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逐漸都被碎片化了。正因為新裝置的普及,新技術的研發,新應用的推廣,我們獲得了許多便利及閑暇。
這些閑暇是短暫、不完整的,是從種種等公交、等客戶的“忙”裡節省出來的。人們拾起魯迅先生“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的訓誡,對此格外珍惜。珍惜的表現即充分利用,随時随地浏覽幾篇短文,為心儀之物支付賬單,與新朋舊友隔空攀談……無數資料在封閉的個體間來回紛飛。
人們感受到思想的豐盛,感受到物質的滿足,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這些感受不過發生區區幾分鐘的彈指揮間。
于是人們沾沾自喜,自認是一個見多識廣的忙碌人士,将碎片鑲嵌進他們生活的所有空隙。
我們做任何事都表示出心不在焉,可又說不上來心在何處。心浮氣躁地翻弄電子書籍,玩世不恭地在對話框裡你來我往,這些最終将把完整的人生——包括情感,包括事業——全都割裂。成為碎片的不止是時間。
實際上,忙碌并不意味着高效,比大口吞食更緊要的,是消化,吸收和回報,隻有經曆這些過程,資訊才能被有效轉化為生産力。當時間被分裂,思考被割據,生活被碎片化,看似滿當的日程裡,根本尋找不出一段完整的資訊加工的容納所。
試想大量備援且無條理的資訊一時湧入大腦中,它們彼此傾軋占據,像被貓爪無情撥弄後的毛線團。人們的記憶體會不足,情緒會疲憊,心态會失常,奔波在亢奮與失落間。如此反複拉扯愈發迷信碎片化的力量,勢必會陷入惡性循環。進而人們擷取不了完整的認知,分辨不了事情的真僞與價值,遑論做出正确判斷。待到這一步,我們隻有束手無策任由碎片宰割。
理想的生活方式應當是整散兼具的,像一首朗朗的詩歌,通暢連貫的同時,斟酌推敲。無論表面如何堆砌,都要注重生活基調的平實完整,要有統一的生活目的,上面的所有裝飾浮雕都是向這一目的邁進。
将生活碎片化的目的是使之得以擴充,而非阻塞。是以我們要合理配置設定用以碎片的額度,在一定範圍内享用網際網路的便捷和多元來豐富自己。大量迅速的擷取,徹底缜密的思考,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使我們的思維有了足夠的空間保持它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就好比擁有了豐足的原料,又能在資訊錯綜複雜時,準确無誤地拽出它的“線頭”,絲絲縷縷平順服帖。
碎片化是一種濃縮型的積攢,複原才是生産的必經之道。是以,孜孜不倦地收集,靜心務實地思索,方能把握住碎片的主動權,方能使碎片組成星月夜的拼圖,而非散落一地的水晶。
方能使生活因遇上碎片化,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