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瑜臨終遺言:此人不除東吳必危,12年後果然應驗,這個人是誰?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句正出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該句不僅囊括了三國的故事,對于人們了解曆史變遷也有一定啟發作用。

當然,大多數人閱讀曆史類型的小說還是将注意力放在曆史人物上,因為曆史上那些出衆的曆史人物都獨具魅力令人想要了解。

周瑜臨終遺言:此人不除東吳必危,12年後果然應驗,這個人是誰?

但是不要忘了任何人都無法擺脫大曆史背景而生存,甚至可以說他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與當時的環境休戚相關。

三國中有衆多性格各異的英雄好漢,他們為了權力或者是理想使盡渾身解數,但大多數人最終也無法擺脫大環境的桎梏。

即使是聰明絕頂的諸葛孔明最終也不得不接受漢室無法複興的結局,懷着遺憾告終。

而三國時期的另一位軍師周瑜也是如此,他沒有幫助東吳拿到天下就去世了,在臨終時告誡孫權的話也沒有被采納,最終東吳也走向了覆滅。

天資聰穎的周瑜

周瑜自幼就天資聰穎,除了聰明以外他的相貌也很出衆,而且相當受當時的女性們欽慕,是以,周瑜還被大家稱作是“美郎”。

周瑜臨終遺言:此人不除東吳必危,12年後果然應驗,這個人是誰?

周瑜的聰穎不僅僅因為天生麗質,他的家庭也為他加持不少,周瑜出生在宦官世家,是以周瑜自幼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再加上他身材魁梧、相貌非凡,周瑜簡直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翩翩公子。

如果周瑜生在當今那肯定是極其出衆的人才,他的人生也會一片坦途,但是在當時正值天下暴亂,董卓造反操控了東漢的朝政。

由于之前東漢的幾位昏君統治天下也早就混亂不堪,各地諸侯便蠢蠢欲動想要重建新的王朝,自己稱帝。

其中孫氏一家以孫策為首在當時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後來還建立了東吳,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周瑜便很有前瞻性,他認定孫氏一族肯定能夠在這場動亂中分得一杯羹,是以他便早早投靠了孫策。

周瑜臨終遺言:此人不除東吳必危,12年後果然應驗,這個人是誰?

得到這樣一位足智多謀的軍師,孫策自然是喜不勝收,要知道劉備說服諸葛亮投靠他,可是三顧茅廬好說歹說諸葛亮才答應的。

然而,孫策沒有高興太久他便受刺身亡,随着孫策的離世東吳一下子變得群龍無首,孫氏内部也便起了波瀾,大家都想接替孫策的位置掌管東吳。

以至于一場内部拉幫結派的角鬥開始了,這時之前跟随孫權的諸多能人将領選擇了重新投靠新主,好在,周瑜選擇了與孫權同盟。

有了周瑜這位軍師,孫權順利接替孫策,坐上了東吳首領的位置,而這時距離天下統一,真正坐天下的王還有很遠的距離。

但在周瑜的輔佐之下,孫權還是很有信心,躊躇滿志的。

周瑜臨終遺言:此人不除東吳必危,12年後果然應驗,這個人是誰?

迫于形勢與蜀國聯盟

在魏蜀吳達到三國鼎立之前,一直都是曹操的魏國更加強盛,以至于劉備的蜀國和孫權的東吳都常常受到曹操的威脅。

最為著名的事件之一就是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當時的劉備壓根不敢在強大的曹操面前暴露野心,孫權也是如此,根本不敢與曹操正面起沖突。

可是曹操的軍隊一騎絕塵,成功拿下所有北方的領土,一統江山已經指日可待了。

曹操的野心澎湃,率領着軍隊乘勝追擊南下要吞并東吳,眼見曹操逢戰必勝的架勢,孫權很是畏懼,他甚至想過直接歸順于曹操,免得造成大片的傷亡。

這時周瑜勸說他不能夠輕易投降,這一戰必須要應對,聽了周瑜的勸說孫權便放下了歸順的心思,其實他也不想投降,畢竟他也是有野心想要一統山河的,隻能怪當時的曹操太過強盛。

周瑜臨終遺言:此人不除東吳必危,12年後果然應驗,這個人是誰?

雖然孫權決定不輕易歸順,但與曹操的軍隊作戰能夠勝利的幾率也是微乎其微的。

是以,孫權他們必須想一個能夠逃過此劫的招數,好在他有周瑜出謀劃策,按照當時的大勢所趨,東吳可以與劉備的蜀國結成同盟,他們二人共同對抗曹操或許有可能險勝。

劉備那邊也有諸葛亮出謀劃策,他們也認為曹操一旦攻破了東吳,下一步肯定是要對蜀國下手,是以,迫于形勢他們兩國達成了同盟。

随後曹操大軍駛來,東吳與蜀國達成同盟與曹操作戰,東吳和蜀國借當時地理條件,再加上曹操大軍是北方軍隊不熟悉水性等,成功打赢了以少勝多的戰役,史稱赤壁之戰。

周瑜的遺言成真

赤壁之戰的勝利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之後他們三國依舊是有不少大小摩擦。

周瑜臨終遺言:此人不除東吳必危,12年後果然應驗,這個人是誰?

東吳與蜀國當初的同盟也是迫于雙方的利益才達成的,之後便一直互相提防,也發動了很多小規模的戰争。

周瑜便在一次與蜀國的争鬥中,不幸去世,尚且年輕的周瑜早早離世,如果他能夠多活幾年或許三國最後的結局也能改變,但命運就是早已注定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不過,周瑜在臨終前還非常擔憂東吳,他囑咐孫權一定要提防一人,這個人對于東吳的威脅頗大。

很多人猜測這人可能是諸葛亮,因為天下能夠與周瑜相提并論的謀士也隻有諸葛亮了,然而并非如此,周瑜所指之人是劉備。

周瑜認為劉備之人極為狡詐,在未來絕對是心腹大患,孫權自然也同意周瑜的看法,但是當時如果與劉備徹底撕破臉,豈不是被曹操鑽了空子。

然而,僅僅過了12年劉備便向東吳發起了大規模的戰争,這一戰劉備是打着關羽的名号發動的,但他的狼子野心大家都心知肚明,劉備就是想通過這一戰吞并東吳。

周瑜臨終遺言:此人不除東吳必危,12年後果然應驗,這個人是誰?

可是當時雙方的力量并沒有太大懸殊,東吳雖沒有多大的實力,但保全自己還是能夠做到的,最終劉備隻得敗興而歸。

結語

三國中的各種利用與争鬥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投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的處世哲學都來自《三國演義》。

就比如東吳與蜀國迫于形勢的同盟,後來又反目成仇,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也會迫于無奈與不喜歡的人進行合作,最後很有可能被反咬一口。

是以,在尋找同盟隊友時還是應該找那些可以信任之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