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使用量子計算後,人類會變怎樣?

量子實體學聽起來玄而又玄。在微觀領域,粒子所呈現出的異于經典理論的量子現象至今仍困擾着實體學家。與此同時,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們也正在合作,嘗試着利用量子世界中的一些特點建造出能力遠超電子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人類對于量子計算的研究起步較晚,想要取得任何進展更是不易,需要在多個領域之間互相配合進行系統工程研究,但量子計算目前所展現的潛力已經使這個領域的研究成為人類科技發展的焦點之一。

為什麼全世界都會研究量子計算?

電子計算機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電器。在各種各樣的功能之下,電子計算機是通過由半導體材料制成的各種邏輯器件作為最基礎的計算單元,現實世界中的一切資訊都被轉換為電子計算機中的“0”和“1”兩種信号進行存儲和運算。但樹可以長高,卻終不能抵天,研究者們正在榨取半導體材料最後的潛力,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正面臨各種瓶頸。

那麼,人類是否可能制造出一種能力遠超電子計算機的機器?科學家們發現,在微觀世界中物質的存在方式和運動規律都與人們所熟悉的經典世界完全不同,其中最奇特也最令人無法了解的,就是微觀粒子的“量子态”(superposition),即一個微觀粒子可以同時存在于多個不同的位置或者同時具有“0”和“1”兩種狀态,另外微觀粒子之間可能還會形成“量子糾纏”(quantumentanglement),兩個無論相隔多遠的粒子的狀态都會随時互相影響。

受到量子特性的啟發,1994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彼得·秀爾(Peter Shor)提出了著名的“秀爾算法”(Shor’s algorithm),解決了建造量子計算機的理論問題,從此引發了全世界量子計算的研究熱潮。

量子計算機與經典計算機黑盒

量子計算的研究突破:秀兒算法的實作

相比于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曆程,量子計算機的研究進展并不算順利,原因就在于微觀粒子的量子态非常難以維持和測量。想要利用微觀粒子的量子态和互相糾纏現象實作“量子比特”,可以同時具有“0”和“1”兩個數值,進而制造出“量子邏輯門”,這非常不容易。因為,研究者們需要把量子計算機的工作環境,始終維持在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狀态。

量子計算機内部

在2001年,IBM公司的一個研究小組首先通過實驗實作了秀爾算法,各家公司和實驗室緊随其後,用各種方式實作更複雜的秀爾算法。

量子計算的研究的一切都需要由最底端從零開始,想要有所發展更是需要常年堅持不懈的堅持努力。一方面,人類對于量子計算機的前景寄予厚望——因為可以同時擁有多個狀态,在理論上,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随着量子位數量的提升将會呈指數形式上升,量子位數越高,計算能力越強,誤差也越小;另一方面,因為量子态極難維持和探測,至今為止人類開發的大多數量子計算機都還處于起步階段,與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

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量子計算機強大的計算能力一旦投入實際應用,人類衆多的科研領域都有可能在短時間内取得巨大的突破,同時還會刺激諸如納米加工技術和軟體系統等一系列相關産業的發展。

不過,IBM公司進行量子計算研究的科學家傑瑞·周(Jerry Chow)介紹,因為其超強的性能遠超日常需求,并且需要維持在極低的溫度下進行工作,量子計算機在未來或許不會像電子計算機一樣在大衆中間普及和流行,但使用者可以通過使用智能終端來使用量子計算機提供的雲服務。

應用場景的突破:量子計算的巨大想象空間

目前,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還需要依賴電子計算機相對薄弱的計算能力,這使得一些人工智能系統——包括IBM Watson系統——都受到自身計算能力的限制,無法産生足夠的資料進行分析。

在傳統的計算模式中,想要獲得問題的最優解,計算機需要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計算一遍,耗時問題顯而易見。量子計算則可以利用量子疊加态,一次性完成所有計算,并從中舉出最優方案。

量子計算對目前計算能力實作了指數級的提升,量子位數越多,功能越強大。“RSA”是目前最有影響力的公鑰加密算法,它能夠抵抗到目前為止已知的絕大多數密碼攻擊。對于密級最高的1024位二進制RSA密碼,用目前最強大的計算機進行破解,需要300萬年的時間,而使用1024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則需要幾天的時間就可以破解。

IBM量子計算科學家 Hanhee Paik(左)和 Sarah Sheldon(右)展示紐約約克敦 IBM T. J. Watson 研究中心内一個打開的稀釋制冷機内的硬體。

我們可以做這樣形象生動的聯想:如果要普通電子計算機完成大量級的計算,相當于不斷增加一個方案解決小組的人數,而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則在一開始就如同一尊千手千眼佛。

在現實生活中,量子計算的這一優點突出應用于醫療領域——根據收集到的每個人的具體情況,由量子計算機支援的人工智能系統可以輕而易舉地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狀況預測,以及相應疾病的治療方案。相較于傳統的計算模式,量子計算不僅得出結論更快而且誤差更小。在糧食與食品安全領域,量子計算機同樣被給予厚望,達到足夠量級的量子計算機甚至能夠計算出轉基因食品對人類的潛在影響,進而指導研究人員對轉基因食品進行風險預測和DNA結構優化。

量子霸權:超越現存最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時代

目前國際上有衆多機構都在進行量子計算的研究,各家機構對于量子比特的控制能力有所不同,是以實作量子計算的途徑也有所差別。目前IBM公司所進行的是通用量子計算機研究,對于量子比特的控制也最多和最穩定,這使他們走在世界量子計算機研究的最前列。

IBM研究員薩莎·謝爾頓(SarahSheldon)和帕特·古曼(Pat Gumann)在操作量子稀釋制冷機。

在2017年3月,IBM公司建立了首個商用通用量子計算機平台“IBM Q”,這标志着人類對于量子計算機的研究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實用階段。目前平均每一天都有數以千記的使用者通過IBM Q計算平台,利用這款17量子位的處理器進行超過30萬次的計算實驗。相對于純粹的商業逐利,IBM公司更着眼于推動人類的科技進步,把量子計算的的概念向整個人類社會進行普及,使IBM Q平台成為人類進行量子計算研究的新起點。

2000年前,古代中國人發明了珠算。1642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采用與鐘表類似的齒輪傳動裝置,制成了最早的十進制加法器。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制成的大型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後經多次改進而成為能進行各種科學計算的通用計算機。這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今天,資料正在成為社會的基礎資源,強大的運算能力将實作人們更多的夢想。量子計算機應運而生,并逐漸走出實驗室,服務于現實生活,醫療健康、食品安全、材料科學、金融、保險,甚至時尚創意等行業都是未來量子計算機着力發展的方向。包括IBM在内的多家量子計算領域投入研發的公司,都宣稱未來還将逐漸增加計算晶片的量子位數,根據目前科學家的測算,50個量子位的處理器,其計算能力将超越現在地球上最強勁的超級計算機,這必将再一次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發展。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07-25

本文作者:品途商業評論

本文來源:

今日頭條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