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袁紹,東漢末年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混亂中他建立了自己的勢力,統治着一方領土,也是一位亂世枭雄。他出生在名門貴族之家,家裡多有傑出之士,甚至在四代以内有五人先後位居三公之列。

憑借着家族的蔭蔽,袁紹在成年之後便在朝中擔任司隸校尉一職。在他入朝為官之時,恰好遇到了皇權旁落,宦官把控着朝政,朝局動蕩不安,社會一片混亂。出生于貴族的袁紹自然十分厭惡這樣的行為,便在最後聯合其他大臣清君側,一舉誅殺了皇宮中的所有宦官,勢必做到斬草除根。
後來,他直接和董卓呈敵對關系,通過推舉成為了關東聯軍的首領。慢慢的,他不斷的積累自己的實力,在建安四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駐守幽州的割據勢力,進而統一了河北,他的勢力自此達到頂峰。
王粲曾這樣評價他:袁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台司,賓客所歸,加以傾心折節,莫不争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
名門之子,反對宦官參政
袁紹出生在東漢末年一個權傾朝野的官宦世家,從他的高祖父到父親都在朝廷中擔任要職,是以哪怕這袁紹隻是庶出之子,但是在最後卻依然能夠在家族的庇佑之下入朝為官。
袁紹從小便相貌不凡,氣質脫俗,再加上天資充盈,是以他家中的長輩都很看重他。他曾經在二十歲的時候擔任過濮陽縣長,政績斐然,治理能力較強。但由于母親病故而回家奔喪,卻不料父親也不幸去世,是以前前後後耽誤了六年之久。在這之後他拒絕了朝廷的征召,選擇在洛陽隐居不辟。
這個時期的東漢王朝統治黑暗,皇帝手中沒有實權,大權被宦官所掌控着,而那些一身正氣的士大夫和太學中的學生自然便成為了他們的眼中釘。面對這種情況,雖然袁紹隐居在家,但是他卻通過好友張邈的口中得知了這些事情,而這張邈也是反對宦官專政的一員。了解具體情況之後,他便與曹操等人結成聯盟,建立了一個反對宦官專政的政治集團,共同行事。
捕殺宦官,讨伐董卓
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東漢朝廷被迫釋放了無數的士大夫階級。于是袁紹便答應當時大将軍何進的邀請,再次入朝為官。這何進是當時的權臣,屬于皇後的外戚,對宦官專政早已不滿。袁紹便很好地利用這一點,想要借用他的力量來鏟除宦官,而因為袁紹出身名門貴族,何進也很信任袁紹,就這樣兩人互相利用,互相扶持。
再次為官的袁紹被封為中軍校尉,當時的曹操擔任典軍校尉,但是朝中大權仍然牢牢的被掌控在宦官的手中,就連何進身為大将軍,也要聽從他們的調遣。在密謀之下,袁紹和他的叔父假裝對外宣稱已經拿到了皇帝的聖旨,奉命誅殺宦官一黨,然後通過何進調動了軍隊,包圍了皇宮。指令士兵們搜尋皇宮中的所有宦官,不管老少全部都要斬殺。
或許是宦官參政帶來的惡劣影響太過,讓袁紹等人記憶深刻,是以他們便下定決心斬草除根,就連那些長了胡子的人也被當成宦官殺掉了。在擊殺宦官的途中,原本還調遣了董卓的軍隊,但是奈何董卓起了謀反之心,他挾持着年幼的皇帝帶領軍隊進駐洛陽城。在這期間董卓殘暴的統治引起了士大夫階級的不滿,各地百姓都要求朝廷處罰他。
而這袁紹便成為了首要之選,因為他誅殺宦官有功,進而得到大家的尊重,大家都推薦他為起義軍的首領。隻是在最後由于其他太守隊伍松散,内部不穩,這次戰争最終不了了之。
戰術失敗,無奈依附曹操
這袁家根深葉大,家中子弟很多,而這袁術便是其中一位。袁術與袁紹雖然出生為同一家,但是卻沖突尖銳。初平三年,袁紹與袁叔正式開戰。在最開始袁紹不敵袁術的隊伍便與曹操聯合出擊,最終打敗了袁術和公孫瓒的軍隊。再後來不料曹操擁兵自重,挾持天子以令天下之人,占領了河南的大部分土地。剛開始,袁紹并沒有擔心曹操,是以在曹操發展壯大之後他已經後悔晚矣。無奈時局變化,最終他成為了曹操的手下臣。
沮授曾經這樣評價袁紹:将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内;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衆,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在東漢末年,天下混亂,各地割據勢力起義不斷,在這樣的混亂背景下,袁紹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組建自己的隊伍,這也是需要本事的。而他最大的功績還是和朝臣一起推翻了宦官集團,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暫時挽救了風雨飄搖的東漢王朝。
參考資料: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