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七品知縣300兩白銀被送錯,8年後連升五級,成一品封疆大吏

清朝七品知縣的300兩白銀被送錯,8年後連升五級,成一品封疆大吏

老人常說''善惡終有報'',也許有些人在曆經人情世故後,雖然不信這句話,但心中還認同這句話的道理。而在清朝末年,發生在文人吳棠身上的一件事,卻完美的印證了這句俗語。吳棠考下舉人之後,入朝當了一個七品縣令,本來此時也就這般,可卻因為一段陰差陽錯的善舉,為自己的未來埋下一個善因,最終成為清朝晚期,地位如同左宗棠、李鴻章一般的封疆大吏。

清朝七品知縣300兩白銀被送錯,8年後連升五級,成一品封疆大吏

1813年,出生于安徽明光的吳棠,家裡條件并不優渥,甚至要比周圍的人還要清苦不少,常年連燈燭都用不起。但奈何吳棠從小就十分喜歡讀書,每當夜幕降臨,吳棠就會依偎在窗前,借助月光的亮度苦心讀書,而到了白天,吳棠就要放下書本,幫助家裡幹農活增添收入。

隻不過吳棠在讀書上的确很有天賦,即便學習條件十分艱苦,但已經在27歲時,便考中了舉人,成為當地有名的才子。對于這個功名,吳棠已經心滿意足了,且不再決定繼續考取進士,畢竟家庭條件太艱苦,家裡人都還指望着吳棠吃飯呢,是以在考取舉人之後,吳棠就有了入朝為官的打算。

清朝七品知縣300兩白銀被送錯,8年後連升五級,成一品封疆大吏

雖然在清朝時期,一個舉人入朝為官之後,最多隻能做到正三品的官員,但這對吳棠并不重要,吳棠考取功名,除了為國盡忠之外,就是努力的改變家庭現狀。于是在1849年,參加了朝廷舉行的舉人大挑中=,當時吳棠已經36歲了,而舉人大挑則是朝廷專門為那些有舉人功名,且身無半職的文人舉辦的官員選拔考試。

在這次考試中,吳棠以優異的成績位列一等,最終被朝廷任命為正七品的桃源知縣,在擔任知縣期間,吳棠不僅勤于政務,同時讓桃源縣的發展變得欣欣向榮。其後,吳棠又被朝廷任命為清河知縣。1853年,時任安徽甯池廣太道的道員慧征病逝于鎮江,此時身邊隻有有個年幼的女人陪伴在左右。

清朝七品知縣300兩白銀被送錯,8年後連升五級,成一品封疆大吏

為了将父親靈柩送回家鄉,兩女兒四處籌措盤纏,可終究不夠路途所需,最終耽擱在了清河縣城。就在這萬分窘迫之際,突然收到當地清河知縣吳棠派人送''故友''的300兩白銀,以做祭奠之禮。

人們常說''人走茶涼'',此時作為一家之主的慧征依然病逝,家中隻剩下一對孤女,以後怕是再無出頭之日了。可這個清河知縣不僅不計較,反而主動送來銀兩幫助''故友'',這讓慧征的兩個女兒感謝萬分,發誓!将來一定要好好報答這位恩人。但這其實隻是個陰差陽錯的誤會,因為吳棠這筆300兩白銀,其實是要送給一名劉姓道員的,隻不過兩家的喪船實在是離得太近,導緻跑腿的人送錯了地方。

清朝七品知縣300兩白銀被送錯,8年後連升五級,成一品封疆大吏

而吳棠在知道這件事後,不僅沒有怪罪下人,甚至還親自前往慧征的靈堂拜祭,并以長輩的身份囑咐慧征的兩位女孩,以後要好好的活下去。對于這份誤會,吳棠是打算就當是順手幫個落難人,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慧征的大女兒,竟然即是以後的慈禧皇太後。

8年時間稍遜即逝,此時清朝鹹豐帝已經病逝,整個朝政的權利全都集中在慈禧一人手中。當年的孤女已經有能力去報答8年前的恩人了。在經過一番巡查之後,終于找到了吳棠。此時的吳棠由于業績突出,已經被朝廷任命為正四品徐海道員,慈禧随後下旨,将吳棠調任到更為重要的位置。

清朝七品知縣300兩白銀被送錯,8年後連升五級,成一品封疆大吏

由于吳棠在各職務上的突出表現,被慈禧在極端時間内連升五級,從一名正四品成為從二品的江甯布政使,最終在1876年因病退休時,身上兼任的是清朝從一品,四川總督兼成都大将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