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中國成立初,兵力1:1的情況下,我軍與西方國家究竟孰強孰弱

很多近代史愛好者都會思考一個問題,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在兵力1:1的情況下,能否用相對來說落後的武器裝備殲滅靠資本掠奪而成為發達國家的敵人呢?

這個問題不是沒有意義,畢竟抗日戰争剛剛過去,在八年的鬥争中日軍傷亡僅僅是130多萬人,而中國軍隊為3500多萬,相比較而言到達了驚人的27倍。

新中國成立初,兵力1:1的情況下,我軍與西方國家究竟孰強孰弱

這裡就用抗美援朝時一個無名的高地進攻戰,給大家解開這個迷惑。

1951年11月,距離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已經一年的時間,經過五次大的戰役,我軍已經成功進入到抗美援朝的第二個大階段,“持久作戰,積極防禦”。雖然整體戰術上由進攻轉變為防守,但在局部還是會采取小規模進攻的。

在南韓臨津江一帶有許多蜿蜒起伏的高地、山脈,馬良山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280高地以西,早在1951年10月份的時候就被“聯合國軍”占領,之後便轉交給了英國,負責駐守的正是蘇格蘭皇家邊防團第四連。英軍在接到駐防任務後,積極在此地構築防禦工事,一個月的時間裡建起了20多處地堡,以塹壕、交通壕為通道,與各處散兵坑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個環形的地堡式防禦工事。

新中國成立初,兵力1:1的情況下,我軍與西方國家究竟孰強孰弱

抗美援朝時期流行着這樣一句話,我軍是一個後勤人員負責幾百上千的志願軍戰士,而“聯合國軍”是幾個後勤照顧一個士兵,可見敵我雙方後勤保障上的差距。當時馬良山上的英國部隊僅僅儲存了5天左右的糧食和飲用水,為什麼不多儲備一些呢?因為他們的後勤跟得上,儲備的多了吃不完就會因為變質或者口感不佳而白白浪費掉。

看着對面高地上的敵人,中國人民志願軍決定用一個連的兵力展開突擊戰,這個任務便落在了駐紮在馬良山附近的五連身上。

新中國成立初,兵力1:1的情況下,我軍與西方國家究竟孰強孰弱

在接到任務後,連裡開始了積極的備戰,凡是班長及以上的幹部全部到前沿陣地勘察敵情和地形,一起研究這場仗該怎麼用最小的損失獲勝,雖然敵我雙方人數相當,但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是很大的,不靠戰術地沖鋒恐怕很難啃下這塊硬骨頭,就算打下了陣地傷亡也會很大。

連裡的幹部經過一番商讨後決定,2排作為突擊隊負責正面進攻,3排迂回到後方切斷退路,1排緊跟2排,突破敵軍防線後即投入戰鬥。11月3日傍晚,五連正式進入進攻出發陣地,除配備了充足的彈藥之外,還準備了300多斤炸藥、一百枚手雷、幾十根爆破筒、外加2挺重機槍和2具火箭炮。

新中國成立初,兵力1:1的情況下,我軍與西方國家究竟孰強孰弱

11月4日下午15時,我軍對馬良山進行炮火射擊,敵守軍趕緊縮回到工事内,負責正面進攻的2排在火力掩護下迅速破壞鐵絲網,1排緊跟其後發起攻擊。地堡内的敵人對我軍開火,卻不想迂回到後方的3排也投入到戰鬥,一時間對敵人形成包圍态勢。

新中國成立初,兵力1:1的情況下,我軍與西方國家究竟孰強孰弱

戰鬥持續到晚上,我軍成功占領馬良山高地,擊斃敵軍80餘人,繳獲了其所有的軍用物資、20餘支步槍和輕重機槍三挺。我軍戰士在此戰中表現得十分勇猛,連長身體多處負傷仍堅持帶隊沖鋒,一連炸毀敵軍4處地堡,一名叫孟江林的志願軍戰士危急關頭撲向地堡,硬是将敵人正在射擊的機槍從地堡的機槍口裡拽了出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