空拖欠,地方治安沒有出現過大事,那麼就會被評定為卓異,可以繼續提拔更新。表現略次一等的也至少要有三個科目合格,則會被評為供職,之後會繼續留任或者是平級調動。如果隻有兩個科目合格或者出現了錢糧拖欠、重大治安事件等,則會被降級或者革職。

清朝知縣想要快速升遷怎麼辦?其中有三大潛規則,尤其最後一條

▲清代官員劇照

一個知縣無大功無大過,那麼最多屬于供職這一範圍内,最好的情況就是平調,品級是不會變的,依然是正七品,隻不過能夠調動到大一點的縣。意思就是說從考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知縣是永遠得不到升遷的,就事實來看,大部厘清代的知縣從出仕到緻仕都是七品。

不過官場除了考核,還有潛規則。清代的基層官員大部分任期為三年,三年過後便有了升遷的機會,但是即使政績出色,也不代表就一定可以升遷。知縣可能是最難做的官,一方面他們治理的是普通平民百姓,各種雜事需要處理,另一方面他們的上司比較多,又要滿足上面各種各樣的要求。

清朝知縣想要快速升遷怎麼辦?其中有三大潛規則,尤其最後一條

03

第一種,朝中有人。如果是頭腦精明的人,那麼可以面面俱到,自然會得到上司的賞識。這種賞識往往比考核更為重要,是以真正能夠從知縣開始一步一步上升到一省督撫的人,可謂是少之又少。特别是知府這個官職是一個很難邁過的坎,因為知府不但需要吏部來選拔,很多時候還需皇帝欽點,也就是說想要擔任知府,還要在朝中有人。

第二種,任職地點特殊。不過如果一個進士願意到邊疆地區吃苦,那麼他們也能得到一些朝廷給予的回報,不但任期隻有兩年,而且升遷的可能性也比較大。但是大部分人對于邊塞苦寒之地,依然唯恐避之不及。

清朝知縣想要快速升遷怎麼辦?其中有三大潛規則,尤其最後一條

▲古代邊塞遺址

第三種,不要碰上丁憂。對于清代的知縣還有一個特殊情況,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升職,那就是為父母、祖父母守孝。這種規則也被稱之為丁憂,明末的啟蒙讀物《幼學瓊林》中就有就有教授兒童:“親死則丁憂,居喪則讀禮”,如果父母或者祖父母去世,那麼官員需要守孝三年,在這三年内就等于是離職,守孝期滿後需要被重新委任。若是一個知縣,先後要為父母及祖父母守孝,那麼就有十幾年的時間不會任職,一輩子也就休想升官了。

結語

是以綜合這些情況來看,一個無大功無大過的知縣,從任職到離職,大約也就隻能是七品官。當然如果是朝中有人支援,那麼即便是無大功,隻要無大過也能得到提升。但是擁有這種條件的知縣畢竟是少數,是以大部分知縣到老死,級别也不會變動。

參考資料:

《李狀元墓銘》

《幼學瓊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