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是電影,了解的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

▲電影《愛情神話》劇照。
文 | 于理
以上海為背景、展現上海風情的《愛情神話》,成為目前電影市場的一匹票房黑馬,在某平台評分高達8.3分。
電影的走紅,讓我們看到城市視覺化呈現的可能性。電影的“中産趣味”引發的争議,也啟發我們思考:城市的視覺化呈現,僅僅隻是“城市宣傳片”嗎?城市的豐富性,該如何展現?
▲上海陸家嘴夜景航拍。圖/IC photo
城市視覺化呈現的可能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城市,有着不盡相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着不同的風土人情、傳統文化以及生活習慣。
就比如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同城市就有不同的方言:北京的“京片兒”帶有貧、簡潔、率性的特點,上海方言則是“吳侬軟語”,武漢方言潑辣直爽……
一直以來,許多電影人關注到城市文化的差異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電影”。
比如說起“京味電影”,觀衆就聯想到《城南舊事》、甯瀛的“北京三部曲”、新世紀初馮小剛的北京市民喜劇;武漢的地域電影,有《江城夏日》《萬箭穿心》;重慶有《瘋狂的石頭》《火鍋英雄》《日照重慶》;賈樟柯的《小武》《站台》《山河故人》持續聚焦山西汾陽;畢贛的《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讓很多觀衆第一次在大銀幕上聽到凱裡方言……
對于國産電影而言,不同城市的視覺化呈現具有重要的意義。全球化抹平了不同城市的差異性,導緻城市之間的“同質化”,城市電影的存在,豐富了電影的多樣性,打破了好萊塢的空間叙事壟斷,同時也促進了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尤其是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城市之間文化差異很大,這是地域電影創作的題材寶庫。
這一次《愛情神話》的首要意義在于,它有效傳遞出上海城市文化之一種。電影的表層叙事是一男三女的中年愛情故事,實際上,上海話、上海人、上海,才是這部電影的真正主角。
電影中大篇幅的對話都使用滬語。幾個主人公的為人處世,他們對待情感與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一種“上海風情”:它是優雅的,有儀式感的;它是講究面子的,無論裡子如何是一回事,面子上總要做得好看;它有小市民的俗氣,又是有情有義的;它是“放縱”的,紙醉金迷,縱情聲色,卻也渴望真情,熱愛着煙火人間……
無怪乎電影在江浙滬的“包郵區”爆了,尤其是在上海,20個住在上海的人裡至少有1個人看過《愛情神話》。作為20多年來難得的滬語電影,《愛情神話》展現了城市電影的生命力。
城市的視覺化呈現可以更豐富
不過,從第三方票務平台可以直覺看出,《愛情神話》在一二線城市火熱,在三四線城市反響就比較平淡。
這與電影呈現出的氣質是相關的,電影中主人公的生活範式,是中産階層理想的生活模闆。這也是《愛情神話》争議性的來源,有觀衆指出:這是上海有房階層的“風情”,與普通老百姓沒太大關系。
确實如此。《愛情神話》沒什麼形而下的煩惱。電影中,徐峥飾演的老白,有祖上留下的上海二層獨門小院,網友計算了一下,市值大約5000萬元;三個中年女性,經濟獨立、精神獨立,敢于追求欲望;就連普通的小皮匠,也有自己的“咖啡時間”,張口閉口阿姆斯特朗或各種人生格言;更不必提周野芒扮演的老烏了,他念念不忘的是自己與意大利傳奇女演員索菲亞.羅蘭真假莫辨的風流往事。
顯然,《愛情神話》裡的上海風情,不是上海的唯一一副面孔。比如在婁烨的電影《蘇州河》、在趙大勇的紀錄片《南京路》裡,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個上海。這裡有破落,有貧富差距,有被高房價壓垮的年輕人,有難以融入城市的邊緣人群……
這提醒我們的是,“宣傳片”當然可以是城市視覺化呈現之一種,卻不是唯一一種。是以我們也在很多導演的電影裡,看到他們聚焦的是城市裡的邊緣人群,關注普通人的生活,探讨人類普遍的生存困境。
是以賈樟柯電影中的汾陽,也是中國小縣城的縮影;從《十七歲的單車》《老炮兒》到去年上映的《尋漢計》,觀衆也能夠看到北京“國際化大都市”的身份外,另一副更為豐富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