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消息,中國著名詩人、詩歌評論家、學者,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鄭敏先生因病于2022年1月3日7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鄭敏,1920年7月18日生,福建閩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讀哲學系,1943年畢業。在西南聯大就讀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43年開始陸續發表詩歌作品,得到當時詩歌評論界的高度肯定。1949年4月由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詩集《詩集 一九四二-一九四七》,确立了她在中國新詩史上的重要地位。1948年,赴美國布朗大學就讀,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1955年,傳回祖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前身為中國科學院)工作,從事英國文學研究。1960年,調入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任教至今。
鄭敏先生畢生緻力于中國新詩的創作、中西方詩歌研究、當代西方哲學思想研究、詩歌翻譯和教育教學事業。從上世紀40年代至21世紀,她的創作經曆了80年的風雨曆程,創作活力長盛不衰。1979年改革開放之後鄭敏先生的詩歌創作煥發出新的生命光彩,先後出版了詩集《尋覓集》(1986,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全國優秀新詩獎)、《心象》(1991)、《早晨 我在雨裡采花》(1991)、《鄭敏詩集(1979-1999)》(2000)等詩歌作品,翻譯出版了《美國當代詩選》(1987)。鄭敏先生一生抒寫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尤其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作為“九葉派”的重要詩人,她的作品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2006年鄭敏獲得中央電視台新年詩歌會授予的“年度詩人獎”,2017年獲第六屆中坤國際詩歌獎詩歌創作獎。
鄭敏先生在中西詩歌評論、詩歌美學思想、解構主義哲學思想、漢語、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成果卓著,影響深遠。她這方面出版的學術著作有《英美詩歌戲劇研究》(1983)、《結構—解構視角:語言·文化·評論》(1998)、《詩歌與哲學是近鄰——結構-解構詩論》(1999)、《思維·文化·詩學》(2004)等。2012年出版了六卷本的《鄭敏文集》。
鄭敏先生的詩歌追求感性和理性、“詩”與“思”的高度統一,将她對人性的關懷,生命的感悟融彙于詩性的哲學思考之中,她的詩與時代的風雲變幻、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沉浮息息相通。在詩歌創作的美學方面,她的詩注重對内心的探索,表現出靈魂的吐露,辯證的思維,清麗而繁複的意象,為當代詩歌帶來了重大突破。她對西方當代哲學思想的探索,對新詩和漢語的思考,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對科學與人文教育等問題的關切,都表現出一個中國詩人和知識分子探求真理的勇氣、擔當和高尚情操。
鄭敏先生在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後改為外國語言文學學院)任教期間先後開設過多門英語基礎課程。1981年,她開始招收碩士研究所學生,教授莎士比亞戲劇、英國玄學派詩歌、浪漫主義詩歌、英美現當代詩歌、中國現當代詩歌、解構主義文論等課程。1986年,由于鄭敏先生的學術成就和廣泛影響力,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獲批國内師範類高等院校英語學科第一個博士學位點。同年,她開始招收博士研究所學生,研究方向主要為西方文論和解構主義哲學思想。鄭敏先生任教期間培養了多位碩士和博士研究所學生,為北師大的教學和人才培養辛勤奉獻。
鄭敏先生為中國的詩歌事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來源: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文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