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中國水彩”的碼頭和源頭,名家攜手學子共繪“美麗上海”

在“中國水彩”的碼頭和源頭,名家攜手學子共繪“美麗上海”

作為一個外來畫種傳入中國,水彩首先在上海萌芽與發展,從土山灣畫館的建立到新型美術學校的建立,上海一直是水彩藝術在中國推廣傳播的沃土,是以上海是“中國水彩”的碼頭,也是“中國水彩”的源頭。

新年伊始,“美麗上海”海派水彩創作人才培養工作室成果展在敬華藝術空間揭幕,一批水彩名家帶領學生們以水彩為媒,全方位塑造“美麗上海”的城市形象。

在“中國水彩”的碼頭和源頭,名家攜手學子共繪“美麗上海”

因水而興,海納百川,成就了上海得天獨厚的城市形象,上世紀初,代表東方的“水”和代表西方的“色”在這裡交彙、融合、發展,為城市點染出豐富的色彩。水彩确确實實是上海繪畫的一個側面,或者說是上海的一個藝術臉面,很多畫畫的人都率先接觸水彩,這是一種代表了城市形象的藝術形式。在展出的将近百件的作品中,上海吐故納新、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在水彩畫家的筆下發揮得淋漓盡緻。

在“中國水彩”的碼頭和源頭,名家攜手學子共繪“美麗上海”

馮信群《古鎮》

“美麗上海”海派水彩創作人才培養項目由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聯合上海市教委于2020年發起,力求整合全社會優秀水彩藝術家,圍繞海派水彩藝術人才教育培養,海派文化美育理論研究雙路徑,展開一系列的項目活動,推動高校人才展開以“美麗上海”為中心理念的美學内涵挖掘與創作實踐。項目自成立以來,緻力于挖掘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底蘊,探索海派藝術與創意人オ培養新範式,探索水彩與其他藝術結合的可能。

在“中國水彩”的碼頭和源頭,名家攜手學子共繪“美麗上海”

楊建勇《雲澹》

展覽期間,彙聚專家學者的研讨會同期舉辦,探讨海派水彩藝術的發展和趨勢。

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馮信群教授指出,以水彩為媒介講述上海的城市故事在今天有特别的意味。上海這座城市有很多的細節與肌理彰顯着海派文化的特質,有着講述不完的故事。自己在上海生活了30餘年,但總感覺還沒能認真畫過這座城市。“一扇建築門頭看似平常,但當你花幾個小時描繪它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上海城市細節中的精緻。‘美麗上海’用水彩行走上海,讓更多的人了解水彩,讓學生們感覺上海之美,體會這座現代化大都市的文化内涵與藝術魅力。”

在“中國水彩”的碼頭和源頭,名家攜手學子共繪“美麗上海”

黃阿忠《南昌路·秋》

據展覽策展人楊建勇觀察,上海的性格和水彩有點像,上海人比較随性,富有情趣,這是水彩畫的亮點,一筆飛白留下的水痕,或者無意的水迹塑造,都是海派水彩的羅曼蒂克的情調。“日新月異的城市是水彩畫發力的良機,它可以塑造出一個更有詩意的美麗上海。”

在“中國水彩”的碼頭和源頭,名家攜手學子共繪“美麗上海”

陳磊《上海的早晨》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黃阿忠分析道:“水彩寫生是圍繞城市街景的創作手段,來描繪城市特色,這個載體選擇得很好,因為水彩太浪漫了,和這座城市很比對。“看到來自四方的水彩畫家和學生都拿起水彩來表現美麗上海,用各種形式、各種風格表現上海、寫意上海,他坦言很振奮。

在“中國水彩”的碼頭和源頭,名家攜手學子共繪“美麗上海”

朱開榮 《城市變奏二》

“美麗上海”海派水彩人才培養大師工作室實施過程中注重教學觀念的持續創新。課程雖不在乎形式與内容,但更注重引導學生需把握時代脈搏,挖掘上海城市文化内涵,增強自身藝術修養,提升水彩專業技能,為“美麗上海”培育更多的高水準海派水彩藝術人才。

此次展覽由上海市文教結合人才工作室、上海藝術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聯合主辦。

在“中國水彩”的碼頭和源頭,名家攜手學子共繪“美麗上海”

駱獻躍《水鄉深秋》

作者:範昕

圖檔來源:主辦方、“上海靜安”微信公衆号

編輯:商慧

責任編輯:李婷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