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專家:美韓同盟越是親密,中國越是施壓,南韓不如徹底倒向美國

作者:法苑群瑛
美專家:美韓同盟越是親密,中國越是施壓,南韓不如徹底倒向美國

米爾斯海默多次在公開場合宣揚“中美對抗”的論調

美國國際政治學界學者,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米爾斯海默在近期接受亞洲媒體采訪時“分析”道:“中國越是強大,南韓的安全威脅就越大;美韓同盟越是親密,中國越是施壓,南韓不如徹底倒向美國。”按照此公的言論,中國似乎成為“眼紅”美韓關系發展的角色,實際上美韓同盟合作的加深,深刻地影響了東北亞的地區局勢,促使地區内一些不穩定因素開始擡頭。中韓之間的沖突往往是美國政治操弄下出現的短期沖突,而白宮利用美韓同盟實施的政治操弄,才是導緻東北亞局勢錯綜複雜、穩定不再的根源所在。

美專家:美韓同盟越是親密,中國越是施壓,南韓不如徹底倒向美國

軍事合作為基礎的美韓同盟,對地區穩定是個威脅

美韓同盟加深,威脅中國主權

早在特朗普政府時期,2016-2017年,美國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威脅中國國家安全,中韓關系陷入建交以來的最低點。直到南韓政府作出“三不”承諾,即不考慮追加“薩德”系統,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不發展美日韓三方軍事同盟,中韓關系才逐漸重回正軌。“薩德”事件之後,美韓涉華表态常态化,同盟涉華合作急劇增多。在2018年之前,美韓同盟各層級交流及其發表的聯合聲明會避免出現涉華内容,但是近年來雙方聲明中的“中國元素”日益增多。2021年美韓雙方相繼舉行了美韓外長與防長參加的“2+2”會談、美韓和美日韓情報首腦會議、美韓峰會、美日韓三國副外長會等一系列高層會議,其中涉華議題成為重點,美韓涉華表态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美國務卿布林肯在“2+2”記者會上稱美韓讨論了中國,指責中國“挑戰印太地區穩定、安全和繁榮”。美國防部長奧斯汀在會見南韓國防部長徐旭時說,“美韓同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美韓同盟合作也嚴重威脅中國的戰略安全。繼美國在南韓部署“薩德”系統後,飛彈問題再次浮現。1979年美國與南韓簽署“美韓飛彈指南”,規定韓方不得開發或者擁有射程超過180公裡、彈頭重量超過500公斤的飛彈。此後多次修改,條約對韓方飛彈射程和彈頭重量的限制不斷放寬。拜登政府全面取消對南韓發展飛彈射程和載荷的限制,允許南韓開發中遠端飛彈,既拉攏了南韓,又利用盟友力量達到強化軍事部署的目的。而在科技和經貿領域,由于南韓掌握了半導體供應鍊的尖端部分,使得白宮非常希望南韓能夠在“排除中國的全球供應鍊”之中發揮關鍵作用,在華盛頓政客的運作下,南韓兩個通信行業巨頭南韓通訊、SK通訊已經加入了以排除華為5G技術為目的的“清潔網絡計劃”。理清楚了上述基本事實,就可發現美國學者一系列邏輯之中的荒誕可笑。現實情況是美國通過不斷給南韓以“甜頭”,促使南韓國内的實權派(如軍方)倒向美國,進而将南韓強行從中韓友好的軌道之中拉出,緊緊地綁在美國人的戰車上。美韓合作一系列破壞地區安全穩定的行為必然會導緻中國在内的周邊國家的不滿,此時美國則換上了僞善的面具,污蔑他國的正常反應為“對南韓施壓”,進而誤導和裹挾南韓民意,不斷強化美韓同盟,達成其地緣政治圖謀。

美專家:美韓同盟越是親密,中國越是施壓,南韓不如徹底倒向美國

駐美大使李秀赫為代表的南韓官員希望能夠擺脫白宮的操弄

南韓“知華派”難抵美國壓力

整體上,拜登政府延續了特朗普時期極端錯誤的對華政策,不斷在地區問題上挑戰中國的底線,加大其維持霸權存在的地緣政治圖謀。出現這一系列現象,歸根到底是白宮方面不能正确認識中國複興問題,錯誤的将中國視為“最主要對手”,企圖打斷中國的現代化複興程序。從現實上看,作為美國的盟友,南韓政府很難在對外政策上徹底擺脫美方的影響而獨立行事,但中韓之間積累數十年的友誼也使得南韓國内出現了一大批“知華派”。南韓駐美大使李秀赫曾強調:“南韓對自己不是夾在美中之間、需要被迫做出選擇,而是可以做出自主選擇的國家感到無比自豪。70年前南韓選擇了美國,但這不代表未來70年南韓還将繼續選擇美國。”李秀赫的發言意思很明白,南韓試圖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謀求中韓關系和美韓關系的穩定,南韓“知華派”政治人物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然而李秀赫的發言引起了美國國務院方面的強烈反應,美國國務院回應稱“幾十年前南韓擁抱民主之時就已經選擇站在了哪一邊。”南韓國内的“知華派”未能阻止南韓政府在中美之間的搖擺傾向加深,其國内其他派别政客卻在試圖“借助美國之力”來提升南韓的國際地位。文在寅政府内不少從業人員認為,與美國建立全球疫苗合作夥伴關系,既可解決國内疫苗緊缺問題,又有利于提高國際社會對南韓生産能力、人力資源和品質管理的認可度,有利于南韓在全球疫苗供應、加速終結新冠疫情中發揮關鍵作用,進而将本國打造成全球“疫苗中心國”。同時,通過加強與美國在疫苗和全球衛生安全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将南韓國家形象從防疫模範國家提升為應對全球衛生危機的先導國家。

美專家:美韓同盟越是親密,中國越是施壓,南韓不如徹底倒向美國

2022年南韓大選在即,多次發表反華言論的尹錫悅民調資料較突出

美韓結構性沖突難化解

今年年初,南韓将進行新一屆的總統大選,美韓同盟合作程度加深的趨勢并不會因為大選的結果而出現改變,問題僅僅在于南韓到底是“輕微倒向美國”亦或是“全面倒向美國”。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南韓國内政治不同于他國,其受到了國内街頭政治的深刻影響。在南韓街頭政治之中,強調南韓戰略的“獨立自主”是放在第一條的原則,這也是近年來南韓一直試圖在防務和外交領域盡可能擺脫美國操弄的源動力。南韓想要實作“戰略自主”和美國試圖強化南韓的“棋子作用”之間的結構性沖突在短期之内難以化解,這使得南韓政府很難長時間以完全倒向美國的方式來參與印太事務。從曆史經驗上看,南韓政府倒向美國的時間越長,其國内追求戰略自主的願望就會愈發強烈。南韓國内不願意在防務同盟之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因為這意味着更多的防務費用支出。中韓是無法分開的近鄰,更是互利共赢的夥伴。南韓在地緣上與中國的密切關系以及經濟上的高度互相依賴,都決定了其很難在短期内像一些西方國家那樣徹底倒向美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