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假裡,我去了鄉下。在那裡經曆了很多城市裡的孩子沒經曆過的有趣事情。其中,令我最難忘的事情就是親自燒竹筒飯,那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那天,我在鄉下舅婆家做完作業正閑得無聊時,小姨(舅婆的女兒)回來了,她說:“侄女,你作業寫完沒?如果寫完了就跟我來做、竹筒飯,沒寫完就算了。”我一聽,馬上從沙發上跳下來,興奮地說:“好啊,我正愁沒事做呢!”小姨聽了我的話,笑着說:“那你知道什麼是竹筒飯嗎?”我得意地說:“哎,我吃過竹筒飯的,我們城裡也有竹筒飯賣的。”“我們今天做的竹筒飯,絕對不是你們城市那種樣子的,不信我們就自己做來看看,你就明白了。”小姨說。說幹就幹,我帶着好奇心跟小姨一起背着背簍、帶着鐮刀,向山上走去了……
到了山上,我和小姨在山上挑了一根又長又細的竹子,把它砍了下來,剃了竹子上的枝丫,隻留下主幹(做竹筒飯的主要材料)。然後在竹林裡撿來了一些筍殼,還把剃下來的枝丫放在背簍裡,用來燒火。我們拖着竹子,背着柴下山了。
回到家裡,我們用鐮刀把竹子砍成一節一節的,這是有技巧的:第一刀砍在節頭的上面,第二刀砍在節頭的下面一點。這就成了一節一節可盛水的“竹水杯”,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盛裝飯、菜和作料,不會漏出來。小姨說用新鮮的竹子做的竹筒飯更有清香味,更顯竹筒飯的原生态,做出來的竹筒飯更香,更有味。
然後我們去廚房煮糯米,切肉、蔥、蒜、菜、蕃薯等自己喜歡的食物,将這些食物放入鹽、味精、花椒粉等作料混合在盤子裡,接下來就将這些混合食物裝入剛才砍好的一節節“竹水杯”裡,用切好的蕃薯堵住“竹水杯”口。這樣竹筒飯的前期準備工作就做好了。
接着我們用磚來砌竈,再把剛剛撿來筍殼和竹丫枝放在裡面。再把裝好飯菜的竹筒放在竈上烤,隔一段時間就要翻一次,等十幾分鐘以後,竹筒飯熟了。我們就用刀切開烤熟的竹筒,把飯從竹筒裡挑出來放在碗裡,這樣大家就可以吃了。
做好後我迫不及待端起自己親自做的竹筒飯,遠遠的聞到它的清香,吃過後覺得和我在城裡吃的竹筒飯就是不一樣。城裡的竹筒飯是把飯裝在竹筒裡放在鍋裡煮的,我自己做的竹筒飯是放在火上烤的,并且竹子是新鮮的,做出來的飯是清香的,它的清香香在我心裡,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