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到底有沒有用?西方教授一語中的:長城害慘了歐洲
秦始皇是第1個實作大一統的帝王,雖然有很多人都說他殘暴不堪,但客觀來講他個人還是有一定能力的,且不說其他的成就,僅僅是車同軌,書同文這兩點就注定了中國日後大一統的局面無法被改變。不過秦始皇建國以後做了一件在當時很多人都反對的事情,修建長城。這件事情也在極大程度上消耗了秦朝的實力,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因素導緻秦二代而亡。那麼,中國的長城到底有沒有用呢?對此,有西方教授一語中的:長城害慘了歐洲。

長城可以說是典型的弊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工程,雖然當時修建長城給秦朝帶來了極大的負擔,科室這也給後來的朝代都打好了堅實的基礎。中國自古以來就面臨着需要預防北方遊騎的情況。廣袤的中國大地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具有着緻命的吸引力,而在過去,中國邊境可以說是暢通無阻,遊牧民族想要入侵的話也相當輕松。可是,有了長城以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長城的出現讓中國變得易守難攻,這也正是很多遊牧民族幹脆放棄了入侵中國的想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歐洲。對此歐洲學者Robert B.Ekvall就認為:秦始皇就是一個禍水西引的讨厭鬼。
遊牧民族之是以喜歡掠奪,是因為他們的經濟模式過于不穩定,而且産出比低下。在中原地帶,一畝良田就能夠保證一個人生活的很好。可是在草原,數十頃的草地都不能夠保證大家有足夠的糧食吃。雖然在農業生産中也會遇到一些天災,導緻糧食減産。但在絕大部分情況下,農民都可以通過吃儲備糧的方式渡過難關。可是對于那些遊牧民族而言,他們的主要食品是牛羊肉和奶,非常難以儲存。是以隻要遇到天災,遊牧民族的生存就會出現問題。
也正是因為如此,掠奪幾乎成為了刻在遊牧民族骨子裡的基因,而長城的修建卻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情況。有不少人覺得長城的存在沒有必要的原因是因為長城的防線過于漫長,根本沒有辦法起到百分百的防禦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修建長城的本來目的也不是為了追求絕對的防禦。在有了長城以後,隻要将領能力過關就能夠在極大程度上保證邊境的安全。畢竟不管遊牧民族的騎兵有多厲害,他們都不可能直接跨越長城入侵中原地帶。而且就算是有部分關口被攻破,遊牧民族的騎兵也要擔心會不會遭遇伏擊。
換句話說,在有了長城以後遊牧民族攻打中原地區的損失大大增加,是以他們才會把目光轉向歐洲地區。這也就難怪有那麼多歐洲學者都表示長城的存在害慘了歐洲。總而言之,我們不否認修建長城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極大的負擔,比如說孟姜女哭長城,這雖然隻是民間的一個傳說,但該故事的流傳也證明了當時秦王朝為了修建長城對百姓的剝削以及群眾的怨聲道載。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評價長城的時候往往會表示:弊在當代,功在千秋。雖然從如今的戰争角度來看,修建長城是一件很沒有必要的事情。畢竟二戰時期法國的馬其諾防線都沒能防住德國,就更不用說了把千年前的長城納入在我們的國防體系之内。可就當時的軍事條件而言,長城的存在的确在極大程度上保證了華夏文明不受侵犯,也保證了中國可以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真正流傳下來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