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都發源于民間,因為廣大勞動人民常年從事生産活動,他們在實踐中積累了無窮的知識和技能,還對大自然懷有深厚的情感。是以很多草根詩人的作品非常優秀,也讓文人墨客們感佩不已。
清代有一位才子叫李調元,他性情孤傲,剛正不阿,得罪了權臣和珅,被發配到伊犁。後來多虧朝中一些翰林學士為他說話,才得以回京。離開伊犁,他思家情切,日夜趕路,風塵仆仆地走了三個月,方才到達京城。回到家中,夫妻相見,如在夢裡,悲喜交集。

當晚夫人準備好酒菜,給夫君慶賀、接風。席間,他談起充軍生活、以及邊塞凄苦情景,每當回憶起不幸的往事,更覺傷悲,以至于端起酒杯,卻喝不下去。
夫人怕他過分傷感,趕忙轉換話題,問起他如何奉旨題畫、以及沿途作對寫詩的事情。李調元這才收住眼淚,有了笑容。他将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得意的事情,訴說出來,說到興濃,好像滿室都有了春意一般。
夫人對他這一番悲歡離合很有感觸,便說:“我現在想到一個對聯,請你對來:月圓月缺,月缺月圓,年年歲歲,暮暮朝朝,黑夜盡頭方見日。”
李調元聽了,趕忙站起身來說:“夫人這一聯,寓意含蓄,既充滿感情,又很典雅,像這樣絕妙的對聯,不是夫人出不出來,不是我李調元也對不上去。”
夫人笑着說:“那你就對。”李調元對道:“花落花開,花開花落,夏夏秋秋,暑暑涼涼,嚴冬過後始逢春。”才子對得情真意切,又很工穩。夫妻相視而笑,感到十分惬意。
丫環在一旁湊興說:“夫人出得好,老爺對得妙,何不用羊毫筆寫在紅绫紙上。”不料丫環這一句平常話,卻觸發了夫人的文思,不覺吟出一句:“羊毫筆寫紅绫紙,妙!就以這句為聯,再請學士一對。”
李調元說:“這樣的随口話,何用對它。”夫人說:“你不要輕看随口話,且試試嘛。”李調元不忍掃了夫人的興緻,尋話來對,不料竟然沒有一句話合宜。他停下酒杯,思索一會,越發覺得難對,一直到深夜,還是對不上來,隻好擱下酒杯不飲了。
第二天,李調元在房裡徘徊,雖然想了幾對,總覺得不夠穩妥,又隻好作罷。一個名馳天下的李學土,竟被一句口語難住,真是想不到呵!李調元漫步沉思,不覺來到前廳,忽聽側廂裡幾個仆人在講話,好像與對對有關。
丫環說:“老爺是天下奇才,沒想被我一句随口話難倒了。”廚子問:“一句什麼話?”丫環說:“羊毫筆寫紅線绫紙。其實這有啥難對,鹿角杈晾紫羅裙,不就得啦。”
廚子說:“牛鼻索捆青杠柴,也可以嘛。”轎夫說:“虎頭靴套麻草鞋,也成。”書童說:“老爺常笑我是豬拱嘴,豬拱嘴吃青海椒,更好。”
衆人你一言我一語,争相對對。這時正好有個皮匠在門外補鞋,也搭話說,“諸位對得都好,隻是念起來總不大順口,還不如,馬蹄刀切黃牛皮,更順口些。”衆人拍手稱是。
夫人出了一個上聯,才子一時語塞,丫環卻脫口而出,令人感悟深刻。李調元在一旁聽在耳裡,愧在心裡。惶惑之餘,竟悟出一個道理。他暗想:文出于理,詩發于情,寫文聯對,應生于感觸。他們一個個能對得這般準确,這等自然,無非是出于對生活的接觸和熟知罷了。他不禁歎道: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夫子的這句話,的确很有道理。
李調元回到房中,對他夫人說:“我對出來了。馬蹄刀切黃牛皮,如何?”夫人笑着說:“學士不做鞋,哪裡會想到“馬蹄刀”?這決不是你想出來的對句。”李調元将剛才衆人的對句告訴了她,并表達了慚愧之意。從此,夫人更加敬愛李調元虛懷若谷的品德,才子也欽佩夫人觀察細微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