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鎂客君覺得我們有必要先複習一下曆史。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太空政策指令,宣布美國宇航員将重返月球,并最終前往火星!
特朗普表示,美國不僅要在月球上留下腳印,還要為将來的載人火星任務奠定基礎,也許将來,還會前往火星之外的世界。

如果你在聽到這一消息時内心并無太大波動的話,那鎂客君告訴你,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在1971年12月11日,至今已有45年。而在這45年中,人類的登月計劃幾乎停滞不前,毫無進展。
而備受矚目卻又神秘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究竟為何會被突然叫停,直至今日?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鎂客君覺得我們有必要先複習一下曆史。
啟動“阿波羅計劃”,可能并不隻是為了探索太空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長河中,戰争是一直存在并從未真正停止的“集體活動”。而在這些戰争中,1947年至1991年,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冷戰”可謂獨樹一幟。
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這44年間,北約與華約兩大陣營在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等多個方面進行,由于兵不血刃,即“互相遏制,不動武力”,是以這場備受全球關注的戰争被稱為“冷戰”。而雙方都認為,“太空競賽”的輸赢直接決定着二者航天與軍事實力的高低。
1961年,在兩大陣營的鬥争到達高峰之時,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裡·加加林搭乘東方1号飛船升空,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這一“壯舉”不僅稱為人類太空探測史上的裡程碑,更深深刺激到了美國的神經,甚至讓相當一部分人産生了已在太空競賽中落後于蘇聯的恐懼。
4月20日,時任美國總統的肯尼迪給副總統林登·約翰遜發去備忘錄詢問美國趕上蘇聯的可能性,得到的答複是,隻要盡全力,就有可能讓美國領先。是以,1961年,美國正式啟動“阿波羅登月計劃”,并在10年後,成功登上了月球。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腳印,讓他成為了太空探索史上,成功登陸月球的第一人!
謎之被叫停?阿波羅計劃為何在已見成效時突然被“廢棄”
然而,就在美國高調宣布他們成功登入月球的第二年,也就是1972年年底,“阿波羅登月計劃”突然被叫停,這一停,就是45年!
作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迄今為止執行的最龐大的月球探測計劃,在成功創就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成果之後,突然被“廢棄”,實在莫名其妙,太!不!!合理!!!但有果就有因,雖然美國從未就此給出解釋,我們依舊能從一些既定事實中發現一些端倪。
錢不夠!
首先,我們來看一組資料。
從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在阿波羅計劃實施的11年半時間裡,其總耗資高達255億美元;
1972年阿波羅計劃所耗經費,約占當年美國全部科技研究開發經費的20%,美國全年GDP的0.57%。
如此耗資,想必即便是有着“霸主夢”的美國,也在吃力的撐了11年後,真的吃不消了吧。而這一點,早在肯尼迪初任美國總統時就已見分曉。
據了解,雖然肯尼迪在競選總統時就向選民承諾過,要讓美國在太空探索和飛彈防禦上全面超越蘇聯,但其在接任總統後并沒有馬上實施登月計劃。原因有二:
肯尼迪對當時的美國航天發展的狀況并不十分了解;
成本太高,肯尼迪必須慎重。是以,在時任航空航天局局長的詹姆斯·韋伯要求年度财政預算增加百分之三十時,肯尼迪隻同意加快大型推進器的研發工作,沒有支援其他更大的項目。
沒精力!
雖說北約與華約雙方都在盡力避免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但仍舊在越南、印度、高棉、寮國等地爆發了“熱戰”。其中,1955年至1975年間的越南戰争,是美國耗時最長、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場戰争。
曆時20年的越南戰争,極大的耗費了美國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便如此,美國也最終在越南戰争中失敗。如此大環境下,哪還有精力去管什麼探月計劃......
危險!
阿波羅計劃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計劃中也有過幾次嚴重的危機:
阿波羅1号測試時的大火造成維吉爾·格裡森、愛德華·懷特、羅傑·查菲的死亡;阿波羅13号氧氣罐爆炸;
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傳回大氣層時排放的有毒氣體,幾乎使執行任務的宇航員全部喪命!
太空競賽戰場轉移!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
在蘇聯成功将航天員送入太空之後,美國加快腳步,用極短的時間将宇航員送上了月球。
然而,就在美國如火如荼的為登月努力之時,蘇聯已調轉方向,不再執着于月球探索,轉向國際空間站的研究與建設,并在1971年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那一年,向太空發射了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号空間站。
此時,太空探索的發展方向開始向空間實驗室、可重複使用的航天器轉變,繼續登月計劃的意義正在減小。
當然除去這些,還有一個已被世界争論了45年的原因,就是,美國到底有沒有将宇航員送上太空?
疑點重重,登月真的隻是幌子?
原本,美國對外公布阿波羅11号登上月球表面的影像和一系列相關照片是為了擴大影響力,卻不曾想到,這些影像和照片成為了“造假登月”的證據!
2000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載了俄羅斯研究人員亞曆山大戈爾多夫發表的題為《本世紀最大的僞造》的文章,對美國“阿波羅”登月拍攝的登月照片和錄像提出質疑,關于阿波羅登月影像、照片造假的争論随之而起。
從文章看,戈爾多夫一共提出了六大質疑點:
一、紀錄片中,美國宇航員插在月球表面的國旗正在迎風飄揚,而月球上是沒有大氣的,是以根本不可能有風,更不會把國旗吹的飄起來;
二、在所有影像和照片中,沒有任何一個太空背景畫面中有星星;
三、在有“物品影子”的畫面中,各個物品的“影子”朝向是不同的,而因太陽照射所呈現的陰影應該是同一方向;
四、所有影像和照片中,宇航員登陸月球瞬間的動作的全景畫面并沒有被記錄;
五、影像中,宇航員行走的感覺與在地球上一樣,而月球上實際的重力隻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如果普通人在地球上跨一步的長度為1米,那麼宇航員在月球上每跨一步應該有5至6米;
六、影像中,登月裝置在月球表面移動時,其輪子底下彈出的小石塊落地速度與在地球上的落地速度是一樣的,而這一現象如果真的發生在月球上,其落地速度應該比在地球上快。
除此之外,有人發現,當時拍攝相機使用的是膠卷,而當溫度達到66°C時膠卷就會卷曲失效。月球白天的表面溫度可達121°C,不可能拍的出照片。
最緻命的是,2007年,日本月球探測衛星“月亮女神”探測器在經過阿波羅15号和17号着陸區的上空時,沒有發現任何登月裝置和人類活動的痕迹。這一發現,幾乎直接判定,美國在登陸月球一事上,造了假!
總結
但不論之前人類是否有真的登上過月球,人類太空探索的腳步确實從未停止過。
随着科技與制造業的進步與發展,太空探索已不再是某幾個國家能夠去做的事情了,其探索和研究的對象也早已從月球延伸至了銀河系外,探索領域也拓展至了引力波、暗物質等多個領域。此次特朗普簽署太空政策指令,其實際意義并不隻是阿波羅計劃的延續,而是人類已經開始了另一段太空探索新征程。
原文釋出時間:2017-12-12 18:40
本文作者:伶軒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鎂客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