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書紀年》:晉出公五年,浍絕于梁……丹水三日絕不流……十二年,河絕于扈。晉出公在位期間,諸事不利,難得記載的河水斷流異象也連連出現數次。在史書規則中,往往在位期間自然異象頻繁的君主,多半不是什麼好君主,也不會是什麼好運氣的君主。晉出公在位時,卿大夫勢力劃分為韓趙魏和智氏四大家族,智氏的掌舵者是荀瑤,這個人也是個有相當抱負的人物,當年攻滅中行氏、範氏叛亂,此人居功至偉,是以在晉出公時代荀瑤已經是軍政大權的實際掌權者。
此時的晉國國君,直接掌管的土地疆域,也已經縮減到都城附近,晉國自己搞出來的那套“不朝奉天子而朝奉晉君”的制度,也成為晉國當權派系的信仰。所謂“自作孽,不可活”,晉出公的六卿朝臣們,對于朝貢國君,也開始變得不那麼上心,晉出公與天子周元王,可說是爛兄爛弟,窮得不可開交。
外面風吹雨打,屋内饑寒相迫,晉出公即便是個傀儡,也要有所依托。韓趙魏三家在外面野得慣了,早就不聽召喚。荀瑤雖也有所野心,但好歹還能對三家有所擎制,況且荀瑤也不希望三家做大。晉出公借此便與荀瑤形成名義上的友好關系,大凡荀瑤有大事要辦,往往會上書晉出公。荀瑤出兵伐齊、攻打鄭國,也都在晉出公的允諾下進行,荀瑤的勝利也為晉國赢得聲望,晉出公的臉面也還算過得去。
《左傳》謂智伯“貪而愎”,說的是荀瑤驕奢淫佚,而且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是以荀瑤與晉出公之間的關系,本質上就是互相利用而已。晉出公實際上成為荀瑤發号施令的工具,在對韓趙魏三家的勢力争奪中,晉出公是個非常有說服力的理由,至少在傳統的制度體系中,晉出公的決定,韓趙魏三家的掌舵者多少還會有所敬畏。
荀瑤曾經主動捐出一個萬戶邑,以為晉出公增加稅賦收入,減輕晉王室的經濟困境。荀瑤此舉的目的,一方面是解決王室困難,一方面更是要削弱韓趙魏三家力量。荀瑤借此理由,就向韓趙魏三家發号施令,要求每家拿出一百裡土地和戶口來由晉出公集中管理。這是什麼行為?虎口拔牙。韓趙魏三家心中非常不樂意,但礙于荀瑤權勢,韓魏兩家拿出了土地和戶口,但趙氏卻覺得荀瑤的指令毫無道理,拒絕執行。
史書中說是晉出公指令荀瑤聯合韓、魏兩家,發兵攻打趙家。結果趙氏還真不是好欺負的主,三家人攻打了兩年也沒有攻克,到最後要攻破晉陽城時,韓、魏兩家居然反水,與趙氏聯盟,調轉頭來攻打荀瑤。這是荀瑤沒有預料到的,結果智氏家族在此役中盡滅,荀瑤也被殺掉。那麼,荀瑤背後的晉出公怎麼辦呢?
晉出公估計是沒有認真思考過力量對比,當年荀瑤在前方沖鋒陷陣,還有韓、魏兩家形而上的支援,晉國王室肯定是占據上風的,可是荀瑤滅族後,韓趙魏把荀瑤家族的土地也進行瓜分,力量的天平發生了徹底的颠覆,晉出公實際上已經成為光杆司令了。晉出公得知三家滅荀瑤,怒火攻心,跟齊魯兩國借兵,就想跟三家來個魚死網破,哪裡知道這三家剛剛分贓得利,戰略同盟關系相當穩固,晉出公根本無法與之對抗,兵敗如山倒,被迫出逃别國。自此,三家分晉的序幕正式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