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有兩人給諸葛亮立下過軍令狀。一位是去守華容道的關羽,另一位則是去守街亭的馬谡。但是這兩人都沒有能夠完成自己受領的任務,一個放走了曹操,另一個丢掉了街亭。但是諸葛亮對他們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關羽和馬谡的身份地位不同。
有人說,諸葛亮不殺關羽是因為關羽與劉備之間的關系,他對關羽法外留情。這種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現實中,諸葛亮不是儒家弟子,他的思想更多傾向于法家和縱橫家。是以,諸葛亮不是那種食古不化的人,他的為人處世十分靈活。
比如說在對法正的态度上,就展現出諸葛亮的這個特點。法正是劉備的重要謀士,為劉備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法正的性格有個缺點,那就是睚眦必報。在奪取益州後,法正因功擔任了蜀郡太守、揚武将軍,外統都畿,内為謀主。
于是大權在握得法正,就對昔日和自己有仇的人進行了報複。他獨斷專行,擅自殺死了幾個過去中傷诽謗自己的人。有人就此事找諸葛亮,要求諸葛亮法正。但是諸葛亮解釋說法正對劉備的事業有大功,就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也沒有什麼。是以,諸葛亮最終也沒有懲罰法正。
我們從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做事的原則是顧全大局,一切以蜀漢政權的最大利益為重,并不以條條框框限制自己的手腳。關羽和劉備之間的關系密切,而且關羽又是蜀漢排名第一的武将,在諸葛亮的《隆中對》裡占有重要的位置。對于這樣一位對蜀漢舉足輕重的武将,諸葛亮自然不會把他斬首。
而對于馬谡就不同了。諸葛亮雖然看重馬谡的才能,但是馬谡從身份地位來說,對于蜀漢的影響是很小的。尤其是馬谡在街亭之戰中的表現,可謂是身敗名裂。在這一戰中,馬谡暴露出自己言過其實的本質。對于這樣一個對蜀漢毫無用處,而且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人,諸葛亮自然不會留情了。
二、關羽和馬谡采取的軍事行動不同。
關羽守華容道時采取的軍事行動,也與馬谡在街亭采取的行動不同。在關羽守華容道的時候,他忠實地按照諸葛亮的布置行動,完美地實作了諸葛亮的計劃。當曹操逃到岔路口的時候,關羽按照諸葛亮布置,在小路放起了烽煙。
曹操按照自己對諸葛亮的認識,認為諸葛亮用的是“虛而實之,實而虛之”的原則,故意在小路放火,引導他向大路撤逃。是以曹操自作聰明,選擇了走小路,結果正與埋伏許久的關羽撞上。在曹操百般乞求下,顧念舊情的關羽最後還是放走了曹操。
但是馬谡在街亭的行動與關羽完全不一樣。在馬谡出兵街亭時,諸葛亮對他進行了百般叮囑,讓他在五總路口當道下寨,阻擋魏軍的進攻。可是馬谡一到街亭,就改變了諸葛亮的作戰計劃。他不但沒有當道紮營,還把蜀軍拉上了南山。
馬谡在南山紮營,無非是想複制當年蜀軍在定軍山的戰例。當年劉備奪占定軍山,迫使夏侯淵前來争奪。在夏侯淵和他的部下求戰不得,疲乏懈怠之時,遭到蜀軍的進攻。曹軍是以被打得大敗,夏侯淵也被黃忠斬殺。經此一戰,奠定了漢中之戰的勝局。
可是馬谡沒有想到的是,南山上沒有水源,而他的對手也不是有勇無謀的夏侯淵,而是老謀深算的張郃。張郃汲取當年定軍山的教訓,首先派人截斷了蜀軍的汲水之道。當蜀軍因為缺水不戰自亂的時候,張郃輕易得就擊敗了蜀軍,奪取了街亭。
在戰争中,統帥最看重的就是令行禁止。關羽雖然放走了曹操,但是在作戰過程中,他并沒有違反諸葛亮的将令,展現了他對諸葛亮指揮的尊重,在諸葛亮眼中還是可以原諒的。而馬谡擅自修改諸葛亮的将令,并且還是以遭到了慘敗,這在諸葛亮眼中是罪無可赦的。
三、關羽和馬谡的認罪态度不同。
諸葛亮對關羽和馬谡的處理态度不同,還跟他們的認罪态度有關。在華容道放走曹操之後,關羽并沒有逃避責任,而是在放走曹操的時候,就打定主意到諸葛亮那裡領受懲罰。關羽的這種大義凜然的作風,讓諸葛亮十分敬佩。
而馬谡的做法卻跟關羽迥然不同。他在打了敗仗後,主動放棄了作戰指揮,放棄部下獨自逃命去了。如果張郃乘勢攻打諸葛亮的大營,沒有任何防備的蜀軍将會面臨滅頂之災。幸虧有王平進行了抵抗,才使得張郃沒有敢于追擊蜀軍。
讓諸葛亮更加難以容忍的是,馬谡在逃離戰場後,竟然沒有回到諸葛亮的大營。馬谡獨自逃回了蜀中藏匿起來,經過很長時間才被抓獲歸案。馬谡這種行為,已經觸碰了諸葛亮的底線,讓他忍無可忍。
在《三國志》中,對于諸葛亮的為人處世進行了總結。對于犯錯的人,諸葛亮的處理原則是,“盡忠益時者雖利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對應這條原則,我們就會發現關羽和馬谡的态度正好相應其中。
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他的行為當然是錯誤的。但是關羽對自己的錯誤沒有隐瞞,而是光明正大地到諸葛亮面前請罪,甘願接受懲罰。這正好與諸葛亮的“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的處理原則對應。由于關羽甘願承擔責任的态度,使得諸葛亮放過了他。
而馬谡在戰敗之後,采取的卻是逃避責任的态度。他本身的行為就觸犯了諸葛亮“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的原則,使得諸葛亮不得不處罰他。他還逃跑藏匿,使得諸葛亮連給他尋找借口的理由都沒有辦法。是以,諸葛亮不得不斬了馬谡,用以平民憤,振奮軍心。
結語:
關羽和馬谡都給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也都說作戰失敗,聽從諸葛亮的懲罰。諸葛亮放過了關羽,卻殺死了馬谡。這中間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手下是關羽和馬谡的身份地位不同,相應地對蜀漢的作用影響不同,諸葛亮為了蜀漢的最高利益做出了選擇。
其次是兩人在作戰中執行諸葛亮的軍令态度不同,關羽忠實地執行了諸葛亮的指令,而馬谡擅自改變了諸葛亮的軍令。最後,關羽和馬谡承擔罪責的态度不同。關羽勇于擔責,馬谡則逃避責任。這使得關羽在諸葛亮眼中情有可原,而馬谡則是罪不可赦。是以,諸葛亮對兩人的處理也有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