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說太史慈:信義笃烈,有古人之風。
太史慈是個美男子,長着一副漂亮的胡須,身高将近一米八,個子高胳膊長,非常靈活,擅長射箭,箭無虛發,是一名出色的神射手。
一次他讨伐敵人,一個士兵站在在高高的城樓上,兩隻手扶着梁柱叫罵,太史慈一箭射去,利箭貫穿士兵的手掌而射入梁柱。
太史公從小還是學霸,他年紀輕輕就擔任了郡部的奏曹史,也就是官府中議事官的副手。

有一年,郡守和州牧發生了沖突,朝廷做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說既然無法分辨誰對誰錯,就下令奏章先到達的一方有理。州牧的奏章提前發出了,郡守害怕落後,就派太史慈日夜兼程趕往洛陽。
到達洛陽,太史慈想方設法破壞了州牧的奏章,遞交上自己帶來的奏章,郡守一方赢得上級信任,太史慈為此揚名天下,但同時也得罪了州牧。他擔心被州牧報複,便趕緊辭職到遼東躲避。
北海相孔融非常欣賞太史慈,多次派人照顧他的母親,還送去很多禮物。
後來,孔融被賊寇包圍。太史慈感恩于孔融對母親的照顧,他奮勇沖出突圍,到劉備那裡搬救兵。
得知要救的是孔融,劉備很榮幸,也很得意,說:“就連孔融都知道劉備啊。”于是派出大隊人馬,幫助孔融解了圍。
太史慈從遼東回來,渡江到曲阿見老鄉揚州刺史劉繇。這時候,恰巧孫策打過來了。
有人勸劉繇說:“太史慈很威武,不如派太史慈擔任大将軍。”
劉繇說:“太史慈太年輕,許劭那麼八卦,會取笑我的。”
于是,劉繇隻讓太史慈先做偵察,去探一下敵方部隊的虛實。
就是這次偵查的路上,太史慈和孫策打了一架,倆人沒分出勝負。一個搶了對方的手戟,一個搶了對方的頭盔。“會兩家兵騎并各來赴,于是解散。”
可就是這一架,讓孫策對太史慈念念不忘。
後來,劉繇兵敗。太史慈沒有和劉繇一起逃到豫章,他逃到了蕪湖,建屯立府。後來,孫策來征讨,太史慈中了埋伏,被俘虜了。
孫策親自替太史慈松綁,又問他:“還記得咱倆打架的事情麼?如果你那個時候逮住我,會殺了我麼?”
太史慈回答:“那可說不定。”
孫策大笑說:“從今以後,我希望和你一起來商讨天下大事。”
孫策讓太史慈擔任門下督,回到吳郡,授兵給他,封他為折沖中郎将。
劉繇死後,他手下兵士還有一萬多人,孫策讓太史慈前往收編。有人對孫策說:“太史慈不一定回來了。”孫策說:“我不信。”
孫策握着太史慈的手為他送行,并問他:“打算幾時回來?”
太史慈回答:“不超過六十天。”果然,太史慈沒有辜負孫策,如期歸來。
太史慈這麼優秀,也成功地吸引了曹操的關注。
曹操派人送了一封信給太史慈,信件用小箱子裝着。
太史慈打開一看,裡面沒有任何文字,隻是放了一種藥材,就是當歸。
太史慈的老家是東萊黃縣,也是曹操的勢力範圍,曹操寄當歸的意思,是希望太史慈應當傳回家鄉工作,曹操必定重用。
惜才如命的曹操可謂用心良苦,其中含義,他相信太史慈能懂。至于不寫字,是為了保護太史慈。
衆所周知,曹操給别人送的盒子舉足輕重,也會别有用心,比如他送給荀彧的要命的空盒子。但太史慈收到的盒子,一定是曹操的誠信相邀,虛左以待。
然而,太史慈并沒有理會曹操,之後一直專心為東吳工作,直到生命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