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觸《桃花扇》,看的并非原著,而是歐陽予倩先生的戲劇版本。是以看之前,早已在心底作了建設,因為戲劇和原著畢竟會有差别。不過,所幸還好,兩者在内容上除了結局有很大的改變,其他倒是沒有什麼。
看戲劇版的《桃花扇》,起初我是懷着好奇的心情來看的。早在高中時期就聽說過《桃花扇》了,隻因種種事情以及個人惰性一直沒有碰過,是以總是有種好奇心性的。雖然對于自己第一次接觸此書看的竟然是戲劇有些不滿,可看到内容後就不那麼認為了。曾經我看過老舍先生的《茶館》,這是一本話劇,我不知道戲劇和話劇究竟有什麼差别,可是共性我是看在眼裡的。
戲劇本《桃花扇》在前面内容與孔尚任先生的原著基本一緻,隻是語言更質樸些,神态動作更細緻些,結局大相徑庭了些。原著的《桃花扇》結尾是侯朝宗與李香君雙宿雙栖、子孫美滿,而戲劇版則改成了朝宗在新朝再求功名,香君羞憤而死。不得不說兩者各有千秋。孔先生的男女主人公志行高潔,從一而終。侯朝宗雖有一時昏聩,但被香君點醒,随後一直堅守本心,忠貞為國,改朝換代後,無心功名利祿。而香君更是一柔情烈女,誓不向惡勢力屈服。兩人最終在戰争結束後,團圓,可謂是合情合理。而歐陽先生的戲劇便不同了,他讓侯朝宗心性并不那麼堅定不移,雖然對于香君“磐石無轉移”,可是最終為了自己的生活求了那虛浮功名。而香君更是剛性裂心,棄扇,血濺當場。這樣一改,顯然更加戲劇化了些,不過,正因為如此,才讓其更有吸引力,畢竟戲劇究竟是戲劇,有起伏才有精彩。自然的,這是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對于兩種藝術,其實我都很喜歡。
《桃花扇》是發生在明末清初的故事,因為亂世,是以裡面免不了有一些醜惡嘴臉。在亂世中苟且偷生、攀附權貴、藏污納垢、誣陷忠良、隻圖享樂、視他人性命如草芥的阮大铖和馬士英,喪盡天良,做盡了壞事。将李香君逼的無路可走,将侯朝宗逼的有家不能回、四處奔波。凡此種種,都叫世人所不齒。不過,裡面有一個人我倒是很感興趣,就是楊文骢。這個人在交往上有點本事,用我們現代的環境,就是黑白通吃。不論是侯朝宗一派還是阮大铖一派,他都能混的如魚得水。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處事圓滑吧。比起阮大铖、馬士英乃至侯朝宗、李香君,我覺得這才是個厲害人物,懂得撫弄人心。說他牆頭草随風倒,可是他并不偏向于哪一方,他并不針對香君他們,之是以聽從權貴的,也是為勢力所迫。然而,究竟他還是有谄媚的嫌疑,可是他還是能夠得到香君他們的尊敬,不得不說,這可真是一個沖突的存在,好像哪一方都不會特意針對他,他就是一個中間人,卻是兩頭都讨好。說不上喜歡這樣的人,可是仍舊佩服這個人的社交手段。當然了,說到榜樣,大家都會說像李香君這樣的人,當是為人的典範,我也是贊同的。做人就該有一個原則,并不能随意改變自己,要堅守本心。
讀《桃花扇》,一方面我感受到的是書中塑造的人文情懷以及對于亂世人心的感慨;另一方面,我體會到的則是藝術的魅力。孔先生塑造人物相當成功,個個形象鮮明,具有特色,于寫作方面我收獲良多。
好書自有其千金的價值,學不到什麼,隻能是自己太不用心。我該慶幸我還能看到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