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我們江海小記者來到了南通大學美術學院的紮染教室學習我們家鄉最負盛名的非遺文化——紮染。
一踏進教室大門,我就看見右邊教室裡有兩個大哥哥正在煮一盆染料水,我不禁産生了疑問:“染布需要這麼燙的染料嗎?”
左邊教室裡的老師正拿起一塊非常漂亮的紮染布開始講解,那塊布上有太陽形狀、豎條形、菱形、樹葉形。染上去的顔色有深有淺,圖案有虛有實,整塊布看上去非常精美,令人贊歎不已!
老師接下來給我們作了圓形紮染和豎條形紮染示範,基本操作不外乎先紮後洗、染色、洗去浮色,我感覺還是比較簡單的。而且老師的講解也為我解開了疑惑:染料加水煮沸是為了更好地着色!
我拿起一塊白棉布,開始設計起來:兩邊圓形,中間和兩邊用豎條紋隔開。可我做第一個圓形紮染時就遇上了困難。我左手拎起棉布、理順,右手拿繩子距頂部4厘米處打結。接下來就是簡單地把繩子依次往上繞,可是一會兒就松掉了。我用身體壓住布的下角,兩隻手操作還是不行!這時我隻能眼巴巴地求助老師了。老師和我一起,一人扯繩子一頭,兩個人一齊用力,繩子就這樣一道道被牢牢捆在布條上!
當我把其他的圓形、豎條紋全部紮好,我感覺我的手可真疼啊!等所有步驟都完工,我看到的是一幅漂亮的紮染布:邊緣黃色,兩邊各一個圓形呈内藍外綠的放射狀,白色彎曲的豎條紋間隔開兩個圓。再瞧瞧我的手:上面不經意間染了一些染料。可是,當我捧着我染的布,覺得它簡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一件作品!
在這個難忘的六一,我還學會了一門手藝,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