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崇祯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崇祯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明朝三個世紀的風雲變幻裡,要論很有“教育意義”的曆史畫面,那當屬“崇祯下葬”。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二日,攻破北京已經三天的農民軍“大順皇帝”李自成,終于在煤山上找到了明朝亡國之君崇祯皇帝的屍首。而後李自成命人将崇祯屍首拖下煤山,與周皇後(崇祯帝皇後)的屍首一起在東華門示衆。北京城的大小官民們,也是以看到了崇祯帝夫婦的“最後一面”:崇祯帝屍身以發覆面,還赤着一隻腳,全身衣服淩亂,場景十分凄慘。

崇祯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倘若再參考下崇祯帝屍首被發現時,袖子裡那張寫着“因失江山,無面目見祖宗,不敢終于正寝”的字條,腦補“東華門示衆”的畫面,現場的一幕,堪稱凄慘到家。

但比這“凄慘一幕”更有教育意義的,首先就是東華門外,那些“圍觀崇祯”的京城官員們的反應,理論上說,崇祯帝幾天前還是“天子”,再怎麼着也得有點感情。可東華門外的官員們,态度卻是十分冷漠,基本就是看幾眼就匆匆走人。最後還是李自成的士兵看不過去,找來了兩個賣衣襪的小販,給崇祯帝夫婦穿戴好,這才叫這位亡國之君“走得整整齊齊”。

至于看熱鬧的“前明官員”們呢?除了兵部主事劉養貞哭了一場外,其他人,卻都是清一色的冷冰冰,更不如北京城的老百姓們“長心”。第二天,許多百姓聚集在東華門外痛哭,請求安葬崇祯夫婦。李自成這才順水推舟,撥了兩口棺材将崇祯帝夫婦入殓。之後直到四月初三下葬,前來吊唁的前明官員,也隻有寥寥幾人。

而到了四月初三下葬時,崇祯的“後事”,更是“冷”到家。雖然李自成下令以“帝王禮”安葬崇祯,但是北京城裡的前明官員,這些不久前的“崇祯臣子”,态度可不止是“冷淡”了。現場簡直“百官無一執绋者”,全都躲得幹幹淨淨。隻有順天府尹奉命雇了三十六名役夫,把崇祯夫婦擡到昌平的田貴妃墓安葬,期間還因為大順政權撥款不夠,連工錢都沒給足,幸虧當地鄉紳們湊了“三百四十千錢”,才叫崇祯夫婦入土為安。

崇祯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這整個過程裡,昔日受盡明朝國恩,特别是受盡崇祯“皇恩”的那些高官大臣精英,乃至王公貴族等“實在親戚”們,統統沒露面。

那他們在忙什麼?除了少部分人自盡殉國外,大部分人,都在忙着自己的前程。就以崇祯帝生前無比器重的太監們來說,雖然也有王承恩這樣“陪死”的,但大部分太監,都是紛紛找李自成賣身投靠。還有機靈的太監,早早把皇宮裡各位嫔妃們的“資料”編訂成冊,送給李自成“備選”。但對這類殷勤,李自成卻不感冒,皇宮裡的數千大小太監,大多被李自成打了出去。昔日明朝人談之色變的東廠,也被李自成順手鏟了個幹淨。

但比起太監們的這些醜态來,王公貴族大臣們的表現,那更是好不到哪去。

崇祯在位的最後幾年,除了重用太監,還特别重用勳貴,比如成國公朱純臣襄城伯李國桢等人,都是崇祯的心腹。但就是這位朱純臣大人,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時候,就主動獻出了朝陽門,後來又多次給李自成“勸進”,李國桢更是主動對李自成表示“陛下應運而生,願留餘生以事陛下”。如此表忠心,就換來李自成一聲罵:“汝負若主,我何用為?誤國賊尚求生耶?”

而且他二位這表現,還真不是個别現象,就是在崇祯夫婦“示衆”“發喪”的日子裡,京城裡大多數大小官員,都忙着在“大順朝”奔前程。當時有一千二百多個大小官員,颠颠跑到會極門等待選拔。這群平日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在會極門受盡農民軍的羞辱,被折騰得饑腸辘辘,最後幾乎都趴在會極門上,各個醜态百出。這,就是崇祯治下的“好臣子”。

崇祯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普通大臣如此,高官們也是不堪,崇祯生前最寵信的大學士陳演魏藻德等人,早早就賣身投靠。平時在崇祯面前裝廉潔的他們,還給李自成獻出了大筆财富。然後就被農民軍五花大綁,打的死去活來,家中的财産全數被農民軍追贓,成了曆史的笑柄。

值得一提的,還有崇祯年間的幾位青年才俊們,典型魏學濂和周鐘這二位,周種是庶吉士,正經的天子門生。崇祯死後非但沒半點傷心,反而興高采烈,還在崇祯的棺材前躍馬揚鞭。至于魏學濂,那更是受恩深重:他的父親是死于魏忠賢之手的東林黨人魏大中,是崇祯帝為他們家平了反還了清白。可李自成進城後,魏學濂卻成了李自成的親信文人,連好些诏書都出自他手,如此醜态,正如明末文學家馮夢龍的怒罵:尚何面目偷生天地之間。

這事兒能說崇祯冤?話又說回來,這其中的哪一位,不是崇祯自己挑的。凄涼一幕落在他自己身上,那麼多的世态炎涼,其實不冤。

崇祯凄涼的喪事背後,竟是那麼多“熱熱鬧鬧”的景象,還有一個爛透了的王朝。

參考資料:顧誠《明末農民戰争史》、梅毅《明:繁華與崩潰》、苗棣《崇祯皇帝傳:大明亡國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