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角朝雲觀的複建奇聞——民國“遺本”揭真相

作者:搬螃蟹

閱讀導覽:

一、距今至少200年

二、祈神佑我匪患平

三、兵匪饑荒凄慘戚

四、土法鑄鐘留遺産

五、中華曆史說個遍

石角朝雲觀的複建奇聞——民國“遺本”揭真相

一年前,簡氏剪紙第15代傳人貴蓮女士向筆者推薦了石角鎮石河村七社的朝雲觀。

10月24日,筆者一行38人終于抽開身來,在68歲的會首蕭在明和65歲的熱心人朱茂元指引下,把廟内的曆史遺迹“翻”了個遍。後又追到蕭在明家,看到一本殘破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朝雲觀大佛殿新塑六十尊神像鑄鐘引》和《經過慘狀唱文》影印本(以下簡稱《遺本》)。在點點、墨韻、天也知迷、微風輕輕等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翻錄、整理、校對,近5000餘字的文本重建天日,不但印證了當地民國年間劉樹興建朝雲觀的傳聞,還有一些突破性發現。

石角朝雲觀的複建奇聞——民國“遺本”揭真相

廟内一塊刻有“朝雲觀,捐資修砌佛堂,施主姓□一一刊列于後……”共82字的完整疑似古碑,雖無時間落款,但有“樹興”兩字,可以判斷該碑不早于民國。筆者查閱了清道光以來的三本《綦江縣志》,都沒有朝雲觀的記載。難怪簡女士一年前電話咨詢多位“綦江通”,都是“不清楚、沒聽過”的回答。

而《遺本》有“宅近有一朝雲觀/本是前朝廟基坪”幾句,和附近3座光緒年間和尚墳的事實,足也證明朝雲觀至少始建于清朝。而“越十二年到戊寅/樹興想起前願信”這一段,明确了複建朝雲觀的時間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根據寺觀興衰周期一般在100年以上推算,朝雲觀始建在清乾隆、嘉慶年間。與蕭在明介紹當地相傳,距此北向5公裡遠的白雲寺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複建後,才建朝雲觀的說法基本相符。

廟内數十尊躲過浩劫的神像明顯不是現代風格,其中大多數還是常服打扮。筆者認為,這些塑像應該是當時的供養人,與在廟上寫功德刻名字同樣的道理,貢獻特别大的,還可以塑像陪神仙、伴菩薩。筆者大膽猜測,其中一尊對襟打扮的,可能就是劉樹興真人塑像。在蕭在明指引下,我們看到了清代朝雲觀三位道士的真身雕塑(有一尊已經失蹤),應證了這個判斷。

石角朝雲觀的複建奇聞——民國“遺本”揭真相

筆者等細讀《遺本》,“倘若神靈保佑我/不遭匪患得安甯/找得有銀一千兩/自己願捐二百銀/又願挺身當領袖/化款建修此廟庭”等句叙述了劉樹興複建朝雲觀的緣由是“祈神保佑不遭匪患”,并非上文《石角朝雲觀的複建奇聞——起死回生許神願》故事中民間傳言的“劉治國死而複生”。

那麼,這個傳說又因何而起呢?《遺本》中有劉樹興在建修七星廟時的記實“樹子倒打我身上……樹子移開人已死……/腰帶四節七孔血/舌頭伸出一寸零……皆嗟我已入幽冥……饨飯時候又還魂……”是以猜測,當地人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将劉樹興這段經曆訛傳嫁接,變成了“劉治國起死回生”。

其實,現代人都明白,不管是劉樹興、還是他兒子劉治國,都不是“起死回生”,而是現代醫學證明了的“假死”現象。隻是當時的人認知局限,歸因在本不存在的神靈身上而已。

通讀《遺本》,雖然對劉樹興受神靈指點,成為隐身人“同行雖是人多數/無有一人見我行/我見他他不見我/一氣就跑幾裡程”,在國民黨官兵的嚴密監視下逃出勞縱隊,過河時“有一大魚來咬人/又見小魚無其數/同在水中結成群/猶如兵将在出陣/把住關口不放行”,魚群阻止化險為夷等靈異事件也有着墨,用今天的科學觀點來看,其實同樣是一種巧合下的心理暗示,歸因神靈獲得的精神慰藉。

石角朝雲觀的複建奇聞——民國“遺本”揭真相

三、兵匪饑荒民國慘

《遺本》同時也記錄了民國年間的一些社會現狀,對今天我們認識、研究當時曆史,提供了豐富的史實。

先說兵災。

“當初未把賬簿造/因不欺心可對神/況我又是瞎眼漢”數句,說明劉樹興是文盲。那麼,作為會首,在建廟過程當中,是怎樣使用管理善款的呢?蕭在明向筆者講述了劉樹興通過把一個竹筒筒削成相等的兩半,在紙上蓋圓戳戳的方法記工天,防止奸滑之人打“麻滑迷”的創意:幹滿一天蓋一個圓圓。幹半天的,上、下半天就分别蓋上、下半圓。

但也由此埋下禍根。“知我無賬起惡心……誣我虧用廟中銀”引出了1943年國民黨軍進駐蒲河,編方打盡讓當地人陷入官司黑吃錢的惡行——“直到民國癸未歲……蒲河忽來住軍營/設立督察部衙門……告在他手有權衡。”

劉樹興“縱然能說又會辯/恁是有口也難明”蒙冤入獄,被強征編入國民黨勞縱隊,連夜開拔長壽、墊江,開始了一年的悲慘勞工生涯。

“每日發米共五兩/可恨頭目太不仁/他将米數來短少……哪管人人受饑餓……人說是吃草頭木根當飯……老葉桿放口中難得嚼濫……有丢的胡豆殼撿往嘴按”等336字,描寫的是3000多勞工被克扣口糧,全靠吃草根、豆殼、菜杆杆充饑度日。“路上走忽然間身子前竄/倒下去呻一聲便入黃泉/也見有倒下地在把命(bǎn)/又見有卧地下口(niu)無言/一同去三千多餓死大半……”描寫的是大半勞工在勞動中倒地而死的悲慘,揭露了1943年,國民黨官兵對勞工的殘酷剝削和壓迫。

石角朝雲觀的複建奇聞——民國“遺本”揭真相

再說匪災。

“庚申辛酉老二起/徧地有匪在搶人/大棚小隊多得很/一連幾載不清平/路上去來都是匪/鄉間好人不敢行”,描寫的就是1920、1921年起的綦江嚴重匪患,鄉間治安惡化。與1991版《綦江縣志》“民國十一年和十二年,縣内匪棚林立,遍地皆匪,除縣城附近之太公山和東溪之琵琶寨未被土匪占領外,幾無一塊淨土。縣人稱之為壬戌、癸亥大糜爛”的記述互相印證。

繼說饑荒。

“中元甲子又來臨/老二雖然停息靜/谷米耗散饑馑增/恁是富豪或光棍/無有米煮喊不行/想方設法逃性命/乙醜還在餓死人”,描寫的就是1924年綦江大饑荒,拿着錢都買不到糧食,貧富都斷炊外逃,直到1925年都時有人餓死的慘狀。為研究1926年發生的,震驚全川的東溪米案,提供了一定的曆史背景材料。

石角朝雲觀的複建奇聞——民國“遺本”揭真相

朱茂元又帶領筆者一行,來到廟外左側山壁坎上,指到一砣高50cm,直徑80cm的實心圓柱鐵石砣砣說,這也是朝雲觀的鎮廟之寶。《遺本》中“明年正月廿八日鑄鐘”一句,證明了朱茂元所說不虛。

原來,這是1946年鑄造镛鐘的半成品。當年信衆背鐵礦、挖槽子、搭架子、建土竈,用柴火燒,七八個風箱同時抽,多次鍛煉,燒成了今天看到的這一坨。還有很多雜質,需要繼續冶煉燒成鐵水,才能最終成型。因為技術差、火力不夠,速度很慢,沒有完成就解放,隻好作罷。據綦走發現閱曆,它也是綦江目前發現的唯一的一件土法煉鐵半成品,為研究綦江冶鐵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标本。

石角朝雲觀的複建奇聞——民國“遺本”揭真相

《遺本》開篇就用了42句294字簡述了中華民族發展史和朝代更替史,讓今天的我們終于明白,在解放前,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的情況下,老百姓是怎麼接受民族曆史、傳統美德教育的?原來,就是這樣流行民間的各類唱文,代代接力,口口相傳,打下了五千年來族源認同的堅實基礎。如果讀者朋友願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讀。還用點心,稍加擴充講解給兒孫聽,會不會覺得更有意義:

自從盤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而今/伏羲治世人煙起……鑽木取火燧人氏……初造犂鋤是炎帝……神農嘗藥療疾病/軒轅黃帝制衣襟……禹正治水九河分/夏桀無道寵妹喜……成湯放桀南巢地……才出妲己狐狸精……比幹丞相挖其心……八百諸侯會孟津/火焚朝歌纣王死……共扶周武天下治/平王東遷把國傾……

石角朝雲觀的複建奇聞——民國“遺本”揭真相

真是不看不知道,細聽深挖吓一跳。這座朝雲觀,真是不簡單。讀這裡,你有想去朝雲觀,證明綦走發現所言不虛的沖動嗎?

如果真要去,得問“茶林觀”。因為不知何時起,當地人因山上栽滿茶樹,已經訛傳成“茶林觀”了。并且現在的信衆,還改觀為寺,更名“朝雲寺”了。不過請放心,那裡不象著名寺廟扭到索要“随喜”惹你鬧煩。

石角朝雲觀的複建奇聞——民國“遺本”揭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