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炎炎夏季,四川警方接到了群衆報案,說是重慶市的歌樂山金剛坡,發現了一具女性屍骨。
警方到達現場之後,看到一座破舊的碉堡當中,有大量的黑色長頭發,因為山水常年沖刷,以至于骨骼所剩不多。

(楊漢秀)
經過警方确認,碉堡裡長眠幾十年的,正是革命烈士楊漢秀,鮮血滋潤了千裡青山。
關于楊漢秀的一生,要從四川這個省份說起,四川四川四面是山,飛機飛不過,大炮打不穿。
民國時期,四川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本應該富裕繁榮,卻因為軍閥混戰,底層百姓民不聊生。
四川是軍閥最多的省份,其中勢力較為龐大的,分别是劉文輝、鄧錫侯、劉湘、王陵基、以及楊漢秀的伯伯楊森。
在這五個軍閥當中,楊森的私生活最為混亂,和子女的關系也并不好。
有個細節可以提供佐證,根據張作霖的兒子張學思,所寫的《張學思自傳》一書記載,張學思上學的時候,和楊森的兒子住一間宿舍,楊舍友經常說:“
要徹底打倒我的軍閥父親!
”
而咱們本篇要講的楊漢秀,出生于1912年8月15日的四川廣安縣的楊氏澤廬,她的父親名叫楊懋修,是楊森的親弟弟。
楊漢秀在楊家子女當中最早出生的,是以這姑娘從小到大,都被稱之為楊大小姐。
楊漢秀從小就強烈要求去讀書,是以進入了新式課堂接受教育,而在她的少女時期,對她影響最大的一件事,則是英國軍艦在萬縣制造的“九·五”慘案。
1926年,英帝國的軍艦,總是在長江流域制造事端,其中三艘軍艦在9月5日那天,在萬縣的江岸,朝着中國軍隊開火。
三艘英國軍艦,朝着萬縣的市區,發射了三百多發炮彈和燃燒彈,造成5000多位中國百姓的死傷,史稱萬縣慘案。
而14歲的楊漢秀,當時就在萬縣讀書,眼睜睜看着外國列強,殺害我中華兒女。
從那之後,楊漢秀的那顆心越來越滾燙,不想做象牙塔當中的嬌貴千金小姐,而是想要做救國救民的革命戰士。
楊漢秀為了更多的了解革命思想,是以常常去第20軍的軍部,找政治部主任請教。
而這位政治部的主任,正是未來大名鼎鼎的朱德朱老總。
(朱德年輕時)
當時,朱德是奉命進入國民革命軍第20軍,主要任務是在楊森的部隊當中,做統一戰線的工作。
楊漢秀常常去聽朱德的演講,也很快就确立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方向,開始追求革命道路,敬佩蘇聯的那種犧牲精神。
萬縣舉行反帝遊行的時候,楊漢秀積極參加學生的隊伍,走上街頭示威遊行。
而楊漢秀的父親楊懋修,在楊森的手下做師長,長期帶領部隊南征北戰。
可古來征戰幾人還,楊懋修在軍閥混戰當中受了重傷,意識到自己命不久矣,是以将十多歲的女兒楊漢秀,托付給了哥哥楊森。
(楊森)
從那之後,楊漢秀就一直跟着楊森生活,深居軍閥公館大院,這對心向革命的少女來說,等于是成了籠中鳥。
楊森性格比較殘忍狠辣,曾經對多位妻子痛下殺手,對老百姓更是各種盤剝壓榨,四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久而久之,楊漢秀對楊森越來越反感,想要走出這個軍閥家庭。
而随着局勢的變化,朱德離開了萬縣,下次再跟楊漢秀見面,乃是十四年之後了。
楊漢秀雖然和革命導師暫時分開,但光明的種子,已經在這少女的心中紮根。
楊漢秀在接觸進步思想的過程當中,在渠縣的一所學校裡,認識了國小老師趙緻和,倆人很快就陷入了熱戀。
楊森反對這門婚事,因為趙緻和家裡很窮,而且他早就為楊漢秀安排了親事。但楊漢秀堅持要跟趙緻和結婚,和一名國小老師,一起組建新的家庭。
倆人結婚之後,楊漢秀生了兩個孩子,1934年生下長子趙在民,1937年生下女兒趙在國。
楊漢秀與趙緻和原本居住在上海,一起學習了外語,想要出國留學,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丈夫因病去世。
根據趙在民的回憶:之前因為國共分裂時期,是以母親楊漢秀很難找到革命的隊伍,而随着第二次國共合作,再加上父親的去世,是以母親想要去延安。
楊漢秀如果去延安參加抗日的隊伍,也就無法照顧自己的孩子,于是在無奈之下,隻能将孩子送到了娘家。
從四川到陝北,楊漢秀曆盡千辛萬苦,到達了心中的紅色聖地延安,進入抗日大學和魯迅藝術學院讀書。
那時候,究竟有多少進步青年去往延安,沒有具體的統計資料,不過根據《從延安出發》一書的記載,大約有十萬青年進入延安,其中有四萬青年去了前線戰場。
楊漢秀正是這十萬青年當中的一位,她去前線打過鬼子,在後方的學校當過老師,在抗日艱苦時期,也進山打過遊擊。
無論是後方的生産運動,又或者是前線的戰火硝煙,楊漢秀都犧牲在前吃苦在先。
1940年春,楊漢秀拿着上級上司寫的推薦信,從延安啟程去往西安,在七賢莊見到了朱德。
(抗戰時期的朱德)
一晃十四年過去了,楊漢秀深知共産黨人從不搞特殊,再加上自己是封建軍閥家庭出身,是以她對朱德說:“
我決心要做軍閥地主家庭的叛逆者,要堅決徹底改造,連名帶姓都改,跟着共産黨革命到底,就是無名無姓也決不姓楊。
楊漢秀改名叫吳銘,因為她在隊伍當中的表現非常優秀,是以在1942年光榮入黨。
楊漢秀經過多年的磨煉,她的思想和能力得到了黨的認可,這位出身名門的千金小姐,在烽火當中成長蛻變,成為了意志堅定的中共革命戰士。
楊漢秀為了國家而舍了小家,遠在四川的孩子們,雖然說生活在富裕的楊家大院,但生活卻曆盡苦難。
根據大兒子趙在民的回憶:外婆家裡很富裕,對孩子們比較照顧,但大舅楊漢奎卻渾身戾氣。
楊漢奎歧視趙在民和趙在國,在毒打孩子的時候,踢斷了趙在國的肋骨,孩子躺在地上大口吐血,差點被打死。
妹妹趙在民,看到哥哥趙在國被打,也隻能無助的哭泣。在萬般無奈之下,值呢鞥将倆孩子送到了渠縣的外婆家裡生活。
因為這兄妹二人,童年時期缺少大人照顧,營養不良的情況下,身體一直都不好。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人經過十四年的艱苦抗戰,終于赢得了抗日戰争的勝利。
雖然說中國人赢得了抗戰勝利,但蔣介石卻一直想着打内戰,是以戰争的陰雲,依舊籠罩在中華民族的頭頂。
1946年3月22日,黨組織向楊漢秀下達了一個特殊的任務,去往川軍的上層,做統一戰線的工作。如果蔣介石挑起内戰,那就策動川軍起義,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
楊漢秀接了任務之後,立刻啟程趕奔四川,和周恩來一起,乘坐軍事觀察組的飛機,一路去往重慶。
然而國民黨的特務一直緊盯着延安,一直緊盯着周恩來的行程,自然也就獲悉了楊漢秀的行程。
以至于楊漢秀還沒有到重慶呢,國民黨的特務就在機場等着呢,當楊漢秀所乘坐的飛機降落重慶,立刻就被特務給盯上了。
楊漢秀發現有人跟蹤自己,于是她進入了人潮湧動的車站,一路去往了渠縣。開始利用自己的身份,接觸四川的愛國将領,策動反蔣鬥争。
楊漢秀又拿出大批大批的物資,支援起義武裝,單單是谷子就捐贈了一百三十五石。
根據兒子趙在民的回憶,母親楊漢秀無懼特務的監事,經常出入楊森的公館,做楊森的說服。
那時候的楊森,因為多年來南征北戰,是以手裡的部隊僅剩不到七千人,是以他則卸去了軍職,在重慶當市長。
楊漢秀以楊大小姐的身份,團結了諸多愛國将領,她也總算有時間回家看看,和孩子們團聚。
12歲的趙在民,和母親分開了整整九年,他看到門外走進來一位陌生的女人。
外婆對趙在民說:“快叫呀,這是你媽媽!”
趙在民當時就愣住了,因為從小到大對母愛很模糊,是以望着眼前的母親,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楊漢秀看到兒子,内心非常的激動,将趙在民攬入懷中,抱着孩子痛哭流涕。
母親在哭,兒子也緊跟着哭了起來,趙在民總算是盼來了母親的擁抱,熱淚浸濕了楊漢秀的胳膊。
楊漢秀雖然很忙,但也盡量抽出時間,輔導孩子們的學習,照顧孩子們的生活,偶爾有了閑暇時間,就會赤腳下田幹農活,向周圍的老百姓,宣傳進步思想。
楊漢秀每次回家,都會親手為孩子們做豆芽和豆腐,而且一邊做一邊說,這些都是在延安學的,希望孩子們也艱苦樸素。
兒子和女兒原本身體很弱,自從母親回來之後,兄妹二人在楊漢秀的照顧下,身子骨逐漸硬朗。
(楊漢秀和兒子合影)
楊漢秀在四川,照顧了多個烈士家庭,也收養了多個烈士遺孤,而且經常帶着孩子們,去往附近的福利機構,送去學習資料和慰問品。
楊漢秀甚至将自己的戒指摘下來,讓救濟院的孩子們當學費,是以她深受孤兒們的感激。
身為革命者,楊漢秀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并不長,更多的是從事統戰工作,團結川軍。
因為楊漢秀表現突出,是以這引起了特務的恐慌,1947年7月的時候,有叛徒出賣了楊漢秀,以至于軍統立刻出動,前去抓捕楊大小姐。
在酷熱的夏夜,楊漢秀在渠縣的家裡,和孩子們正在熟睡,門外突然響起了急促的敲門聲。
趙在民被吵醒之後,内心非常的恐懼,這時耳邊響起了母親楊漢秀溫柔的聲音:“别怕,有我呢。”
特務沖進門,趙在民眼睜睜看着母親被抓走,以他年幼的身闆,自然攔不住那些窮兇極惡的特務。
家裡的老人,也沒有見過這種陣仗,抱着倆孩子痛哭不止,這個家庭在慌亂當中,度過了憂愁的一夜。
楊漢秀被抓進了渠縣的警察局監獄,任由敵人手段進出,她嚴格保守黨的秘密,絕不背叛革命。
第二天上午,趙在民去監獄裡探望楊漢秀,母子二人在鐵窗當中住了一晚。
趙在民望着守衛森嚴的監獄,望着身邊的母親,内心越來越難受。
楊漢秀對兒子說:“
媽媽不怕死,你也不要怕。媽媽随時都有可能犧牲,即使我被害了,你更要堅強些,要成為一個勇敢的青年、進步的青年,長大後為媽媽報仇!
沒過多久,楊漢秀被轉移到了将軍衙門的省特委監獄,而她始終保守地下黨的秘密,沒有對敵人透露分毫。
渠縣的國民黨官員,對于如何處置楊漢秀一事,内部觀點不一緻,為此争論不休;而地下黨也在積極營救楊漢秀。
特務抓不住确鑿的證據,隻能悻悻的對着楊漢秀警告威脅一番,随後打開監獄的鐵門,釋放了楊大小姐。
楊漢秀重獲自由,再次利用自己的身份,廣泛團結川軍内部的愛國将領,建立統一戰線。
例如川東龍潭起義的時候,楊漢秀變賣了家裡的田産,買來了大量的物資,援助反蔣武裝。
楊漢秀說:“隻要革命需要,我可以獻出自己的一切!”
1948年9月,軍統特務再次集結人手,第二次抓捕楊漢秀。
根據趙在民的回憶:那天,一群特務包圍了我家,有兩個兇神惡煞的特務,沖進了我家院子裡。
領頭的特務,對楊漢秀大吼:“劉縣長請你去說話!”
楊漢秀依舊是非常的冷靜,她對特務說:“我收拾一下跟你們走。”
特務則站在院子裡等着,而楊漢秀朝着趙在民使了個眼色,意思就是跟我來。
楊漢秀說是去廁所,她帶着兒子走到了特務看不到的地方,擡手從亂石碓裡,取出來一個小小的布包,交給了兒子趙在民。
特務等得不耐煩了,将楊漢秀強行帶走,而家裡的趙在民,打開了那個小布包。
布包當中,有一封介紹信,和一張楊漢秀在延安拍攝的照片。
趙在民那時候年紀小,看不懂信裡的内容,後來才知道是王維舟同志,介紹楊漢秀去見周恩來的時候,寫的一封介紹信。
(王維舟為吳銘(楊漢秀)寫給周恩來的介紹信)
楊漢秀被捕之後,先是被關押在渠縣的監獄裡,又被特務帶着轉移到了重慶的那個、臭名昭著的渣滓洞。
這所罪惡的監獄裡,關押着聖潔的共産黨人,楊漢秀任由敵人如何審問,她都冷靜自如的應對,沒有做出任何背叛組織的舉動。
在渣宰洞,楊漢秀組織獄友,一起高唱延安的革命歌曲;她親自照顧身體弱的同志,幫助身患疾病的難友。
一直到1949年4月,由楊森的妻子出面,才把楊漢秀帶出了監獄,然後送往醫院當中“療養”并且派人看管。
楊森一直在關注這件事,他以專程去往醫院,以“探病”的名義,見到了楊漢秀。
楊漢秀見到了軍閥伯父之後,她依舊想要做對方的說服,于是說:“大伯,朱總司令是你老友,他托我向你問候……朱總司令說你們一道反袁護法,又在萬縣一同打過英艦。凡做好事,人民記得。他盼你切不可像二七年去打武漢政府那樣,部隊打垮了,最終還落罵名。他還是希望像在萬縣那樣和你相見,共同把中國的事情辦好。朋友間就不要對着打了,把槍口掉個頭,共同去打欺侮中國的帝國主義!”
楊森勃然大怒,依舊想要效忠蔣介石,而且還拿改名換姓這件事,向楊漢秀發難。
關于楊漢秀的遇害經過,要從“九二”大火說起。
1949年重慶的江水,上漲了十一米,以至于兩岸的貧苦百姓,紛紛往高處搬遷。
到9月2日的時候,老百姓用大量的木條和竹片,搭建了大量的簡易房間,埋下了火災隐患。
起火的點,位于贛江街17号,乃是一棟兩層樓房,幾個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不小心引發了火災。
一場浩劫降臨重慶,在十多個小時的時間裡,燒毀了三十九條街道和小巷,單單是銀行和錢莊,就燒毀了三十三家。
災民四萬多人,遇難者高達兩千五百多人,單單是豬鬃毛就損失了二十五萬美元,更别提被燒毀的幾十座倉庫,物資損失不計其數。
關于這場大火,一直到1959年才查明真相,既不是共産黨幹得,自然也不是國民黨幹得。
不過在1949年,大家誰也不知道真相,恰逢解放戰争的末期,是以國民黨将罪責,推在了共産黨的身上,接連殺害多名無辜群衆,說成是共産黨的“縱火犯”進行栽贓嫁禍。
當時,楊漢秀認為這是國民黨在栽贓陷害,這是軍閥的陰謀。
再加上老百姓紛紛傳聞,說火警噴的不是水而是汽油,是以将矛頭對準了楊森,認為是楊森想要在潰敗之前毀掉重慶。
那時候,楊漢秀住在重慶的飛來寺,住在楊傳三的家裡(楊森的三弟)依舊在努力的工作着。
而楊森非常憤怒,在9月17日的深夜,派人秘密逮捕了楊漢秀,當天晚上進行突擊審訊。
楊森希望楊漢秀,去承擔這場大火的罪名,而楊漢秀則當面反駁楊森。
在這種情況下,伯伯和侄女的沖突,也就無法調和。
楊漢秀被兩個特務,硬生生給塞進了汽車的副駕駛,而後排的兩名特務,拿出一根繩子,勒在了楊漢秀的脖子上。
特務殘殺了楊漢秀之後,将這位革命烈士的遺體,埋在了歌樂山金剛坡的碉堡當中。
兒子趙在民,當時寄宿在重慶的求精中學,一直到周末的時候,才知道母親被特務抓走。
那天趙在民總有不詳的預感,渾渾噩噩好似沒了魂魄,他離開家去了學校,一個人住在宿舍裡。
一直到解放軍進入重慶之後,趙在民才知道母親已經長眠,永遠離開了自己。
到了1975年,才找到革命烈士楊漢秀的遺骨,因為一年又一年的山水沖刷,以至于楊漢秀的遺骨,已經所剩不多。
1980年11月25日,重慶政府的從業人員,為革命烈士楊漢秀,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
文章寫到最後,就以楊森在大陸的最後時光來結尾:
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進入湘西的時候,楊森擔任國民黨第二十軍的軍長,以及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重慶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
楊森發給劉伯承和鄧小平一封一封明碼電報,想要戰場起義反蔣。
劉伯承接到電報之後,對從業人員說:“千萬不要這些人,别理他!你們做起義工作,不要找這些人!”
我黨向來歡迎國軍将領起義,為何會拒絕楊森呢?此人屬于是典型的出爾反爾,例如效命清軍又反清軍,投革命軍之後又投滇軍,而他本人又是川軍軍閥。
楊森很少站穩過腳跟,地盤搶來又丢,各個陣營跑來跑去,是以得了個外号叫“滾龍”。
劉伯承年輕的時候,上司了順泸起義,那時候跟軍閥劉湘展開了激戰。
(劉伯承年輕時)
劉伯承希望獲得楊森的支援,讓楊森去牽制住劉湘,誰知楊森表面答應,實際上卻坐視不管。那一戰,導緻劉伯承損失巨大。
朱德年輕的時候,也去楊森的軍中做統戰工作,這一點咱們前文講過,楊森這個軍閥屬于是死心塌地的反動。
而今國民黨大勢已去,楊森無比清楚的知道,如果不戰場起義的話,必然難逃厄運。
随着解放軍大兵合圍,楊森又派人去見劉伯承,希望獲得起義的待遇。
劉伯承說:“轉告楊森,有多少槍繳多少槍,就是繳械,别的不談 !”
對于楊森來說,他想獲得起義待遇,而劉伯承隻允許投降,是以楊森離開大陸,逃往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