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讀《活着》,才看清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再讀《活着》,才看清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文 |瑾山月

來源丨十點讀書(ID:duhaoshu)

1992年春節剛過,在北京一間八平米的小屋裡,32歲的餘華開始創作小說《活着》。

他的創作靈感來自一首美國民謠——《老黑奴》。

歌中的老黑奴一生凄苦,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從不抱怨命運,也從不向生活低頭。

餘華被這首歌深深打動,決定寫個故事,歌頌普通人的生命力量。

這個故事,便是小說《活着》。

在書裡,餘華用一個老農的口吻為我們講述了福貴坎坷的一生。

福貴像老黑奴一樣,人生艱難坎坷,卻都努力地走了下去。

三十年來,福貴牽着他的老黃牛,走進無數讀者心裡,化為一種精神力量。

讀懂了《活着》,你就會明白:

世界上從來沒有“容易”二字,但你可以選擇不被生活“難”住。

活着很難,生活從沒饒過誰

徐福貴,本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的闊少爺。

成年後,娶了米行老闆的女兒家珍,可謂富上加貴。

按理說,有錢人的生活應該更容易些,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年輕時的福貴不懂惜福,整天為非作歹,把家裡鬧得雞犬不甯。

去私塾讀書,來回的路上把雇工當驢使喚;課堂上,經常口出狂言,氣得老先生罵他畜生。

後來,福貴幹脆不讀書了,三天兩頭往城裡的妓院跑,還迷上了賭博。

最荒唐的是,他騎着妓女來到老丈人的米店前大聲請安,鬧得衆人哄堂大笑。

老丈人含恨在心;

他娘和家珍被氣得暗自垂淚;

他爹本想規勸他,卻被他打倒在地;

就連福貴自己也在衆人的譴責中愈發瘋癫。

當時,福貴和家珍已經有了女兒鳳霞,家珍又身懷六甲。

本應幸福的一家人,卻因為福貴的“作”,一個個活得愁雲慘淡。

再讀《活着》,才看清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俗話說:成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水推沙。

這天,福貴在賭場裡賭紅了眼,竟在一夜之間,把徐家的百年基業輸得一幹二淨。

然而,厄運才剛剛開始。

一個月後,家裡的雇工都跑了,他爹被活活氣死,老丈人帶着一群人把家珍搶回了家。

福貴恨天、恨地,但最恨的還是自己。

他一連幾天睡不着覺,腦袋疼得快要炸開,他嚎啕大哭,哭得腰杆子都直不起來。

命運不會因為你知錯就放手,生活逼着他擦幹眼淚下地幹活。

福貴從地主那裡租來5畝良田,開始耕種。常年養尊處優的他,感覺自己每天都要累死。

他再也不是錦衣玉食的少爺,而是一個誰都可以罵幾句的泥腿子。

福貴覺得人活着可真難,有錢的時候難,沒錢的時候,更難。

正如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的這句話:

“每個平凡而普通的人,時時都會感到被生活的波濤巨浪所淹沒。”

無論是住高樓,還是一身鏽,誰都不會被生活輕易放過。

有人為了填飽肚子,背着幾個月大孩子在工地搬磚;

有人為了全家的生計,常年忍受着職場的不公和壓抑;

有人在ICU外放聲痛哭,打遍電話都沒借來一分錢……

在命運掀起的巨浪中,誰都有翻船的時候。

等你在苦難的漩渦裡熬久了,終會明白:人生不易,艱難本就是生活的常态。

活着很難,難不倒内心有光的人

梁啟超曾說:“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生活的巨變,讓福貴吃了不少苦,但也讓他脫胎換骨。

泥土最養人,日複一日的勞作強壯了福貴的體格,與老娘和女兒相依為命的日子,教會了他懂得珍惜。

半年後,家珍抱着剛出生的兒子跑回來了。看着齊齊整整的一家人,福貴心裡有說不出的歡喜。

隻可惜,安穩的日子剛過了一年,福貴就被國民黨的炮隊抓了壯丁。

他連回家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槍杆子指着往北走,而這一走就是一個多月。

好歹過了長江,腳跟還沒站穩,整個炮隊就被解放軍圍住了。

炮隊很快彈盡糧絕,偶爾有飛機空投糧食,福貴就混在幾百人裡向地上撲。

往往是大餅沒撲着,自己卻被撞得鼻青臉腫。

晚上睡覺,子彈在坑道上來回飛,遇上大雪天,更有不少人被活活凍死。

有人開始逃跑,可沒跑多遠就被斃掉了;也有人受不了這個罪,拿槍打爛了自己的腦袋。

身處死境,福貴卻在咬着牙堅持,因為他心裡有團火,這團火就是他的家。

家是他求生的信念,給了他巨大的力量。

再讀《活着》,才看清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不久後,解放軍打敗了這支炮隊,并幫助福貴這些殘兵回了家。

回家的第一晚,福貴怎麼也睡不着。

他和家珍還有兩個孩子擠在一起,他的心裡又踏實又暖和,一遍遍對自己說:回家了。

很喜歡作家劉同的一句話:

“在無涯的時光裡,願我們一路追随光亮,做個内心有光,有能量的人,然後也能給予别人光亮與溫度。”

無論這束光源來自哪兒,必将在黑暗中照亮前路。

你是否見過淩晨三點的海鮮市場?當大部分人酣睡的時候,已經有人站在寒風中接貨卸貨。

他心裡想的可能是女兒的生日禮物,可能是父親的一瓶好酒,也可能是兄弟的一件難事;

你是否見過與病魔抗争到底的人?當命運不再眷顧,他們仍奮力去延長自己的生命線。

他們心裡可能存有對世界無限的愛,也可能僅僅隻是不服輸。

人生匆匆數十載,總有一些日子黯淡無光,甚至無比煎熬。

但隻要你心裡有光,生活就有勁頭;隻要心勁還在,活着就不難。

活着很難,但人間值得

《法句經》裡說:“諸行無常,一切皆苦。”

用這句話形容福貴的一生,再适合不過。

福貴回家後沒幾年,村裡就鬧起了饑荒。

無米下鍋時,一家人就去挖樹根,啃樹皮;再餓了,就趴在池塘邊喝一肚子水。

當村裡有人餓死的時候,家珍向城裡的父親要來了40斤小米。幸虧這些糧食,福貴一家才渡過了難關。

然而,福貴躲過了天災,卻沒躲過人禍。

幾年後,有慶因為無償捐血,被黑心的醫院活活抽死;鳳霞嫁人後,因為生孩子難産而死;三個月後家珍病重,也跟着這雙兒女去了。

苦難遠遠沒有結束。

四年後,女婿二喜因為意外死亡;又過了三年,外孫苦根因為吃壞了肚子被脹死。

從前熱熱鬧鬧的一家人,最後隻剩福貴獨活于世。

他似乎老得很快,幾年間頭發就全白了。他沒有把痛苦的往事深埋心底,反而很愛向外人講起他的故事。

他經常說起妻子對自己的好、兒女們的懂事,還有外孫的頑皮可愛。

他記得家珍最大的願望,是給自己做一輩子鞋;

他記得小鳳霞陪着自己下地,摘了黃花讓自己聞;

他記得有慶為了省鞋,赤着小腳跑回家的樣子;

他還記得苦根睡着後,在夢裡大喊:“福貴!福貴!”

……

再讀《活着》,才看清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這些人,永遠離開了,但又好像從未離開過。

他們留在福貴心裡的愛與關懷,讓他受盡磨難後,仍想好好活着。

世事無常,生活裡有猝不及防的意外,一樣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

活着再難,日子再苦,也總有人默默陪伴,偷偷愛你。

莫泊桑在《一生》裡有這樣一句話: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

風雨人生裡,總有讓你躲雨的屋檐;浮生衆相中,總有人讓你感受到真情。

活着很難,但人間值得。

福貴老了,他買了頭老牛,陪他下地幹活。

人們時常聽見他沖着牛吆喝:“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福貴就這樣和他的老牛,還有記憶裡的人一起活着,也一直活在我們讀者心裡。

餘華曾這樣評價自己這本書:

《活着》裡的福貴經曆了多于常人的苦難,從旁觀者的角度看,他的一生除了苦難什麼也沒有;但當你從福貴的角度出發,你會發現他的苦難裡,充滿了幸福和快樂。

當你讀懂了福貴,就會明白苦難是一把锉刀,讓我們在疼痛中加速對生活本質的了解。

生活的本質,或許正是苦難與美好并存,絕望與希望共生。

活着很難,但活着永遠有活着的意義。

就像尼采說的:

“人注定死亡,是以人生就是一場悲劇,但即使這樣,我們仍要快樂的将它演完。”

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瑾山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深夜十點,陪你讀書,美好的生活。好書/故事/美文/電台/美學。看書有道經授權釋出文章。

今日書叔推薦:

失去的都是配角,

留下的才是人生。

2022,重新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