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别太大

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朝曆代之經驗教訓,可謂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成熟、完善、系統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清朝時期的品級,類似現今的行政級别劃分,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依次對應現今的“正國級”到“副股級”。

隻是,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或者文獻典籍的記載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朝廷大員”或者“封疆大吏”的說法。

“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别太大

那麼,什麼級别的官員才能被稱為“朝廷大員”或者“封疆大吏”?

按照《清稗類鈔·爵秩類》的說法,朝廷上,“四品以上,武三品以上”才能被稱為“朝廷大員”;地方上,按察使、布政使,尤其是巡撫、總督等官員才能被稱為“封疆大吏”。

另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時期的“按察使”為正三品、“布政使”為從二品,“督撫”則更是高居一、二品的顯赫官職。也就是說,不光是朝廷之上,就連地方官制系統中,四品以上也是劃分官員級别的重要分水嶺。

換句話說,對于清朝官員而言,從“四品”升為“三品”絕對是一道至關重要的鴻溝;自然,也是最難逾越的一道坎!

“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别太大

行政級别上的明顯變化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從四品”官職為“知府”,行政級别為正廳級,基本類似于現今的地級市市委書記;“正四品”的代表性官職為“道員”,行政級别稍高于正廳級,基本類似于現今的地委專區書記。

而“從三品”的代表性官職為“鹽運使”,執掌一省鹽務,行政級别稍低于副部級;“正三品”的代表性官職為“按察使”,執掌一省刑名,相當于現今的政法委書記,行政級别為副部級。

也就是說,從“四品”升為“三品”,除了代表着廳級官員步入部級行列,而且還代表着市級上司正式進入省級上司行列。也就是我們上文提及之地方官員正式進入了“封疆大吏”的範圍。

“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别太大

正副官職的立馬轉變

在清朝時期的“中央官職”中,“三品”和“四品”之間的差别更為明顯。

中央官職中,翰林院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内閣侍讀學士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從四品”官職。“侍讀學士”可以了解為進階秘書或者進階參謀。而“正四品”的代表性官職更具統一性,大理寺、詹事府、太常寺、太仆寺好、鴻胪寺等中央直屬機構的“二把手”幾乎全部為“正四品”官職。

“侍讀學士”想要進入内閣,成為從二品的“内閣學士”,就必須進入“六部”等中央行政機構或者外放地方,先行任職一段時間的“三品”官職才行。而上述中央行政機構的“一把手”又幾乎全為“三品”官職。

也就是說,對于“中央官職”而言,從“四品”升為“三品”,代表着從“二把手”到“一把手”的關鍵性轉變;更是秘書、參謀們進入朝廷權力中樞的必經之路。

“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别太大

各項待遇的明顯擡升

除了行政級别和正副官職上的明顯差別外,清朝“三品”和“四品”官員之間的各項待遇差別,才是這道鴻溝最難逾越的主要原因。

1、升職管道的不同

根據清朝的官制規定,清朝“四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并不在吏部,而是由吏部開列名單,皇帝欽點或者直接由皇帝特旨授予。也就是說,清朝“四品”官員再想往上升,就必須有皇帝而非吏部點頭認可,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正常情況下,清朝官員即使“三年一調”,等到順利升至“四品”也基本到了快退休的年齡。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皇帝的特旨厚恩,才能予以關鍵性的升遷。“雍正三大寵臣”之鄂爾泰、田文鏡、李衛幾乎都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才順利地成為了一方封疆大吏。

也就是說,隻要得到了皇帝青睐,順利升至“三品”,就等于迎來了更為廣寬的仕途晉升空間,出任封疆大吏甚至位列殿閣、入職軍機都不無可能。

“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别太大

2、家眷待遇的不同

按照清朝的“诰封制度”規定,“正從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正從四品,母,妻,各封贈恭人”。也就是說,“三品”官員的家眷诰封可以延伸至“祖母”一輩;而“四品”官員則隻能延伸至“母親”一輩;诰封待遇,明顯不同。

3、退休待遇的不同

按照清朝的“緻仕制度”要求,“三品”及以上官員才擁有“原品緻仕”甚至“加銜緻仕”并享受“全俸”、“半俸”的退休工資待遇。而“三品”以下官員,除了皇帝特旨,一般隻能“無品無俸”退休。

“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别太大

4、追谥待遇的不同

清朝文臣死後想要得到“文”字谥号,必須是“翰林”出身,而且隻有“二品”以上官員才能向皇帝請求谥号的追贈。但“三品”官員如果生前無重大過失,一般會在死後予以“加銜”恩賞,也就是硬性将其更新至能夠給予追谥的資格。但“四品”官員則沒有這個特殊資格,就算給予“加銜”,恐怕滿足不了“二品”的硬性規定。

5、蒙蔭待遇的不同

所謂“蒙蔭”,即“因上一輩有功,而給予下一輩入學為官的待遇”。清朝的“三品”官員,按例“蔭子一人,以正七品委用”,直接就是一個正處級待遇。而“三品”以下官員雖然也有“蒙蔭”一說,但級别待遇就差得遠了。

“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别太大

就此來看,清朝官員從“三品”更新至“四品”,不僅僅是行政級别上的關鍵性跨越;“二把手”向“一把手”的決定性職務升遷;而且還能擁有“朝廷大員”、封疆大吏”才能享受的多項特殊待遇。諸如蔭妻封子,諸如退休待遇、諸如死後追谥這種古代文臣最為看重的所在。

是以,“三品”升“四品”才是清朝官員最難跨越,也最渴望跨越的一道鴻溝!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嘯亭雜錄》、《清稗類鈔》、《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