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大多是鐵基、碳結合合金,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鐵的國家,是以中國出土了很多珍貴的鐵文物,成為研究中國社會曆史演變的重要研究對象。由于鐵器遺物長期埋在地下并遭受嚴重腐蝕,而開挖後由于環境的急劇變化,鐵的腐蝕程度,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将不需數年時間面對。以下是鐵器文物生鏽形成的主要因素和保護鐵文物的方法步驟的清單,以供參考:
一、導緻鐵腐蝕的主要因素
通常出土的鐵制品會出現鏽蝕、膨脹、開裂、變形等現象,而且鐵的化學性質比銅活潑,是以在自然環境下,鐵比青銅更難儲存。影響不同埋址鐵的因素複雜,總之,導緻鐵器鏽的因素有八個:鐵本身的結構缺陷、氧化氣氛、潮濕環境、土壤PH值、掩埋環境中的可溶性鹽、氯離子的影響、工業大氣中的二氧化硫、鐵在土壤中形成的鏽層和儲藏室中形成的鏽層對幹縮效應有反應。

博物館紀念展示櫃
二、鐵文物保護的方法步驟
一是表面清潔和除鏽。目的是去除外部松散的鏽蝕,保留内部鏽迹,并穩步加強其對鐵基的保護作用。使用的工具有竹刀、手術刀、牙鑽等。如果鐵制品儲存完好,可以使用化學試劑或電化學清洗,常用于不同濃度的磷酸、磷酸、檸檬酸、EDTA三鈉鹽或四硬脂鹽、六磷酸鈉等。
博物館瓷器展示櫃
第二,淡化。采用去離子水超聲清洗或5%碳酸鈉超聲清洗,用冷熱交替法除去可溶性鹽,并定期更換溶液,直至檢測溶液中氯離子濃度小于4mg/L。海水淡化處理後,用去離子水反複清洗,并用乙醇溶液浸泡脫水,使其自然幹燥。
第三,加強和修複。為了防止物體的開裂部分繼續膨脹,需要對物體采取矯形和加強修複措施。骨科主要是矯正措施,用于糾正由外力擠壓或開裂引起的形狀變化。修複主要是針對脆弱或不完整的情況而采取的措施。一般根據物體的腐蝕脆弱性,分别選擇環氧樹脂,将破碎的鐵破碎後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剩餘部分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補充或不補充。
第四,腐蝕。為了減緩鐵制品的腐蝕速度,需要選擇合适的金屬緩蝕劑,如苯二氮卓類(BTA)、單甯、磷酸鹽、钽鈉和矽酸鈉。
博物館古董展示櫃
第五,密封。鐵的密封材料較好,是矽膠物質,但價格昂貴,且經過處理後,物體表面顔色稍顯加深,一般采用三氯甲烷或乙酸丁酯溶液進行密封處理,濃度為1%~5%。在通風櫃中,将軟刷塗在器具表面,并在自然幹燥後将其取出。
第六,密封脫氧儲存。經過上述步驟處理後的鐵器文物,還需要密封脫氧儲存,可選配RP保護材料将處理後的鐵文物包裝、吸氧劑,或将物體用氮氣密封貯存。儲藏室還應制作一個囊箱,以避免實體損壞,達到長期安全存放的目的。
以上是鐵器文物生鏽的主要因素和保護方法的步驟,可以看出,修複後對鐵器的有效保護是鞏固修複結果的關鍵,也是其在學術研究,展覽和展覽中使用的基礎。對于鐵文物的收藏,使用安全可靠的保護設施是鐵文物要長期展示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