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1997年8月,湖北荊州,幾個“摸金校尉”出現在秦家山踩點。沒過多久,墓中文物悉數被盜,唯一剩下的卻是無價國寶。
這天深夜,荊州濠林村的村民們在忙完一天農活後都休息下了,空曠的田野裡除了零星的蛙鳴外并無異常。
然而,就在這天夜裡,幾個身影鬼鬼祟祟出現在了離村子不到200米的秦家山。
他們手拿着鐵鍬,分工合作,一邊安排人四處察看,一邊在地上挖了個口徑不小的土洞,随後匆忙地将一個包裹塞入其中。

沒過多久,一聲沉悶的爆炸聲響起,竟然是對秦家山二号楚墓進行爆破。而村民們大概是深夜聽聞如此巨響,擔心安全問題,竟然無人出來察看。
第二天清晨,村民們一如往常下地幹活,在路過二号墓所在的一片菜地時,一堆蓬松而凹陷的黃土瞬間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由于秦家山上有着三座帶封土的楚墓,村民們推測這很可能是用來爆破古墓的,就急忙報告給了當地政府。
接到消息的文保部門馬上組織了考古隊前往秦家山調查,果然發現了盜墓賊以定向爆破方式盜掘古墓的行為。
考慮到爆炸嚴重破壞了二号墓的儲存條件,為了搶救文物,專家們決定對這座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過一個多月的發掘,秦家山二号墓完整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隻是,現場的情況卻讓專家們不忍細看,在椁室中間偏東南的地方,赫然出現了一個大盜洞,緊接着就是被洗劫一空的東室和南室。
墓室裡,隻有碎陶片、器型不大的青銅器和漆木器等被盜墓賊随意丢棄的物件。
即便是如此,專家們依然不肯放棄搶救文物的最後機會,他們細緻發掘着椁室,希望能多少有所得。
随着這座一椁三棺的内棺蓋闆被一點點地掀開,專家們看到裡面除了一層黑黑的淤泥外,棺内一無所有。
期望落空後,專家們隻能依照慣用程式對古墓進行最後的清理。就在這時候,一個考古人員在清理墓主人頭部的淤泥時,卻突然在淤泥中摸到了一塊形似圓形的物件。
他拿起來一看,像是個殘破的銅鏡。經過一番清理,專家們才發現這其實是一塊玉片,玉片上還有人工雕琢的紋飾。
專家們趕緊對在這個墓主人的頭骨進行清理,結果發現在墓主人的面部還覆寫着一大塊玉片。
經過拼接,可以推斷這兩塊玉片本來應該是完整的一件人面形狀的玉面具,考古上稱之為玉覆面。
玉覆面長約20厘米,寬13.9厘米,厚0.23厘米,通體由一整塊墨綠色的玉料精心雕琢而成。
不僅如此,玉覆面的五官比例協調,還在頭發、眉毛和胡須等部位以陰刻手法雕刻出花紋,線條較為流暢圓潤,顯然制作者的刀工手法相當了得。
在玉覆面的四周,還開鑿着八個小圓孔。與之相應的是,在墓主人頭兩旁還随葬了兩件玉璜、兩件玉佩和一件玉笄,與玉覆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組合。
據專家們推測,這些圓孔很可能是用來系着小玉佩等物件,用來将玉覆面固定在臉上。
那麼,這次秦家山二号墓出土的玉覆面究竟有何獨到之處呢?
其實,我國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現玉覆面了,但以往發掘出土的先秦時期的玉覆面,往往是由數塊薄片玉器連綴而成,像這次出土的是用一整塊玉制作而成的覆面在國内尚屬首次發現。
玉覆面作為随葬品出現,其實和古人對于玉的認識有關。古人普遍認為玉可以純潔無瑕,而具有辟邪祝福的效果,認為佩戴者可以平安富貴,後來更是成為了權貴者的象征。
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西周時期就出現了一種較為特殊的喪葬用玉,也就是玉覆面,用來在殓葬時覆寫在死者面部,也稱為殓玉。
有趣的是,秦家山出土的玉覆面上寬而下窄,應該是為了搭配古楚人的臉型,由此可以推測當時的楚人應該是比較标準的瓜子臉。
如今,這塊玉覆面被評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收藏在荊州博物館。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将及時糾正删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衆号轉載本刊釋出文章,請另取标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标題,必須注明“轉自公衆号:四海博緣收藏平台”。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