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EEE正推進制定量子計算标準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旗下的全球标準制定機構——IEEE标準協會(IEEE-SA),率先為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建立标準定義。

IEEE-SA的“量子計算定義标準”(Standard for Quantum Computing Definitions)計劃也稱為IEEE P7130,目标在于追求使量子計算更易于被更大的族群利用,包括軟硬體開發人員、材料科學家、數學家、實體學家、工程師、氣候科學家、生物學家和遺傳學家。

IEEE量子計算工作組主席William Hurley在接受《EE Times》采訪時表示,IEEE P7130将定義與量子計算實體有關的專有名詞,包括量子穿隧(quantum tunnelling)、疊加(superposition)、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以及其他有關的術語與專有名詞,都将随着技術進展而持續更新。随着量子運算加速發展與進步,相關産業開始變得分化,而且也缺乏通訊的架構。

這項标準計劃将正有助于讓整個量子計算領域的廠商凝聚在一起,包括緻力于量子資訊,研究超過30年的IBM,以及為量子計算硬體開發出通用算法的加拿大新創公司1Qbit,該公司并積極打造各種典型、量子和其他非标準化的處理器。學術界則有日本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為代表,Hurley表示,随着更多人表達對于量子運算的興趣,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參與者陸續加進來。

Hurley說:“我們正将新創公司、業界傳奇人物和大型公司整合起來。這個想法是為了在這個領域中連結各個族群,包括學術界。”

他并補充說,量子計算社群目前還很小,但成長速度非常快。根據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預測,“在未來十年,高階計算市場的規模将成長一倍,達到100億美元,主要來自于量子計算機将會對于許多産業帶來深遠的影響。”最可能受到量子計算機進展影響的産業和應用包括金融、制藥、能源、航天與國防、人工智能(AI)和大資料(Big Data)搜尋等。

IBM研究人員Katie Pooley在2015年時采用商用量子處理器原型檢查低溫恒溫器 (來源:Andy Aaron、IBM)

Morgan Stanley認為,IBM、Google、微軟(Microsoft)和諾基亞貝爾實驗室(Morgan Stanley)正處于有效利用量子計算的最佳位置。Google現正測試一款20量子位(Qbit)的處理器,預計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一款49Qbit的可用晶片。微軟則于去年年底開始加強在量子計算方面的研究,緻力于科學和工程方面的努力,利用所謂的拓撲量子位以打造可擴充的量子硬體和軟體。

在今年5月,IBM宣布成功地建構并測試其最強大的通用量子計算處理器,作為其IBM Q計劃的一部份,進而為商業和科學應用打造可實作商用化的通用量子計算系統。

同時,Hurley說,沒有人挺身而出主導量子計算标準的定義,畢竟還得有承擔一些風險。Hurley強調,“在這方面,IEEE責無旁貸。”。

IBM也具有定義國際通用标準的長期記錄。IEEE-SA擁有超過1,200個現行标準,以及另外650個正在開發中的标準組合。

Hurley說,定義“專有名詞”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因為在營銷量子計算領域時一直使用着相同的字詞,但有時卻代表不同的意義。

“從客戶的立場來看,這一點十分令人困惑,”Hurley希望明年初能建立明确的初步準則,促進彼此的了解。

Hurley強調,“在此領域中将會有新的發現,并将帶來很大的利益!”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09-12

本文作者:EET電子工程專輯

本文來源:

今日頭條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