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年,必須重新看一遍《讓子彈飛》

作者:淘沙觀點

我在去年《讓子彈飛》上映十周年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讓子彈飛一會,這一飛,就飛了整整十年》,詳細分析了為什麼這部十年之前的電影熱度甚至比剛上映還要高、甚至越來越高的原因。我這裡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那篇文章的主旨就是:

年輕人呼喚失落已久的“革命叙事”的回歸。

甚至可以說《讓子彈飛》就是一部中國近代史的小縮影,任何有家國情懷的人看了都會有所共鳴——隻要你不是黃四郎,或者“精神黃四郎”。

2022年,必須重新看一遍《讓子彈飛》

《讓子彈飛》構築了很多體系,比如最簡單的二進制沖突:張麻子與黃四郎的對立,鵝城人民與三大家族的對立,老三與九筒的對立,五五開與二八開的對立,師爺與不裝糊塗的對立,小六子與冷漠群衆的對立……這些體系與架構,能夠友善年輕人了解曆史、了解政治、了解社會。

我在講全球化對中國體力勞工剝削的時候,就用的“五五開”和“三七開”的模型。在三大影帝飙戲的高潮段落“鴻門宴”中,師爺開始要“三七開”,後來看黃四郎答應的爽快,說“二八開”就可以,說明師爺心虛了。而張麻子張口就要“五五開”,意味也很明顯——我跟你黃四郎是地位平等的合作。當年革命先輩們為了踐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在國際上與傳統列強處處要求平等——五五開。

2022年,必須重新看一遍《讓子彈飛》
2022年,必須重新看一遍《讓子彈飛》

我們就把黃四郎想象成美國。師爺“二八開”的觀點代表的就是買辦階層,以及我們管理者中的妥協派;而張麻子平等獨立、共享收益的立場,不僅僅是一些老革命所堅持的,更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訴求。但是有一些人認為,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他肯跟我們做生意是“黃老爺對我們的恩賜”,是以“二八開”也可以。

師爺就是一個典型的買辦形象: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就好——“不能拼命,拼命還怎麼掙錢啊?”

2022年,必須重新看一遍《讓子彈飛》

對于買辦階層來說,帝國主義能賞給他們“兩成”,他們就山呼萬歲謝主隆恩了;對于少數革命立場不堅定的幹部來說,美國人那麼強大、那麼先進、那麼發達,跟我們做生意,多掙一點錢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以毛澤東主席為代表的老派革命人看來,我們跟美國人的地位就是平起平坐的,要麼五五開互惠互利;要麼你們别把我們當成廉價勞動力和任人宰割的韭菜。

簡單舉了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讓子彈飛》構築的叙事體系的意義了。當然,客觀世界很複雜,很多遍,我們不能通過一個二進制對立就了解到世界的方方面面。但是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對于一個剛剛接觸到世界本質的年輕人來說,由簡入難是必須的,這就是諸如《讓子彈飛》等作品的意義。

這種體系的構築,用專業一點的術語叫做“叙事方式”或者“史觀”。近些年來市場上各種叙事方式多種多樣,有洋大人的叙事方式,有資本家的叙事方式,有文化精英的叙事方式,唯獨少了人民的叙事方式、東方的叙事、中國的叙事。

2022年,必須重新看一遍《讓子彈飛》

比如金庸的小說,早年民族主義的情愫多一些,晚年那幾部就是政治暗示體系。比如我們都知道左冷禅、神龍教這些暗示的是什麼。這就是舊文人構築的叙事方式。是以有些人拿金庸小說搞暗示,搞得不亦樂乎,那是因為人家體系搭建的好。

再比如“傅滿洲叙事”也是一個話語權的類别,黃禍論、眯眯眼、陰間妝等一系列對于中國人的固化偏見構築于其中。現在讓人民很反感的吊眼角行為,其實就是“傅滿洲叙事”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大群文化跪族,他們在跪舔、模仿洋大人的叙事方式中産生了皈依者狂熱的進階感,最終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地去傳播歧視與固化偏見。

2022年,必須重新看一遍《讓子彈飛》

曾經文化精英們最喜歡的叙事方式,以“傷痕文學”等為代表的,還有諸如反思大河明文”不如“海洋文明”的自我矮化。現在年輕人可能了解的不多了,八九十年代文學、電影、攝影甚至裝置藝術,全是這一類構築的範式。這些東西忘了就把它忘了吧,注定沒什麼生命力的,屬于曆史反攻倒算的一部分。

電視劇《走向共和》也是一種叙事方式,是一種與《讓子彈飛》差別的方式。對于“救中國”這一命題,張麻子找到的路是“槍在手,跟我走”;孫大炮找到的路就是《走向共和》最後一集裡那一段獨白,看似說了很多,其實就是“普世價值”的核心理念。是以這兩部從藝術作品來說都是上佳之作,但是傳統的文化精英們喜歡使用《走向共和》的體系,無産階級和左翼喜歡使用《讓子彈飛》的體系。

是以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帝國主義的叙事方式多了去了,資本家的叙事方式多了去了,文化精英的更是數不勝數。但是革命的叙事除了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近幾十年來也就一部《讓子彈飛》了。當初螞蟻花呗做廣告,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經典紅色作品《白毛女》,就是因為白毛女構築了一種有戰鬥力的、直至資本家心髒的叙事方式,但也必須要看到,我們隻能拿出幾十年前的作品了。

2022年,必須重新看一遍《讓子彈飛》

“讓學”這樣興盛根源就在于此——B站以年輕人為最主要使用者群體,年輕人互換屬于自己的叙事方式,于是大學營自然就定在了B站。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就這麼一部《讓子彈飛》,我們想要搞暗示體系,可不就得逮着這一部作品薅,薅地姜文像葛優似的。對于現在年輕人來說,創作更多屬于人民叙事、東方叙事、無産階級叙事、革命叙事的作品,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讓子彈飛》大火的背後,還有一層的社會内涵在:就是年輕人主人翁意識的崛起。都說80後是垮掉的一代,但是80後們在汶川地震的救災中證明了自己;又說90後是垮掉的一代,但是90後們成為了抗疫第一線的絕對主力軍;未來00後們也一定會證明自己。

在一次又一次的社會實踐中,年輕人們逐漸培養起了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的主人翁意識與責任感,我們渴望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渴望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社會實踐,我們是一腔熱血的李天然,我們拒絕把這個社會的未來交到黃老爺、師爺、老三的手裡。

2022年,必須重新看一遍《讓子彈飛》

姜文在《讓子彈飛》中把群衆描繪成了一群隻有自發性、沒有自覺性的“群氓”,不許跪之後跪倒一片、拿着槍還沒到碉樓就全跑光了……然而在真實曆史中,覺悟了的群衆推動了曆史程序;便如今,群衆們的“集思廣益”賦予了《讓子彈飛》更遠、更廣、更深的内涵,讓作品的生命力持續發光發熱,希望姜文可以看一看、思考思考這一盛況。

簡而言之,《讓子彈飛》之是以受廣大年輕人歡迎,上映十年後熱度不降反升,根源就在于确立了嶄新的叙事方式。現在年輕人們在抗疫、水災、保衛邊疆等領域逐漸成為了主力軍,一股朝氣蓬勃的力量渴望表達自己的聲音,我們應該呼喚更多類似作品的出現。

2022年,必須重新看一遍《讓子彈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