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BM量子計算機内部結構圖首度曝光,2018量子霸權戰局預測

2017年11月,IBM宣布成功建構并測量了具有類似性能名額的50個量子比特原型機。

50個量子比特被普遍認為可以進行普通超級計算機不能完成的任務,IBM此舉也是在“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

在本周在舊金山舉行的IBM's inaugural Index 開發者大會上,該公司對外展示了50個量子比特原型機,更重要的是,原型機的内部結構圖同時曝光。

不過,盡管IBM的50個量子比特原型機看上去非常先進,但量子計算仍處于初級階段,包括IBM在内的公司都不太确定量子計算的下一步将走向何方。

與此同時,想要在量子計算這個蓬勃發展的領域取得“量子霸權”的不僅有IBM,還有谷歌(49個量子比特)、微軟以及日本的數家企業與研究機構。

阿裡雲量子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之江實驗室副主任施堯耘認為,2018年将上演量子計算年度大戲,幾個大公司之間将出現量子霸權混戰,未來量子計算面臨着諸多變局。

VC、大公司、各國政府都在量子計算上玩添磚加瓦的施工比賽,讓這個舞台看上去熱鬧非凡。

構造圖曝光:IBM 50量子比特原型機大拆解

被曝光的IBM50量子比特原型機内部構造長這樣。

IBM量子計算機内部結構圖首度曝光,2018量子霸權戰局預測

利用量子處理需要保持絕對零度附近的恒定溫度。這張細節的内部構造圖詳細解釋了各個部件的特性,整台“冰箱”利用兩種氦同位素的混合特性來創造這樣的環境,由2000多台電腦制造而成。

量子位信号放大器(Qubit signal amplifier)

其中的一個放大器需要恒定在4開爾文

輸入微波線路(input microwave lines)

每個容器都處于類似冰箱的環境中,進而保護量子位在發出信号的過程中控制熱噪聲以及讀取信号。

超導同軸裝置(superconducting coaxial lines)

為了盡量減少能量損失,在第一和第二連接配接軸之間插入信号同軸線,放大級由超導體制成。

量子放大器(quantum amplifiers)

磁屏遮罩内的量子放大器,放大處理讀取信号,并将噪音最小化。

混合室(mixing chamber)

冰箱最底部的混合室提供了必要的冷卻能力,使處理器和相關部件的溫度降低到15mK,比外層空間更冷。

低溫光電隔離器(cryogenic isolators)

低溫隔離器可以使量子信号向前發送同時防止噪聲影響其品質。

低溫盾(Cryoperm shield)

量子處理器位于一個屏蔽層内,保護其免受電磁輻射的影響,控制信号品質。

高效與脆弱并存:量子計算機對溫度、微波、光子等幹擾高度敏感

量子計算機能夠更有效地解決某些方程,如模組化複雜分子。但這種高效率受到系統脆弱性的影響。

目前,量子比特的一緻性時間在衰減前90微秒處達到頂點。也就是說,如果一個量子比特被指定為1,它隻會在0.0009秒内保持1。“之後,所有的努力就白費了,是以你需要有足夠的時間真正地使用量子計算。”IBM Q戰略副總裁Bob Sutor說,任何準備用量子計算的内容都必須在這段時間内完成。”

IBM量子計算機内部結構圖首度曝光,2018量子霸權戰局預測

同時,量子計算機對來自溫度、微波、光子,甚至是運作機器本身的電力的幹擾也高度敏感。 Sutor說,由于熱量存在,很多電子在四處移動,互相碰撞,這可能導緻量子比特的退相幹。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機器必須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才能運作。

除了内部的溫度,外部空間的溫度也是需要保持在兩到三度的絕對溫度之間。Sutor說外層空間太熱的話,就無法進行計算。現在,量子計算機平台的最低層存在于10毫開爾文的寒冷“冰箱”中,這是一個高于絕對零度的溫度。Sutor說,未來幾十年,我們可能還做不到能夠在室溫下運作的台式量子計算機。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系統卻相當節能。除了冷卻運作系統所需的能量外(一個過程大約需要36個小時),IBM的量子原型機僅吸收10到15千瓦的功率,大緻相當于10個标準微波爐。

IBM“量子霸權”局限:公衆知識缺口、程式編寫缺少、計算機拓展困難

現在IBM已經開發出了量子計算機系統,這隻是第一步,下一個挑戰是弄清楚如何處理它們。這正是該公司IBM Q系統聚焦的發展方向和未來目的。

IBM Q系統建立在IBM的Quantum Experience的技術之上,Quantum Experience允許任何人、企業、大學等編寫和送出自己的量子應用程式或實驗,以便在該公司可用的量子計算裝置上運作,它本質上是用于量子計算的雲服務。迄今為止,已有超過75000人使用該服務,運作了超過250萬次的計算,并發表了超過24篇關于從量子相空間測量到同态加密的主題的研究論文。

為了增強由量子研究人員和應用開發人員組成的生态系統,IBM 還在今年年初推出了 QISKit (www.qiskit.org) 項目,這是一個開源軟體開發人員套件,可在量子計算機的程式設計和運作中使用。

但是,盡管公衆對這項技術的非常感興趣,但IBM離“量子霸權”還很遠。

在量子應用像經典計算機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一樣萌發之前,人們必須克服重大的知識缺口。 Sutor指出,關于量子計算将是什麼以及什麼是量子計算的算法,我們到現在還不确定,也不知道量子計算在其他些領域的适用程度如何。

Sutor很清楚編寫程式的切入點是一個挑戰。對于傳統計算機來說,程式設計很簡單,但量子計算機還沒有這樣的功能。

另外一個必須克服的挑戰是如何擴充這些機器。正如Sutor指出的那樣,向矽晶片添加量子比特是一項比較簡單的任務,但是每增加一個元件,都會産生熱量,同時也會增大讓系統保持在其工作溫度範圍内所需的能量,前文說過,IBM的這台量子計算原型機必須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才能運作。

對此,Sutor的做法是推出量子版的摩爾定律,他認為這項技術的下一個重大進步是品質而非數量。 “有50個巨大的量子的機器比擁有2000個糟糕量子的機器強大得多。”他認為,量子計算研究應該關注于通過增加量子比特來提高系統的保真度。

2018年量子霸權格局:在“魔道大戰”中進入兩極世界時代

“量子霸權”這條路上,從來不缺少巨頭的身影。

2017年4月,谷歌公布其實作“量子霸權”的路線圖,聲稱将利用49量子比特的模拟系統攻克傳統計算機無法解出的難題。

在谷歌的計劃表中,他們計劃于2017年底達成“量子霸權”,并在2016年年底展開了測試。這一測試的目标是證明,包含49個量子位的系統能解決超出任何傳統計算機能力的問題。谷歌沒有對最終結果置評,而結果是否成功也需要科學期刊的評審。

微軟也是較早展開量子計算研究的公司,他們将研發重點放在了“有效操縱”上,但尚未産生可以工作的量子比特,有消息稱微軟将在近期公布最新突破。

英特爾實驗室負責人邁克·梅伯裡(Mike Mayberry)表示,在真正可行的技術出現之前,大型科技公司之間将會有一場“十年的競賽”。他說,“我們現在還處于’玩具系統’時代”。

本月初,施堯耘

曾在新智元發表文章

,對2018年的量子計算格局進行預測,他認為,2018年的量子計算舞台将極其精彩,量子霸權硝煙戰争已經打響,“魔道大戰”即将上演。

施堯耘認為,量子計算将分為“超導戲班VS離子阱歌舞隊”,并進入兩極世界。頂端是量子算法的進階隊:量子機器學習、優化算法和化學模拟;另一端是處理器隻有四、五個比特的小型公司,但仍有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

是以,2018年的量子計算值得期待。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2-24

本文作者:新智元

本文來源:

虎嗅網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