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有人走的路:全球量子計算創業投資趨勢

在人類曆史上,有衆多的科學會議對後世的科技發展産生了持續的重大影響。如果有時光穿梭機,估計不少人都想回到1927年的第五次索爾維會議。

1927年第五次索爾維會議上的科學家合影

這場會議之是以備受關注,一方面因為集結了當時全球最頂尖、最熠熠生輝的實體學家,而且29位與會者中曾有17人獲得過諾貝爾獎;還因為此次會議上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與尼爾斯·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關于量子力學的大辯論。

這場會議隻是一場世紀辯論的開端,而愛因斯坦在去世之前都沒有認可量子力學是一個完備的理論。不管怎樣,他們的碰撞并不影響量子力學與相對論一起成為現代實體學的兩大支柱。

時光荏苒,90年已經過去了,從量子力學到量子計算,實體學與計算機技術的融合從未止步,但量子計算的研發與應用仍然像金字塔的塔尖,鮮有人能夠觸及。而在Gartner的新興技術炒作周期曲線中,“量子計算”已經在“創新觸發期”盤桓多年,一直沒有進入下一個周期。

Gartner2016新興技術炒作周期曲線圖

與之相應的是,對創業投資行業來說,量子計算就好比艱苦卓絕的“探月工程”,也可以說是一個最“稀奇古怪”、“霧裡看花”的投資領域。

據投資研究機構CB Insights統計,2012-2015年,全球量子計算領域創業投資數量僅32起。可以說,如此稀少的投資在衆多前沿科技領域中絕無僅有。這一現象實屬正常,量子計算存在的技術難點、商業應用尚處萌芽期,以及投資成本的龐大都是造成投資冷清的重要因素。

目前,除了少數國家的政府部門,以及大型公司的大力投入,極少數量子計算創業公司顯得格外的與衆不同。以下是部分具有代表性的17家創業公司:

總體來看,目前量子計算創業與投資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趨勢:

1.量子計算離不開風險投資,但總體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

在過去10多年裡,獲得創業投資的量子計算公司可以說是寥若星辰。而在本文中出現的17家典型公司中,大部分都是在近五年才成立。其中,高達11家公司目前僅獲得種子/天使輪融資,占比65%;除此之外,僅4家獲得A輪融資;進入B輪及以上輪次的僅2家企業。總體來看,量子計算投資仍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

這些數字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風險資本對創業公司的技術開發能力、市場應用前景的疑惑乃至懷疑,以及與之相伴的高投資風險。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真正懂得量子理論、量子計算的人本來就很少,何況将其轉化為商業應用,就好比實體學大師、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曾說過的那句充滿敬畏的名言:“沒有人懂量子力學”。要知道,費曼也是量子計算機概念最早的提出者。

那麼,量子計算對于風險資本來說,到底是否到了可以布局的時候了?恩頤資本(NEA)的Andrew Schoen和Harry Weller曾對此表達過自己的觀點:“對于一般的風險投資公司來說,答案是沒有。投資量子計算的資本強度、超長的時間線,還有高風險都不太适合普通規模資本的風險投資公司。”

他們還認為:“對于滿足一些條件的風險投資公司而言,作為考慮周到的結構性投資組合,投資量子計算可能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這些條件包括:對技術的深度了解、雄厚的資本基礎、對“血本無歸”的風險承受能力、實事求是的期望、可能長達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等待,以及優秀的管理才能等等。

不管如何,作為曾經有力推動計算機革命的風險資本,在繼續推動量子計算這個新一代計算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将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2.在經曆多年的沉寂之後,量子計算創業投資開始提速。

在過去幾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裡,量子計算領域的創業公司屈指可數,創業投資也非常謹慎而沉寂。但從近期來看,特别是自2016下半年以來,該領域創業投資顯示出:更多的獲投資公司、更密集的投資數量,以及更大的單筆投資額度。

例如,D-Wave于2016年10月獲得富達投資等機構的2100萬美元H輪融資,累計融資超過1.4億美元;量子加密與網絡安全技術開發商ID Quantique于2016年12月獲得南韓SK電訊等機構的400萬美元融資;量子加密技術開發商Post-Quantum在創立七年後,于2016年獲得首筆1030萬美元A輪融資;量子計算系統的算法與軟體開發商QC Ware于2016年8月獲得空中巴士集團的種子輪融資,并新近于2017年1月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

此外,量子安全技術開發商QuintessenceLabs剛在2017年1月宣布獲得金融機構Westpac Group的補充投資;雲端量子計算平台開發商Rigetti Computing于2017年3月連續獲得分别由Andreessen Horowitz、Vy Capital領投的2400萬美元A輪融資與4000萬美元B輪融資,累計融資6920萬美元。

可以預見的是,2017年量子計算領域投資将繼續加速,除了已經顯山露水的少數公司,那些新的創業公司也将等待資本的發掘。除了風險資本外,在未來,與量子計算緊密相關的金融、航空航天、網絡安全、國防軍工、醫藥研發等大型企業很可能會加大對量子計算的投資布局。

3.大規模資料處理與資訊安全是量子計算主要的創業領域。

從機械系統到真空管,再到半導體和內建電路,計算技術的進步與人類知識的擴張保持着同步。但我們仍然需要不斷突破原有的理論與技術瓶頸,包括已經指導半導體行業發展數十年的摩爾定律,已經不能抵禦日益上升的資訊安全風險的現代密碼學技術。

如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先生所述,資訊科技面臨的兩個重大問題在于:計算能力瓶頸(随着半導體半導體的尺寸接近納米級,電子的運動不再遵守經典實體學規律,半導體半導體将不再可靠)和資訊安全瓶頸(竊聽、黑客攻擊、密碼破解等網絡犯罪帶來巨大經濟損失)。與此同時,量子實體已經為解決這些問題做好準備,而量子通信、量子計算與模拟、量子精密測量是其中的重要應用。

量子計算的神奇之處在于,它的運作基于量子比特。相比于傳統計算機的傳統比特,它利用了量子力學理論中的量子疊加(quantum superposition)和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效應,将極大提高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也将對資訊安全帶來質的提升。

反過來看,量子計算的發展與傳統計算在本質上其實也是一緻的,同樣依賴于硬體、算法、作業系統、應用軟體,甚至雲端平台的共同進步。正是這一點催生出在軟、硬體各細分領域既互相角力,又協作配合的創業公司,并形成一個萌芽中的量子計算産業生态。

從創業公司所處的應用領域來看,量子計算目前主要應用于複雜的大規模資料處理與計算難題,以及基于量子加密的網絡安全服務。例如:環境監測領域的氣象預報,醫學領域的基因測序、化合物設計與藥物研發,金融領域的投資大資料分析、預測與風險模組化,網絡安全與即時通訊領域的量子加密,特别激動人心的還有量子計算為人工智能提供的強大計算能力等。

在量子計算領域,除了有源源不斷的資金與人力支援外,恐怕隻有那些最偏執、最叛逆、最具好奇心和野心的企業才能生存下去,就像量子計算機公司IonQ首席執行官David Moehring所說:“讓我們興奮的不是我們已經知道它(量子計算)的好處,而是我們仍然不知道它還能帶來什麼好處。”

4.“默默無聞,砥砺前行”是量子計算創業的常态。

作為一個非常前沿的科技領域,量子計算的商業化充滿了艱辛,而在長期的默默無聞中砥砺前行正是大部分量子計算創業公司的常态。

例如,量子計算創業公司的“帶頭大哥”D-Wave在成立的前5年都在做技術研究和專利布局,直到7年後才推出第一台商用量子計算機;Post-Quantum、ID Quantique分别在成立7年及12年後才獲得第一筆正式的風險投資;KnuEdge經過10年的潛心研發,才推出第一款晶片産品。

這些公司的經曆就像在提醒我們重溫那個老生常談的道理:“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在遠離喧嚣的環境中,那些沉下心來埋頭研發,并深耕高品質專利的公司,才能真正推出革命性的技術和應用,以不斷接近甚至創造出新的市場。

5.大學與科研機構為量子計算創業提供了人才與技術基礎。

資料顯示,不少量子計算創業公司都脫胎于大學實驗室及科研機構,創始人及創始團隊本身就擁有雄厚的科學家背景。對于一個典型的量子計算公司來說,數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實體和化學領域的人才,一個都不能少。

例如,量子晶片公司KnuEdge的創始人是美國前宇航局(NASA)局長;光技術公司Qubitekk的創始人是前美國能源部科學家;光學高性能硬體開發商Optalysys、量子計算機作業系統與應用開發商Cambridge Quantum Computing都來自劍橋大學;量子計算機公司IonQ的創始人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和杜克大學;量子計算與基因測序公司Quantum Biosystems則由大阪大學的科學家建立。

可見,大學與科研機構是量子計算至關重要的拓荒者,如何進一步推動這些機構在量子計算方面的技術轉移、轉化,将是一個長期的重要課題。

6.國防部門、大公司,以及垂直化投資機構是量子計算的主流投資方。

雖然量子計算及其應用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但毫無疑問,這已經是一個包括歐盟、美國、中國、日本、南韓等少數經濟體競相逐鹿的前沿。

2016年8月,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号”。基于這一成果,中國将成為全球第一個實作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也将實作“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初步建構。可以說,中國發出了全球量子通信領域的最強音。

基于量子計算在國防、資訊安全領域的應用前景,包括洛克希德·馬丁、空中巴士、雷神、博思艾倫這樣的重量級軍工企業,美國中情局、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局(DARPA)與美國宇航局(NASA)這樣的政府機構,國防部門已經成為量子計算的重要參與者。其中,美國中情局的風險投資部門In-Q-Tel投資了D-Wave,空中巴士投資了QC Ware,Optalysys則獲得了DARPA提供的資助。

一方面,量子計算仍然是一個相對沉寂的創業領域;另一方面,IBM、Google、英特爾、阿裡巴巴、東芝、SK電訊等大公司又是該領域的“大玩家”。他們或者自己投入重金做研發,或者與創業公司、大學、科研機構合作,推動量子計算的商業應用。

一些年輕的垂直化投資機構也開始在量子計算領域布局,例如,加拿大的Quantum Valley Investments(成立于2013年)專注于投資量子科學突破性技術及其商業應用,其目标是把加拿大滑鐵盧打造為名副其實的“量子谷”,并已經投資該國的幾家研究機構;美國的硬體科技投資基金Quantum Wave Fund(成立于2012年)在2013年投資了量子計算公司ID Quantique和光學科技公司Nano Meta Technologies。

Y Combinator這樣的知名孵化器也在量子計算領域進行押注,曾接受該機構孵化的Rigetti Computing已獲得近7000萬美元融資;此外,“Android之父”安迪·魯賓(Andy Rubin)從谷歌離職後,成立了硬體孵化器Playground。推進量子計算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應用是Playground的重要方向。該孵化器也已經投資了一家量子計算公司。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04-12

本文作者:資本實驗室

本文來源:

今日頭條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