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為明朝的宰相,卻收受賄賂,禍亂朝政,殘害開國大将,毒害一代忠臣。
每一項罪名都足夠殺頭,種種罪名加在一起,都可以誅滅九族了,但如此劣迹斑斑,皇帝竟然都能容忍。那如此受寵的丞相,又是怎麼成為明朝廢除宰相制的犧牲者呢,從宰相的位置淪落到誅滅九族的犯人,他究竟經曆了什麼?
他就是胡惟庸,在外人看來,朱元璋對他十分寵愛,實際上他不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很幸運的人是以他才當上了宰相,殊不知他的宰相之位是大臣和皇帝算計上去的。

胡惟庸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也是明朝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胡惟庸和李善長都是開國功臣,隻是胡惟庸的能力一直不出衆,從楊憲死後,李善長極力舉薦胡惟庸為當朝宰相,扶持自己的勢力,其實朱元璋很明白他的目的,朱元璋知道李善長的想法是推舉一個能力不強的人當宰相,提拔自己的勢力範圍,達到鞏固自己地位的目的,隻是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在心裡謀劃了一個大計劃,是以順水推舟成全了李善長的想法,讓胡惟庸成為了當朝右相。
剛開始做丞相的時候,胡惟庸還是非常小心翼翼的,他想得到皇帝的寵愛,也想讓底下的官員對自己更加認可,是以他做事非常謹慎認真。
逐漸他得到了朱元璋的寵愛,這個時候,他就開始肆無忌憚,不僅無視權威,還有謀反的勢頭。
底下的官員上書的折子,他都要私自扣下來,閱讀之後感覺對自己沒有害處,才會呈現給皇上,這一做法已經徹底觸犯了皇權,他本以為這種行為皇帝不會知道,可是他忽視了明朝特工的厲害,朱元璋也知道他的這個行為,隻是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有了計劃,不想打草驚蛇,于是裝作不知道,私自收集胡惟庸一黨的犯罪證據。
如果說私自扣下奏折是件小罪,那麼他接下來犯的事情,就可謂是謀反的大罪了。
他利用自己宰相的職位,私自收攬錢财,無論是街頭乞兒,還是平民百姓,甚至是朝廷大官,隻要拿着錢财到胡惟庸的府邸求他辦事,那麼一定會見到他,隻要錢到位,甚至殺人貶官這樣的大事他都可以做,甚至不上報。
胡惟庸的這種行為,已經讓朝廷非常混亂,朱元璋也知道這個情況,隻是朱元璋為了讓自己的計劃能夠順利實施,不僅沒有懲罰胡惟庸還裝作一副非常寵愛他的樣子。
朝中很多大臣向皇帝反映胡惟庸的胡作非為,皇帝聽到之後,不僅沒有懲罰胡惟庸還表示,自己非常信賴他,他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是以胡惟庸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變得更加猖狂。
并且為了讓胡惟庸更加相信自己是一位寵臣,皇帝懲罰了彈劾他的大臣,貶官的貶官,受罰的受罰,不僅如此,就連開國大臣彈劾胡惟庸也被懲罰了,由于皇帝的戲演的非常逼真,于是胡惟庸真的覺得自己可以胡作非為,他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朱元璋非常信任的一位大臣叫做劉伯溫,他經常給皇帝算命,并且非常準,皇帝對他非常信賴,有一次,劉伯溫在和朱元璋聊天的時候說到看胡惟庸不是一個善人,勸皇帝不要重用他,當時朱元璋沒有任何反應,可是這件事情很快就被胡惟庸知道了。
于是胡惟庸決定除掉劉伯溫,劉伯溫重病的時候,胡惟庸買通劉伯溫府中的下人在他的藥中下毒,直接把劉伯溫給毒死了,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有多麼的嚣張。
毒殺朝廷大臣是一項很大的罪名,可是皇帝知道之後,并沒有任何反應,因為他明白,這個罪名還不足以廢除宰相制度,是以在時機還沒有成熟的時候,皇帝一再容忍胡惟庸的猖狂。
眼見越來越多的朝廷命官被殘害,朱元璋開始有些着急了,于是他想出了第二招,煽風點火,讓胡惟庸犯更大的罪。
這其中牽涉兩個大臣,一個叫做陸仲亨,一個叫做費聚,這兩個人沒有犯大罪,一個是因為舟車勞頓,私自挪用驿站的車,另一個是因為國家穩定無需操心,在皇帝配置設定完工作之後,開始了享受生活,他們兩個所做的事,本身就是一件小事,還不足以得到皇帝的重視,可是皇帝為了引蛇出洞,直接把他們兩個定了罪。
這個時候,胡惟庸找到他們兩個人,準備把他們拉入自己的幫派,親自說服他們起兵造反。
為了讓自己造反成功,他準備集結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同時進行謀反,是以胡惟庸還勾結了蒙古的勢力,還有日本人,準備來個裡應外合,謀權篡位。
可是他沒有想到,這件事情朱元璋早就知道了,是以,在他完善計劃之前,朱元璋就已經開始行動了。
首先遭殃的就是他的兒子,胡惟庸的兒子在城中騎馬發生了意外,不幸從馬上跌下來,被來來往往的車輛來回碾壓,最後死亡了。
胡惟庸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非常生氣,于是殺了馬夫,對比他以往做的事情,這簡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朱元璋知道之後,大發雷霆,立刻命人把胡惟庸叫到宮中。
聽到皇帝的召喚,胡惟庸并沒有害怕,他以為這次又和以往一樣,自己會平安無事,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皇帝正準備借題發揮,除掉胡惟庸,并且廢除宰相制。
胡惟庸進宮之後準備了一大套說辭,他先打感情牌,告訴皇帝自己和兒子有多麼親近,失去兒子自己是有多麼的痛苦,其次,開始把責任推給車夫,他告訴皇帝這次事件主要錯誤都在車夫,如果車夫按照正常的規矩行走,那麼就不會發生意外,他的兒子就不會死亡,最後胡惟庸還為這件事情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用錢安撫,表示自己可以用錢安撫車夫的家人,用錢安葬車夫,如果放在以往胡惟庸這套說辭,已經足夠他逃脫此次責罰,可是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準備收尾了,對于他的辯解,絲毫不為所動。
朱元璋面無表情的走到胡惟庸面前,冷冷的說了一句殺人償命,這個時候的胡惟庸難以置信的擡頭看着皇帝,此時的胡惟庸才明白,皇帝真的生氣了,皇帝也想借此機會把自己殺掉。
回到府中的胡惟庸越想越害怕,他覺得如果自己再不行動,那麼下一個死的就是自己,于是他不再等時機,他決定即刻謀反。
于是他連夜招來自己的同夥,商量謀反的細節,暗中集結自己的軍隊,正當所有的事情都準備好之際,發生了意外,那就是别國前來進貢,這件事情,胡惟庸沒有告訴皇上,因為他怕這件事情耽誤自己的進度,可是非常巧合的就是宦官出門的時候遇見了進貢的人,進宮把這件事情禀告給了皇帝,是以皇帝又再一次招來胡惟庸。
胡惟庸知道皇帝已經對自己非常生氣了,于是他把罪責推給禮部,說自己并不知道這件事情是禮部的人做事有疏漏,可是禮部的人不承認是自己的疏忽,兩人來回推卸責任,這個時候朱元璋覺得機會到了,于是派人把胡惟庸和禮部的人全部抓起來問罪。
眼見胡惟庸被抓,底下的人開始慌亂了,其中有一位大臣終于開始害怕了,他連夜跑進皇宮,向皇帝告發胡惟庸準備謀反的事情。
這件事情朱元璋早就知道了,可是在得到消息之後,朱元璋裝作很生氣,又難以置信的樣子,悲痛欲絕的處置了胡惟庸,誅滅了胡惟庸九族。
并且對在此期間和胡惟庸一起進行謀反計劃的大臣們一并進行了清算,前前後後一共殺害了四萬多人,其中包括很多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大臣。
由于這件事情牽扯的大臣非常多,禍害面積非常廣,朱元璋借題發揮,名正言順的廢除宰相制度。
廢除了宰相制度,加強了專制皇權,為了能夠更好的處理國家大事,為了能夠監督各個大臣,皇帝設定了内閣,内閣的權力不如宰相,所有的決策還是由皇帝做主,是以,皇權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觀看胡惟庸當宰相的這段日子,其實從始至終就是一個陰謀,李善長把他推上宰相職位,是為了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提拔自己的人,皇帝順水推舟,把他推上宰相職位,是為了順利實施自己的計劃,能夠廢除宰相制度,從始至終,他都是一個政治的犧牲品,隻是他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胡惟庸從始至終都認為自己做宰相是因為自己的能力足夠得到了皇帝的重視,是以他才變得越來越猖狂,甚至到最後,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還想造反,他并不知道,從他當上宰相的那一刻,他的結局已經寫好了,那就隻有死亡,成為政治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