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到朋友家寫作業,門外,她的弟弟正在背《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聽着他稚嫩的童音,會心地笑了,我也曾有過如此誦讀的童年。
小時候,父母在外奔波,無暇顧及我,于是扔給我幾冊繪本,這便是我最初接觸的讀物。那些繪本我至今還保留着,被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書櫥的最上層。那曾是我的寶貝,每天即使翻看幾百遍也不會覺得無聊的,小小的心整日被滿足感包裹着,晚上通常都會抱着繪本睡覺。至今媽媽每次在和鄰居炫耀這件事的時候,我的雙頰總是會不自覺的紅起來,自豪地想着:原來從小就是個書癡啊!
上國小後,老師每天都堅持讓我們背詩,最棒的會發一顆小紅星,在我們孩子的眼裡,那可是最高的榮譽。每次我用清脆的童音把唐詩背得清清楚楚,是以,得到的小紅星越來越多。開家長會時,老師總會表揚我,心裡覺得特别美,嘴裡卻客氣地套用着電視裡的話說“哪裡哪裡,不值一提。”惹得家長們哄堂大笑,同學們也羨慕我。
于是堅持每天依依呀呀地讀着背着,正如于丹所言:小時候,誰沒有跟李白看過床前明月光?雖然不懂的思鄉,但孩子的眼睛卻像月光一樣清清亮亮。誰沒有背誦過春眠不覺曉?背誦的聲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紛紛啼鳥。”用來形容我是再好不過的了。
年級再高一點時,老師開始讓我們寫作文,卻總是被批評為觀察得不夠細緻,中心不夠突出。于是我開始從書籍中尋找訣竅,學着模仿一些喜歡的文章。今天捧着本《綠山牆的安妮》,明天拿着本《草房子》……就這樣,書讀得越多,視野越來越開闊,積累的東西多了,再寫作文時,水準提高了很多。
進入國中,在國文老師的指導下,我的閱讀面更廣闊起來,讀安意如的詩情畫意,讀餘秋雨的睿智博學,讀張曉風、席慕容的細膩溫柔……古人雲: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像春雨,在無言中悄悄滋潤着我的心田,涵養着我的氣質,使我日日取得可喜的進步。
輕輕吟誦着林徽因的詩: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是啊,書猶如滿樹的繁花,開在我的青蔥歲月裡,陪伴我一天天長大,給我帶來希望,帶來美好;花開的日子,時時都是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