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爺爺是兵,你爸是兵,你自己也是兵,你的兒子是兵,你的兒子的兒子是兵,你兒子的兒子的兒子仍然是兵......是為軍戶。
你當了兵,遇上了打仗便上戰場,沒了戰事便好好種田,辛辛苦苦種了田還不算,到頭來還沒你的份......是為軍屯。

所謂的朱元璋之是以敢吹“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這個牛皮,所依仗的便是這軍戶、軍屯之制,也即衛所制度。
朱元璋想得很理想,你們一家世世代代好好當兵,咱朱家不缺兵使喚了,你們的家人也能得到安排?什麼安排呢?當然是種地,種出的糧食用來供應軍隊,讓你有一口飽飯吃呀!真可謂是一人當兵,全家受累。
說得好聽是不費百姓一米一粟,可是負責軍屯的人難道不是百姓嗎?隻是被剝奪了百姓的身份而已。
實際上,這個制度一開始看起來挺好,畢竟不用“百姓”的錢也能養活這麼多軍隊,可是你又讓人家當兵,又讓人家種田,人家自己還撈不到半點好處,誰會樂意給你當軍戶?是以,明朝多有“逃兵”,逃避履行軍戶義務。
軍隊的戰鬥力更不用說了,忙着種田,哪有時間給你訓練軍事技能?
軍隊的糧饷被一層層克扣下來,最後到底層士兵手裡的已經沒幾個錢了,或者是幹脆一個銅闆也沒有,是以軍戶隻能去找别的事做,誰還有空訓練呢!衛所的百戶官、千戶官之類的上司也沒心思去管,想管也沒精力管,因為沒錢。
更可笑的是,到了後期,很多軍戶直接被當成免費勞動力來用了。
朱元璋時期還好,畢竟軍隊剛剛打完仗,各項身體技能還在,作戰技巧也還在,是以屯田并沒有對軍隊的戰鬥力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
這也是朱元璋敢吹噓不花百姓一粒米養百萬兵的原因,放他在明末的話,放到崇祯那個位置的話,明朝的衛所制度早已成為明朝的短闆了。
衛所制度的糜爛,導緻了明末之時,實際上能用的衛所兵已經少之又少了,除了“逃兵”之外,衛所兵因為被克扣軍饷的原因不得不從事别的行業,又或者淪為上級的奴役,是以兵額根本不夠。
當然兵額不夠的原因除了軍戶自身的原因之外,還在于上級上司為了吃空饷而故意不補充兵員。
是以,到了崇祯時期,朝廷為了能夠有軍隊可用,便也隻能采取募兵制了,實際上明朝自中葉開始便已經開始用這個辦法了。
可是募兵制募集而來的軍隊得吃飯吧?也得領工資吧?因為他們不是軍戶了,養他們的錢便得朝廷來掏了。
崇祯拿得出這麼多錢來嗎?他拿不出來,這也是他發不起軍饷的原因。
崇祯作為一個統治萬裡江山的皇帝,為什麼會“窮”得拿不出錢來呢?這和他的個人能力有關。
他的能力确實很平庸,唯一的優點是勤政,隻可惜再勤快也解決不了難題,因為有的事真的不是靠勤快能夠解決的,比如說治國。
且不說崇祯的制衡之道,也不說他的識人用人,隻說他的“撈錢”之法,他懂撈錢嗎?他還真不懂,一不懂生财——發展經濟,二又不懂用或者不敢用魏忠賢斂财的“旁門左道”,是以他應該說是有明一代最窮的皇帝了。
崇祯窮到什麼地步呢?窮得隻能低三下四地找朝堂上的官員們借錢,崇祯視他們為肱骨,他們總不至于不借吧?他們當然不借了,他們比魏忠賢還貪财呢,魏忠賢再貪,也知道把貪來的一部分拿出來給朝廷用,是以天啟年間有錢打仗。
可東林黨坐大之後,不僅廢除了魏忠賢掌權時期一些為斂财而設立的稅賦,反倒瘋狂地為自己斂财,進而造成了官員乃至地主有錢,崇祯和明朝卻沒錢的現象。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崇祯還舍不得對東林黨、對文官集團下手,明朝沒有錢,拿什麼來打仗?
崇祯沒錢也就算了,還動不動懷疑這個将領,又殺了那個将領,弄得軍隊裡人心惶惶,無心為明朝賣命。
從這一點來說,明末的軍隊也挺恨朱家的,是以降清了之後,一則是為了讨新主子歡心,向新主子表忠心;二則嘛,說不好也存着想要報複崇祯的想法。
總之,崇祯之是以拿不出錢來養軍隊,關鍵原因便在于他不會撈錢,不會撈錢,向文官集團又借不到錢,借不到錢又不敢對他們下手,終于将自己逼到了一個死胡同裡。
崇祯不舍得、不敢對文官集團下手,後來攻入京城的李自成可沒跟他們客氣,狠狠地搶掠了一番,賺得盆滿缽滿。
崇祯能力平平,不足以守成,更不能開拓,處于亂世之中更守不了成,是以隻能當個亡國之君,臨了了再耍耍小聰明,用一句“皆諸臣誤朕”來推卸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