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2021年下半年,我一直在寫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相關内容,主要圍繞着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國、法國、美國、俄國、日本、南韓等主要國家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以及當時的社會形态。下面我把這篇内容的目錄和第一部分發出來給大家參考。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目錄

第一部分 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1、狄更斯

二、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1、巴爾紮克

2、雨果

3、福樓拜

4、莫泊桑

三、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1、馬克·吐溫

2、歐·亨利

3、德萊塞

4、菲茨傑拉德

5、辛克萊·劉易斯

四、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1、果戈裡

2、列夫·托爾斯泰

3、契诃夫

4、高爾基

第二部分 意識形态

一、盛世與夢

二、價值觀

1、功利主義(1)金錢至上與拜金主義;(2)消費主義與财富炫耀;(3)一夜暴富

2、實用主義

3、“适者生存”

第三部分 社會與生活方式

一、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

1、沒落的舊貴族

2、财富不斷增長的新富裕資産階級

(1)舞會

(2)棒球

(3)傭人

3、貧困的社會底層

二、失控的性欲與混亂的男女關系

三、藝術和審美

1、洛可可藝術

2、印象派

參考文獻

大事年表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英國小說的創作晚于歐洲大陸,始于18世紀,出現伊始便與現實主義結下了不解之緣。從19世紀20年代起,現實主義在歐洲文學中取代了浪漫主義而占據主導地位,進入鼎盛時期。有些文學史甚至把19世紀稱為“現實主義的世紀”。

實際上,早在笛福、菲爾丁、斯摩萊特等英國作家的身上就已經能看到他們的現實主義傾向,但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真正的發展要到19世紀。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19世紀的英國因為工業文明的展開,經濟世界第一,如日中天,号稱“日不落帝國”。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不斷擴大和擁擠,新富裕的資産階級大量出現。舊貴族的沒落與掙紮,中産階級的崛起和勝利以及下層群眾的貧困無助互相交織。社會沖突進一步激化。

劇烈的社會轉型使得這一時期的作家普遍感受深刻,他們真實地昭示各種社會沖突,揭露資産階級的醜惡嘴臉,無情鞭笞社會的黑暗現象。這是時期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主要代表作家有查爾斯·狄更斯、戴維德·赫伯納·勞倫斯、哈代等等。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查爾斯·狄更斯是維多利亞時代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代表作是《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霧都孤兒》《艱難時世》《遠大前程》。

《遠大前程》

《遠大前程》是狄更斯晚年的作品。故事主要圍繞匹普、喬·葛奇、馬格韋契、艾絲黛拉、康佩生等人展開。

故事的主角叫匹普,他是一個貧苦的孤兒,與姐姐和當鐵匠的姐夫共同生活。匹普的姐姐是個潑婦,但他有一個心地非常善良的姐夫喬·葛奇裡。每當姐姐打罵小皮普的時候,姐夫總是冒着自己被打的風險來保護他。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在一個機緣巧合的情況下,他進入了一個神秘的莊園,成為富有的郝薇香和她的侄女艾絲黛拉的座上客。見識到了上流社會的奢華後,匹普的内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從此,他一心想成為“上等人”,因為隻有進入上流社會,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他才能夠有資格去追求女神艾絲黛拉。

而匹普似乎也很走運,他在童年時救助的馬格韋契居然發迹了,成了富豪。因為馬格韋契記得當年的恩情,于是給了匹普一大筆錢,以助他進入上流社會。

匹普一夜暴富,興奮至極,他終于可以告别自己的宿命,成為一個貴族的夢想馬上就要實作了。随後他開始膨脹起來,故意疏遠自己的姐姐和姐夫,甚至對于幫助自己的馬格韋契也不屑一顧。殊不知,他人生最後一刻,關心他的還是他曾經的貧賤朋友。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艱難時世》

故事主要圍繞着葛擂硬和龐得貝以及他們周圍的露易莎、湯姆、比周、斯蒂芬等人展開。葛擂硬原本是個五金批發商,退休後成了焦煤鎮的議員,他是個功利主義的信徒,把萬事萬物甚至人性、情感都歸為“一個數字問題,簡單的算術問題”。

在他眼裡,人與人之間隻存在着金錢、買賣關系,諸如想象、浪漫、情感、仁愛等等這些與金錢無關的都是扯淡。是以,他把自己20歲的女兒露易莎嫁給一個近50歲的老頭龐得貝。不為别的,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龐得貝有錢。

龐得貝是新勢力的代表,他是新富裕的資産階級。他棄愛絕情、唯利是圖、虛僞自私,最後毀在了自己手上。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19世紀的法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确定,工業革命的展開,法國迎來了商品經濟飛速發展,進入到了一個追名逐利的時代。這是一個被金錢主宰的社會,每個人都很忙,忙着追求财富和金錢,并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地位。整個社會彌漫着一種極端利已主義的自私冷酷的金錢意識形态。個人的價值在經濟發展、宏大叙事、大革命中變得微不足道和渺小,人迷失在了金錢之中,找不到價值,唯有不停地賺錢,擁有更多的金錢才能讓人找到價值所在。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金錢化,親人也不例外,無論是多少親密的關系在金錢面前都黯然失色。人性扭曲,個性泯滅,誰擁有金錢,誰就擁有權力。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與此同時,社會資源和财富在不斷集中,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沖突加劇。上流社會的資本家、政客、貴族、野心家等等,他們窮奢極欲,貪婪斂财;中産階級,包括經紀人、商人、公證人、法官等等,他們拼命賺錢,天天想着如何使自己的财富增長,攀附權貴,進而擠進上流社會;社會底層的勞工、市民和小資産者,他們勞累過度,神經疲憊,每天都在想着如何穩住目前的生活,保持自己的競争優勢,既得利益不被剝奪,同時提高自己的生活水準,使自己不那麼累。

19世紀法國社會的劇烈轉型,也使得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獨領風騷,屹立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巅峰,正如他們的繪畫一樣。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有司湯達、巴爾紮克、雨果、福樓拜、莫泊桑、梅裡美、左拉,代表了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

巴爾紮克是19世紀法國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代表作《人間喜劇》。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他的筆下,雲集了大量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包括落魄的貴族、貪婪的資本家、吝啬的高利貸者、斤斤計較的市民、毫無人性的惡霸、心狠手辣的政客等等。

巴爾紮克出生于1799年,出生在法國工商業發達的城市,父親曾經當過政府官員,而他自己也曾當過律師。

《高老頭》

高老頭是一個暴發戶,他在喪失愛妻之後,拒絕再娶,把對妻子的愛全部轉移到兩個女兒身上,視她們為掌上明珠,傾其所有供她們享受。他聘請了最優秀的教師來培養她們的各種才藝,讓她們學騎馬,有自備車輛,生活的奢華像一個有錢的老爵爺養的情婦。

兩個女兒成人後,高老頭拿出了高額的嫁妝,讓他的兩個女兒嫁入豪門,成了伯爵夫人和銀行家太太,跻身上流社會。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當然,此時的高老頭很受兩個女兒的尊敬,但好景不長,出嫁後兩個女兒揮金如土,沒錢或者錢花光了,就向父親要。就算再有錢,也填不滿這兩個無底洞。随着高老頭被兩個女兒榨幹最後一毛錢後,再也無法用金錢換得女兒們的愛,最終被兩個女兒抛棄。

人生的最後一刻,高老頭獨自一人在冰冷的房間裡,此時他的兩個好女兒卻在精心打扮,準備出席鮑賽昂夫人的盛大舞會。人性被金錢的扭曲在這一刻顯得特别明顯。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雨果其實算是半個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他前期是浪漫主義,後期才是批判現實主義。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以19世紀的法國為背景,在一個劇烈轉型的社會,通過在逃的苦役犯冉·阿讓、流落風塵的女工芳汀和她的私生女兒坷賽特的不幸遭遇和悲慘生活,揭露出法國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黑暗和法律的不公正。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故事的主角冉·阿讓,他出身非常低,貧苦的農民家庭。幼年時不幸父母先後死亡,沒上過學,是唯一的親人姐姐把他撫養成人,當了一名樹枝修剪工。

姐姐家七個孩子,每天過的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有一次,他眼看姐姐全家都在挨餓,自己也餓得不行,他偷了一塊面包。結果被捕了,判了5年苦役。他對判決不服,4次越獄未成,結果被一再延長刑期,坐了19年的牢。

在獄中,冉·阿讓漸漸養成了神情冷漠的性格。在棍棒下、鐵鍊下、烈日下、勞累中,以及被釋放後仍然受盡歧視的遭遇,使他變得冷酷孤僻,憎恨人生。有朝一日,他要同社會算賬,報複人類,報複社會。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出獄後的冉·阿讓已經四十多歲了,衣衫褴褛,加上汗水、泥土,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肮髒。舉目四望,他無處可去,旅店不接待,他隻好鑽進狗窩,但被咬了出來。最後在城市廣場旁的一家印刷所門前的石椅上睡着了。

就在冉·阿讓覺得人生就要絕望的時候,一個人出現了,這個人就是主教米裡哀。他在冉·阿讓走投無路的時候收留了他,并給了他愛和寬容。

主教米裡哀不但不追究冉·阿讓偷他的銀器罪,還将一對銀燭台送給冉·阿讓。米裡哀主教叮囑冉·阿讓要用銀器去做一個誠實的人。主教的愛和寬容感化了冉·阿讓。之後冉·阿讓改名為馬德蘭,并在濱海小城靠改革工藝生産發家,成為大富翁和工廠主,還被舉薦為市長。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另一個主角叫芳汀,她因為羨慕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而來到城市。在城裡,她似乎迷失了自己,被擁有金錢和地位的新富裕資産階一再傷害,最後被抛棄,獨自一個人生下了坷賽特。

不過她無力養活孩子,隻能把孩子交給了住在巴黎附近的德納弟夫婦照顧。這對夫婦卻是人面獸心,無賴透頂。盡管芳汀把大部分的工資支付給他們,甚至賣了頭發和牙齒,淪為妓女,但珂賽特還是備受虐待。

得知芳汀的悲慘遭遇後,已經是富豪的冉·阿讓十分同情。覺得有一種命運相似的感覺,是以,他就算被警長沙威抓住,也要在芳汀臨終前守護她。

因為芳汀臨終前的托付,為了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坷賽特,冉·阿讓再次逃脫,并成功救出了芳汀的女兒坷賽特,還視她為養女,将她帶到巴黎,隐居在一家修道院。從救出坷賽特開始,冉·阿讓就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到了這個小女孩身上。

坷賽特長大成人後,與青年馬呂斯相戀。馬呂斯參與上司了1832年的巴黎街壘戰。在戰鬥中,馬呂斯身負重傷。冉·阿讓從下水道将其救出。不料,又遇到了警長沙威。這次沙威終于良心發現,放走了他們,自己跳入塞納河。

冉·阿讓最後死在了馬呂斯和坷賽特懷中,并把兩支銀燭台留給珂賽特。故事結束。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故事的主角是克洛德,他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一次偶然的際遇使其迷戀上了愛斯梅拉達,一個街頭賣藝為生卻擁有傾城傾國美貌的吉蔔賽女孩。

加西莫多是克洛德出于上帝的仁慈和同情收養的一個可憐的人,他因為形象醜陋而被視為“怪物”。在聖母院做了敲鐘人,對克洛德唯命是從,任其驅使。

為了報答克洛德的養育之恩,加西莫多铤而走險去幫克洛德搶愛斯梅拉達。一日,愛斯梅拉達在黃昏拐過街角時忽然發出一陣驚呼聲,原來克洛德唆使加西莫多把愛斯梅拉達綁架了,所幸衛隊長弗比斯碰巧路過,聽到呼救聲将愛斯梅拉達救下。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這次經曆也使愛斯梅拉達愛上了弗比斯。卡西莫多是以要受到懲罰,施刑者将其打得皮開肉綻,圍觀的人仿佛第一次看到“怪物”,嘲諷、譏笑,好不熱鬧,沒有人同情更不會聽到他已連續喊了三遍要喝水。

令人吃驚的是美麗善良的愛斯梅拉達捧着水走上刑台喂加西莫多喝水,加西莫多獨眼中落下了一滴眼淚。更令人無解的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加西莫多喜歡上了愛斯梅拉達,或許是,那一碗水,也或許是她的善良。

克洛德跟蹤愛斯梅拉達,發現愛斯梅拉達居然與弗比斯在約會。他怒火中燒,心中升騰起嫉恨的濃煙,于是在暗中刺傷了弗比斯,逃走了。結果愛斯梅拉卻成了替罪羊,被以謀殺罪判處死刑。

加西莫多解救了愛斯梅拉達,并把她隐匿在聖母院。愛斯梅拉達藏在巴黎聖母院大廈的一間小屋内。自慚形穢的加西莫多細心呵護着她,知道自己的醜陋有意躲避,怕驚吓着她。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一次為了減輕愛斯梅拉達對弗比斯的思念,他忍痛在廣場上等待弗比斯,苦守了一夜。他還虔誠地睡在愛斯梅拉達的小屋外。

愛斯梅拉達藏身巴黎聖母院的消息被克洛德得知了。在欲望的驅使下,他決定去搜尋愛斯梅拉達。知道愛斯梅拉達藏在小屋裡後,他趁着夜色,意欲對愛斯梅拉達圖謀不軌。愛斯梅拉達呼救。

克洛德嫉妒之火在熊熊燃燒,他發誓誰也别想得到愛斯梅拉達。最終,愛斯梅拉達被軍隊抓走。

行刑當日,加西莫多内心中充滿沖突、痛苦,當他看到克洛德鐵青的臉上浮現出猙獰的笑時,怒不可遏的加西莫多把克洛德推下了鐘樓。之後加西莫多失蹤了,不久人們發現,他永遠安詳地睡在愛斯梅拉達身旁,那是他愛的幸福歸宿。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福樓拜是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在他不到60年的短暫人生中,留下了不少優秀的傳世佳作,這些作品充滿了現實主義和批判主義色彩。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故事也很簡單,主人翁叫艾瑪,她出身一般,父親是一個富裕的農民,家裡有點小錢。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父親有意栽培自己的女兒,把她送去貴族學校接受貴族教育,妄想她湧入上流社會,找到一個有錢人。

而艾瑪因為擁有清秀的容貌,接受的良好教育,再加上對浪漫主義文學的大量閱讀,讓她在心中對愛情和浪漫有着很多向往。她夢想成為一位擁有浪漫愛情的貴婦人,沉溺在羅曼蒂克的浪漫愛情幻想中。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她以為婚姻中的愛情應該是朝朝暮暮都有的浪漫,比如畫畫、彈琴,整天擺弄花草,希望自己的丈夫能跟她一起做這些事情。不必為生活的瑣碎而煩惱,也不用擔心錢。

不過事情并沒有那麼順利,鄉鎮醫生包法利救治過她父親的腿傷,二人邂逅生情,在愛瑪父親的有意安排下,嫁給了這位善良的醫生。

剛開始,她還努力嘗試着做一個合格的“包法利夫人”,但很快她就厭倦平庸無趣的生活,逐漸嫌棄丈夫,幻想能有一次傳奇式的愛情。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那些關于貴婦人和騎士,關于星星和湖泊、關于“陰暗的樹林……月下的小船,林中的夜莺”等等,在她腦海裡無數次浮現。

對,現在的生活絕對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枯燥、無聊、乏味、單調、無趣的普通日常生活不是自己的追求。吸引她的是貴族家的舞會,是貴婦人浪漫的戀愛,是被城市的奢侈品充斥的嘉年華的迷人韻味。于是她多次偷情。

不過偷情非但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反而使她自己成為發放高貸者所盤剝的對象。她逐漸驕奢成性,最後債台高築,求助無門,走投無路,隻好自盡。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莫泊桑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珠寶》《羊脂球》《漂亮朋友》《傘》。

莫泊桑出生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家庭并不和諧,父親是個浪蕩子,整日的喝嫖賭、酗酒、胡作非為,将家業揮霍一空。母親是個溫和善良的貴族婦女。無法忍受丈夫的行為,最終夫妻兩個人在莫泊桑10歲的時候分道揚镳。

這段經曆讓莫泊桑對婚姻很不看好,以至于他終身未婚。在他眼裡,愛情婚姻就像一場遊戲。在這遊戲中,不是男人不忠于女人,就是女人不忠于男人,在婚姻中不是女人受傷,就是男人受傷。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騎馬》

《騎馬》故事的主角叫埃克托爾。他是一個小職員,雖然經濟窘迫,但他有着沒落貴族的身份。他經常跟人吹噓自己騎馬技術一流,因為騎馬是貴族的生活方法。

當埃克托爾領到一筆可觀的工作報酬後,他迫不及待地開始去實踐自己預想的生活追求。首先就是騎着高頭大馬招搖過市,雖然他從上馬到開始騎馬的一系列動作過程都令人惶惶不安,但内心的虛榮還是迫使這位有着貴族血統的小職員始終前行。

最終,這個虛榮的人在顫顫巍巍地行進間還是撞倒了一位婦人,他自己也被強烈地碰撞甩下了馬頭。被撞傷的老婦為了能夠長期享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卑劣般地假裝傷情在一天天地加重,這個老婦人的贍養費成為埃克托爾一家最沉重的經濟負擔。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項鍊》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和福樓拜的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有些相似的地方。比如文中的兩個女主角。

1、出生一般,有點姿色。瑪蒂爾德是“美麗、豐韻、嬌媚”;包法利夫人是清秀的容貌。

2、老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項鍊》中的瑪蒂爾德的老公是小公務員;包法利夫人的老公是個鄉村醫生。

3、不甘心平凡普通的生活,厭倦了日常的瑣碎和無聊的婚姻,對上流社會充滿了向往,處處模仿上層人物,時時想爬到上流社會。

瑪蒂爾德做着高雅和奢華生活的美夢,夢想着那些幽靜的廳堂、寬敞的客廳、香氣撲鼻的小客室;精美的餐具、名貴的佳肴;對自己容顔充滿了自信,渴望被人喜歡,被人豔羨,到處有人追求。

包法利夫人她夢想成為一位擁有浪漫愛情的貴婦人,沉溺在羅曼蒂克的浪漫愛情的幻想中。想象愛情應該是朝朝暮暮都有的浪漫,比如畫畫、彈琴,整天擺弄花草,希望自己的丈夫能跟她一起做這些事情。不必為生活的瑣碎而煩惱,也不用擔心錢。她要的是月下的小舟和林中的夜莺,還有那種勇敢得像獅子、溫順得像綿羊、善良得人間少有、哭泣時淚如泉湧衣着華麗的高貴男人。

她總是模仿當時貴族化的生活,她按照時尚雜志上的式樣打扮自己;她的用餐習慣頗為講究,各種開銷龐大;她追求居所的品質,要求住所有花園和噴水池,并且始終夢想能生活在巴黎;她還置辦了一輛英國式的輕便馬車,時不時乘馬車出門閑逛。總之,她總是幻想自己是城裡的小姐,是一個巴黎女人,是貴婦人。

最終她們兩個女人都為自己的行為買了單。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1865年,美國内戰結束,北方工業資本的勝利标志着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制度在美國的确立,為美國大規模工業化、城市化掃清了障礙。随後美國邁向經濟飛黃騰達的時代。

19世紀末期,美國工業産值已經成為世界第一;1920年,美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從1865年到1920年,經過60年的發展,美國完成了從小康社會到發達社會的轉型。

城市大規模擴張,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人口的急劇膨脹和快速的城市化程序漸漸讓人們越來越難以立足,那些急于放棄農耕生活投入城市的人們迅速成為各類騙子和卑鄙商人的犧牲品。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由于城市人口的膨脹,導緻很多城市聚集了大量沒有技能或工作能力的無業者,帶來了貧窮、流浪、犯罪。

工業增長帶來了商業繁榮,社會一片歌舞升平,大量新富裕階層誕生。除了經濟增長帶來的繁榮外,美國社會領域和意識形态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濟繁榮使得美國人的自信心和榮譽感日益增長。當時的美國群眾普遍相信,在美國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隻要遵循一些普遍的原則,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功并獲得幸福。

當時的人們對貨币極度癡迷,而在金錢至上的價值準則下,人們傳統的價值觀得到徹底的颠覆,金錢成為許多人追逐的目标,成為評判一切的标準。人際關系金錢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得非常脆弱,隻能用金錢和物質來衡量。無論是底層小人物、中産階級白領,還是上流階級暴發戶,都在不斷地堆積财富,都陷入了互相壓榨和欺騙的境地中。

實用主義、消費主義、感官享樂、拜金主義盛行。各式各樣窮奢極欲和稀奇古怪的炫耀式消費。

社會轉型劇烈,變化巨大,貧富差距巨大,使得大量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湧現,包括赫爾曼·麥爾維爾、亨利·戴維·梭羅、馬克·吐溫、威廉·迪恩·豪威爾斯、亨利·詹姆斯、伊迪絲·華頓、歐·亨利、西奧多·德萊塞、辛克萊·劉易斯、菲茨傑拉德等等。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馬克·吐溫是19世紀美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傑出代表。《艱苦歲月》《鍍金時代》《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百萬英鎊》《卡拉弗拉浮現的著名跳蛙》《三萬元遺産》是他的代表作。

《百萬英鎊》

《百萬英鎊》是馬克·吐溫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故事發生在20 世紀初的英國,一對富豪兄弟用一張面值百萬英鎊的現鈔打賭,看這張鈔票究竟會給人帶來無盡的财富還是隻是一張一文不值的“小紙片”。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亨利·亞當斯,一個美國的窮小子,因為出海遊玩,迷失方向來到了倫敦,就在他饑腸辘辘 生計艱難的時候,他遇到了這兩個富有的兄弟,不可思議的是:兄弟倆給了他一張一百萬英鎊的鈔票,這對于亨利來說既是一個巨大的驚喜,但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陷阱”——他們用它來打賭。

富豪兄弟給了亞當百萬鈔票,并和他約定在一個月的時間裡,亞當可以任意使用。但一個月後他必須把鈔票原樣不動地還給富豪,這樣他可以得到富豪們為他提供的任何一份他想從事的工作。亞當糊裡糊塗地接受了約定。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之前亞當無論去吃飯、購買服裝都會因衣衫褴褛而遭到人們的白眼。但當他拿出這張鈔票時,人們不但向他大獻殷勤,甚至連相關的費用都可以減免,因為在他們看來亞當是富豪,而且根本沒有人可以給一張百萬面值的鈔票找零。之後亨利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地位迅速蹿升,無數人讨好拉攏,生活環境優越華貴。最後,他在社會上的地位不斷被擡高,一直到了除王室外最高的公爵之上!

不光如此,他還得到了一位漂亮的妻子和三萬英鎊的銀行利息,還從兩兄弟那兒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歐·亨利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代表人物,他主要以短篇小說為主,跟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诃夫一起被稱之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二十年後》《雙料騙子》《白菜與皇帝》等等。

歐·亨利本身是一個窮苦的人,他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當過牧童、藥劑師、辦事員、制圖員、出納員。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警察與贊美詩》

故事的主角叫蘇比,他原本擁有一個和睦的家庭,親戚朋友都相親相愛,他本人也一表人才,從思想、行為上都是一個君子,可是卻因為一系列打擊而淪為無家可歸、無所事事又饑腸辘辘的流浪漢,唯一的“理想”就是進入監獄住上一段時間。因為他已經沒有生存能力了。可在當時的美國,連這樣一個荒唐的“理想”都難以實作。

蘇比砸了店鋪的玻璃,調戲了街頭女子,還吃了小餐館的霸王餐,想出了林林總總的辦法謀求入獄,卻都被無情地擋了回來。

大街上遊蕩的蘇比聽到教堂的贊美詩,受到感悟,不禁想起了自己以前的夢想和志向,于是他決定改過自新、有所作為。沒想到,此時他被警庭以搶劫教堂的罪名判到島上的監獄服刑3個月。故事的最後一刻,他的“夢想”實作了。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德萊塞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美國悲劇》《嘉莉妹妹》《珍妮姑娘》。

《嘉莉妹妹》

嘉莉妹妹是一個農村的小女孩,因為對大城市——芝加哥的向往,18歲的她決定背井離鄉去芝加哥闖蕩。

當時的芝加哥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城市,這裡集中資源和大量财富、機會與命運,冒險者、淘金客蜂擁而至,每一個來到大城市的人,似乎都充滿了夢想,一個個雄心勃勃、勇于冒險、生機十足。

當然,嘉莉妹妹是其中一個。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跟大多數鄉村剛到大城市的女孩一樣,因為沒有特别的技能和經驗,初到大城市的她找不到什麼合适的工作。雖然在這個城市有她的至親姐姐,但姐姐家的生活水準也是城市最底層,姐姐和姐夫勤儉節約、過着城市底層市民的生活,無法長期負擔嘉莉妹妹的生活。不僅如此,他們還想從嘉莉妹妹身上賺取一筆房租費。

姐姐的冷淡讓嘉莉妹妹一開始就體驗到了社會的冷漠,縱然親人,也是處處算計和計算,更何況是其他陌生人呢?

這一刻,嘉莉妹妹才發現自己很微不足道,龐大擁擠、不斷擴張的城市使得城市裡的每個個體越來越渺小和微不足道。都市裡的每個人似乎有着忙不完的事情,沒有人有閑工夫來注視你,如果你沒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她明白,在都市出售誠實和體力變得一文不值,相反,憑借姿色或者出賣肉體倒更容易換取生存保障。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大都市的繁華和不斷堆砌的景觀,那些動人的旋律,酷炫的廣告,誘人的文案,琳琅滿目的商品,物質的豐富,奢華的生活,川流不息的汽車,熙熙攘攘的人流,以及充滿欺騙性的口号,“公平競争,隻要經過個人奮鬥,人人都可以富起來”,這些“景觀陷阱”讓嘉莉妹妹心動不已。

雖然她經曆了一系列諸如找工作、受冷遇、苛刻的報酬、繁重的體力輸出、失業打擊等等殘酷的現實,但她還是願意留下來。

為了能夠留在芝加哥,生存在芝加哥,嘉莉妹妹和杜洛埃同居了。和杜洛埃同居後,嘉莉妹妹暫時擺脫了生存危機。但距離她想要的中産階級甚至上流社會的生活,還是相去甚遠。

她希望穿上更漂亮的衣服,用更貴的化妝品,坐更氣派的車子,住更豪華的房子,為此,他又認識了更有錢的赫斯渥。

不過幸福的日子沒有多久,因為赫斯渥破産了,開始沉淪。面對日益敗落的家、日益頹廢的赫斯渥,嘉莉妹妹很不滿意,她覺得赫斯渥是自己成功的絆腳石,于是她又甩開了赫斯渥。

小說的最後,嘉莉妹妹依靠自己的容顔,終于過上了自己要想的生活。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菲茨傑拉德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夜色溫柔》。他的出生非常不錯,出生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

《了不起的蓋茨比》

故事的主角是蓋茨比,他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少校軍官,與美麗的富家女黛西相遇并相愛,不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蓋茨比不得不去參展,被迫與黛西分手。臨别之際,蓋茨比讓黛西等他勝利歸來。

黛西嘴上答應說好,但因為無法舍棄她賴以生存的奢侈生活,也等不了那麼久,還是嫁人了,嫁給了同樣出身富裕階層的纨绔子弟湯姆。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戰争結束後,蓋茨比歸來,卻發現曾經深愛的人沒有等他,他很傷心,但又忘不了那份愛。他深知黛西喜歡錢,于是他決定成為有錢人,完成階層躍升,重新赢得黛西的愛。為此,蓋茨比開始走私酒水,從事非法經營,靠着投機、鑽營短時間積累起巨額财富,成為新富裕階層的代表。

有了錢的蓋茨比開始不斷炫耀财富,一方面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引起昔日戀人的黛西的注意,再續情緣。為此,他帶黛西參觀他的豪宅,展示室内各種貴重物品,乘坐豪華橋車。介紹他舉辦宴會出席的各界名流。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炫耀他的富有,以便給黛西一種安全感,讓黛西放棄湯姆,重新投入他的懷抱。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可惜事與願違,因為黛西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她了。她現在更需要的是湯姆的金錢和地位,而不是蓋茨比的,是以,當黛西開車無意間壓死了湯姆的情婦後,她跟丈夫湯姆合謀,讓蓋茨比來承擔。最終蓋茨比付出了生命,而黛西和她的丈夫湯姆則繼續逍遙快活,過着幸福的日子。

辛克萊·劉易斯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他是美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代表作有《大街》《巴比特》《阿羅史密斯》。

《巴比特》

這個故事主角就叫喬治·F·巴比特,巴比特是賣二手房的業務員。他原本就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工作兢兢業業,勤勉努力,為人處事謹小慎微,對權貴巴結逢迎,對同僚虛與委蛇,對朋友真誠率直,對離經叛道之事,想做卻又顧慮重重,對看不慣的事情,敢怒不敢言。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事實上,他毫無過人之處,唯一的一個本事是“以高出人們出得起的價格把房子推銷出去”,然後賺的傭金,因為業務出色,他的收入非常可觀,成為千千萬萬美國中産階級的一員,過上了還算體面的生活。沾沾自喜、自鳴得意,勢利,虛僞是他們的普遍特征。

1、自鳴得意、沾沾自喜。一個在極力追求現代化享樂的同時,又無時不在竭力顯示自己正處于上升階段的中産階級身份的生動形象。這種中産階級往往通過自己的勤勉實幹而擁有了現在的殷實和富有,但是他們還竭力在往上攀爬,想擁有和享受更富有的生活,渴望自己具有更顯赫的身份地位。

在這樣一種消費價值觀念的影響下,一個想赢得社會的普遍承認、證明自己在這個社會是有身份地位的人,就得以其帶炫耀性的消費行為幫助他們實作這種認同,并使其成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2、勢利。巴比特一方面無比敬仰上層階級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當然,在他内心深處,更渴望得到這樣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又十分瞧不起下層階級,因為他是從下層階級爬上來的,他認為自己今天的成就是自己努力和勤奮得來的,其他人之是以還是下層,是他們不夠努力和勤奮。

是以,對那些還處于下層或者地位比他低的,他瞧不起他們、忽略他們,對他們所表現的仰慕和奉承不屑一顧,同時還害怕與這些社會地位低下的人們交往會降低自己的身份。

不過對社會地位比他們高的人,他們便千方百計與他們聯系,希望他們的交往會給他們帶來社會地位的上升并在努力往上爬的過程中有所幫助。

3、虛僞。巴比特實際上和妻子已經沒有了感情,二人之是以維持關系,無非是為了給外人看,跟他們經濟上的成功一樣,他們有着美好的家庭婚姻生活。丈夫有能力會賺錢養家、顧家,妻子賢惠,孩子聰明伶俐。

他和妻子早已沒了愛情,他經常沉溺于與想象中的夢中情人幽會。最後他還是選擇了出軌,背叛了婚姻。其實,無論是男人勾引女人、女人勾引男人,還是男人玩弄女人、女人玩弄男人,實際上隻是逃避庸常的日常生活,尋找刺激感。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一直是獨樹一幟的,流派之多、作家之衆、作品之繁,在俄羅斯文學史上可謂空前絕後。這一時期,知名的作家包括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兼具的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契诃夫、高爾基、列·安德列耶夫等等。這主要跟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俄國社會轉型劇烈、生活方式變化巨大,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有關。

19世紀後半葉,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浪潮進入到了俄國,俄國開啟了現代化的程序。不過俄國舊貴族勢力比較根深蒂固,不同于法國,法國有大革命,直接瓦解了王室,俄國卻沒有,舊貴族的勢力很難在短時内消亡,而俄國的現代化程序也沒有觸及舊貴族的利益,舊貴族依然享受特權,是特權階層。

相反,新富裕的資産階級要依附于舊貴族,隻有依附于舊貴族,他們才能發展,才能發财。于是俄國廣大的底層群眾既要面對舊貴族的剝削和壓榨,又要面對新富裕資産階級的盤剝,貧富差距相當之大,底層群眾生活相當艱辛。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整個社會向上湧動的管道非常有限,下面群眾很難通過普遍的規則擠進上流社會,階層固化,社會當機。到處都彌漫着沉悶、恐懼和絕望的情緒。人們對前途越來越渺茫,失望情緒越來越濃厚。

恐怖的氛圍,金錢的洗禮,險惡的社會環境,使得當時人與人的關系異常的陌生、冷淡、冷漠,充滿了隔閡,根本無法溝通。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生怕麻煩找上自己,惹禍上身。人們不得不麻醉自己,一律地向平庸、市儈看齊,盡量使自己龜縮在“套子”裡,惶惶然不可終日。

這種氛圍中,當時的城市小市民或者基層的官員,他們已經喪失了正常人的思維。他們的所作所為完全沒有自主性,隻能是上面怎麼要求就怎麼做,上面說能做的才能做,上面說不能做的堅決不能做,上面沒說的也不能做。因為他們也怕出亂子,隻能一刀切、一竿子打死,甯肯錯、妄殺,也不能放過一個漏洞。害怕一切新鮮事物,仇視一切越出正常的人和事。他們隻想保護自己的利益,盡量避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金錢至上、拜金主義盛行,到處都是守财奴。對于守财奴而言,聚錢是他們生命的存在方式,守财是他生活的主旋律,他們以擷取金錢作為人生的唯一目标。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靠不住的,唯有金錢才是實實在在的。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果戈裡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欽差大臣》《死魂靈》。

《欽差大臣》

故事的主角叫赫列斯塔柯夫。他是一個出入于上流社會的纨绔子弟,曾經在聖彼得堡當過差。這次因為回鄉途中盤纏用盡而困于旅店。正在這時,市内盛傳欽差大臣将要來。于是赫列斯塔柯夫扮演起了這個假的欽差大臣。

當地市長是個老油條,多年沉浮官場,一貫貪贓枉法,聽說有個欽差大臣就要駕臨本市,他和他的僚屬大為驚恐,深怕他們平日的劣迹被上級察知。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受到這種恐懼心理的驅使,市長親自跑到旅店,察看動靜。赫列斯塔柯夫則以為由于自己付不起食宿費用,将店家告到市裡,市長前來興師問罪。因而大為惶恐;同時在與市長互相試探之中,平時那種傲慢無禮,妄自尊大的舉止風度畢露無遺。

這一切使得市長确信赫列斯塔柯夫就是微服私訪的欽差大臣。于是設法把這位“欽差大臣” 迎至市長公館,殷勤款待,并把自己的女兒許了他。赫列斯塔柯夫見市長如此垂青,真是受寵若驚,得意忘形。在市長及其同僚面前,大吹牛皮,把彼得堡的達官貴人都說成是自己的近親好友。使聽者羨慕不已。赫列斯塔柯夫用“借錢”的方式向市長及其僚屬“借”巨款,又和市長的妻女調情取樂。在仆人的催促下,“快樂”地離開了這個城市。

故事的最後頗具諷刺性,一貫喜歡私拆别人信件的市郵政局長私拆赫列斯塔柯夫信件後發現赫列斯塔柯夫并非欽差大臣,正當把此消息告訴市長,發生了争論時。真正的欽差大臣到了,官僚們聽了這個消息面面相觑,個個呆若木雞。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戰争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伊凡·伊裡奇的死》。

托爾斯泰出身于貴族家庭,不過他的父母早亡,兩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九歲的時候父親去世,然後他由姑姑監護長大。

《複活》

《複活》是托爾斯泰思想和創作的總結,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高峰。故事的主角叫卡秋莎·瑪絲洛娃,她原本是一個牛棚下誕生的農婦的私生女。由于女主人的收養得以以婢女養女的身份出入地主貴族之家。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在他姑媽的莊園裡誘奸了農奴的私生女卡秋莎·瑪絲洛娃,随後就抛棄了她,瑪絲洛娃懷孕後被趕出莊園。她多次給富人當女工,在受盡歧視和淩辱之後,淪落為妓女,後又被誣告犯了謀殺罪而入獄。

在法庭上,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與十年前被他奸污過的瑪絲洛娃重逢,内心受到譴責。他決心贖罪,為瑪絲洛娃奔走上訴,并打算和她結婚 在奔走失敗後,就跟瑪絲洛娃一同去西伯利亞。在聶赫留朵夫的精神感召下瑪絲洛娃改正了多年來養成的不良習性,并重新愛上了聶赫留朵夫,但她不願拖累聶赫留朵夫,而與一個流放的革命者西蒙松結合了。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契诃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他跟美國的歐·亨利、法國的莫泊桑一起号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代表作有《裝在套子裡的人》《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小公務員之死》

《小公務員之死》的故事很簡單,講的就是一個叫切爾維亞科夫的小公務員,在一次劇院看戲的時候,不小心打了一個噴嚏。噴出來的口沫剛好噴到了坐在他前排的文職将軍蔔裡茲查洛夫的腦袋上。

随後切爾維亞科夫開始恐慌,三番五次、不厭其煩向将軍道歉,以至于将軍都感到厭煩。對于他而言,這簡直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甚至早已忘得一幹二淨。因為切爾維亞科夫第一次道歉的時候,将軍并沒有怪罪,還說沒關系不要緊,這就說明在将軍眼裡,這根本不是什麼事情。但切爾維亞科夫卻反複地提起并道歉,讓将軍很不滿意。

最終在切爾維亞科夫第六次道歉時,将軍大發雷霆,直接叫“滾出去”。随後驚恐的切爾維亞科夫就這樣死去了。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高爾基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有《小市民》《在底層》《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他隻讀過兩年國小,11歲走入“人間”,在社會的底層,他當過學徒、揀過破爛,做過跑堂的、看門人、搬運勞工和面包師傅,鐵路維修廠的勞工,之後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高爾基熟悉社會的下層人民,對下層人民渴望改變不幸命運的願望有深切體會。是以,他的作品中要麼就是城市小市民階層,要麼就是流浪漢、失業者、搬運工、破産農民、乞丐、妓女、小偷、失意者、淪落人等之類的“社會邊緣人”。反映的是城市小市民階層的貪婪自私、庸俗空虛、互相傾軋,“社會邊緣人”的苦悶、掙紮與絕望。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在底層》

《在底層》實際上不是小說,是戲劇文學。故事主要說的是一群淪落社會底層的流浪漢。

他們居住在像洞穴一樣的地下室,室内的牆面已被煙熏得烏黑,有的地方泥灰已經片片脫落,家俱破舊,處處顯得寒碜、貧窮。在這個破爛不堪的旅店裡,住着的都是社會的下層人物,有鎖匠等手藝人,碼頭的搬運勞工,破落的貴族,精神苦悶的妓女,小偷以及雲遊天下的僧侶等。

他們苦悶,處境凄涼,忍受着這個社會帶給他們的各種屈辱,對生活極度失望,互相之間不斷地诋毀、争吵。有的甚至以上吊自殺來解脫生活的沉重枷鎖。

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當時社會形态

《葉美良·皮裡雅依》

葉美良是個典型的“社會邊緣人”,他是個47歲的光棍,失業後到處找不到活兒幹。他偷過東西,跑過黑道,吃過官司,服過苦役。他幻想着誰會“招待他大吃一頓”,或者上天降下一筆不義之财,或者海水給他沖來一千盧布,然後他去開個小酒館。

可這一切,隻不過是他的黃粱一夢。20多年來他到處流浪,無家可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生活不如禽獸。他對這個社會充滿了仇恨,但他不甘心,心比天高。

有一次,他懷着複仇的心理欲殺一個曾加害于他的富商,獨自守候在橋頭,可守候到的卻是一個同樣由于生活所迫想投河自盡的少女。她的悲痛欲絕激發了葉美良的同情心,他便千方百計地激勵她活下去,使她恢複了對未來的信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