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坐标,鄭和一生充滿了傳奇,但也留下了無數謎團,其中最大的一個是:鄭和到底有沒有環球航行?
2001年春,北京一名叫劉鋼的律師,因為愛好收藏,在上海東台路古玩市場閑逛時,無意中發現了一份1418年的“明初”古地圖,與現代世界地圖高度相似,于是“鄭和有沒有環球航行”再掀波瀾!

鄭和,雲南昆陽人,本姓馬,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一生最耀眼的事迹是七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末次航行結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每次都是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鄭和七次下西洋中,覆寫了南亞、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區,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這一事實無可争議。
但,鄭和有沒有航行的更遠?
由于《明史》修成之後,将明朝官方檔案毀之一炬,是以如今很難找到第一手資料。但福建出土的《天妃靈驗碑》,是目前公認的研究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史料這一,具有極高的可信度,碑文中記載鄭和船隊抵達了“西域之西,迤北之北”,這裡的極西和極北,難道是指北美大陸?
劉鋼發現的這一份地圖(見上),畫出了地球上的所有的大陸和海域,不止有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澳洲,甚至還有北極和南極,與現代世界地圖高度相似,關鍵大陸幾乎沒什麼差别,令人非常震驚!
如果這一地圖真實可靠,那麼鄭和或其他中國人很可能環遊了世界,麥哲倫環球航行第一人的曆史就要被推翻。那麼,這一份古地圖到底是不是明朝初年的呢?
這一古地圖的右下角寫着“天下全輿總圖”,右下角注明“乾隆癸未年仲秋月仿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天下諸番識貢圖”,左邊有一落款“臣,莫易仝繪”。
根據地圖上的文字記載,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仿制品。2006年,劉鋼将紙樣送往紐西蘭維卡托大學檢測,得到的結論是:地圖就是乾隆面見制作,并非現代人僞作。更為重要的是,這份古地圖是呈送給乾隆皇帝審閱的,是一份貢圖,落款中有“臣”,是以地圖不會作假,否則在文字獄肆虐的乾隆時期,肯定會遭遇一場災難,莫易仝不會拿自家性命開玩笑。
是以種種迹象表明:劉鋼發現的這一份“天下全輿總圖”,就是1418年繪制的地圖翻版,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了上百年。
不過,專家研究之後,提出了五點疑問。
1,這幅地圖上有藍色的波形線,這是中國地圖制作的一個典型特征。但各個大洲以及兩個南北半球的輪廓,卻完全是歐洲人描繪地球的方式。
2,地圖上位于亞歐交界處,有紅圈注文“此地人多奉上帝,教名曰景也”,但将上帝與景教(基督教)聯系起來,是16世紀末利瑪窦首創。
3,地圖上屢次出現簡體字“餘”,很像是現代人僞造留下的“證據”。
4,古地圖用紅圈标注“湖北”、“湖南”兩省地名,但目前我國所使用的省份劃分是始于清朝。
5,古地圖上北韓半島被注釋為“高麗”,但1392年朱元璋已經将高麗王朝更名為北韓。
對于這些疑問,劉鋼認為中國“上帝”之說、簡體字“餘”等早已有之,至于最大的硬傷“湖南、湖北”之分等,主要是為了避諱,呈送給乾隆看,尤其文字獄盛行期間,肯定更不能再使用明朝的注釋。另外,莫易仝翻版明朝地圖時,應該将明朝注文替換成了清朝人了解的文字,但地圖格局應該沒有什麼改變,否則就是欺君之罪了。
盡管這一份古地圖還有不少疑問,很難作為鄭和環球航行的證據,但參考中國曆史記載,鄭和卻又未必不可能環球旅行。汪大淵是元朝南昌人,曾兩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在《島夷志略》中留下了他的經曆,如今已經可以确認他和船隊去過索馬裡、莫三鼻克、澳洲等地。而鄭和船隊遠比汪大淵的大,既然汪大淵能夠遠航非洲和澳洲,鄭和又為何不能環球航行而留下這一份地圖呢?
《1421:中國發現世界》一書的作者、曆史學家加文·孟席斯,将這份地圖作為其關于是誰發現了美洲的證據。他認為,地圖上标記的地點都是中國探險家鄭和在15世紀時曾經到過的地方。看,關于鄭和是否環球航行,外國人比中國人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