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斯科特死于穿了不合适的衣服?織物改變了曆史?這本書裡有答案

繼續聊一些沒有用的“冷知識”。

斯科特死于穿了不合适的衣服?織物改變了曆史?這本書裡有答案

【1】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之死

1912年1月16日,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終于抵達南極點,然而,他的對手阿蒙森已經在這裡插上了旗幟,奪走了斯科特期待的榮譽。

十周後,斯科特一行五人全部喪生。

之後,茨威格将他們的故事寫成了《偉大的悲劇》。

斯科特之死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路線規劃(比阿蒙森要遠)、行進方式(原定用馬和機械,實際上極地根本用不了)、補給政策(日均能量攝入低于能量消耗、補給點設定不當)等,但有個不算小但很容易被忽略掉的原因是——衣服穿得不對。

确切的說,是阿蒙森比斯科特多穿了一層外套。

斯科特死于穿了不合适的衣服?織物改變了曆史?這本書裡有答案

當時的極地冒險家們,普遍會選擇一種華達呢材質的褲子和外衣。

20世紀初,華達呢稱得上是冒險家們的首選,它輕巧、防雨、防風,而且還能透氣!而華達呢的發明者,就是托馬斯·博柏利。也就是奢侈品品牌博柏利(Burberry,巴寶莉)的創始人。

如果穿着華達呢行走在冰天雪地,就有一個問題,這種料子雖然防雨,如果落在衣服上的雪開始慢慢融化,那麼水依舊會滲入料子内部——穿過最外面的編織層,進入毛織層。

水汽會讓裡裡外外的衣服變得又重又濕,除了讓人不舒服,還會消耗人的體力。如果不能了解,嘗試大冬天跑步,體會滿身大漢滿身大汗的“快樂”吧。

斯科特死于穿了不合适的衣服?織物改變了曆史?這本書裡有答案

阿蒙森比斯科特多穿的那一層外套,并不是什麼高科技産品,而是馴鹿皮或海豹皮做的厚大衣和褲子。這是一直生活在極地的因紐特人的“日常用品”,那層普通的外套隔絕了外部的水汽侵襲,也“鎖住”了裡面的熱量。

于是,阿蒙森團隊乘坐着的狗拉雪橇,要比斯科特團隊的人拉雪橇,相對速度更快、能耗更低。

或許,兩個人的較量在出發之時就已經結束了。

斯科特死于穿了不合适的衣服?織物改變了曆史?這本書裡有答案

【2】菲爾普斯的“創世紀”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一位六英尺四英寸高(約193 cm)的美國人拿下了8塊金牌,他叫【邁克爾·菲爾普斯】。

在普通人眼中,運動員取得優異的成績源自天賦、努力與運氣,但請不要忽略了背後的科技力量——俗話說,查不出的叫營養劑、查得出的叫興奮劑。

這裡我們說的科技力量,是遊泳運動員的泳衣。讓邁克爾·菲爾普斯在奧運賽場大放光芒的“戰衣”,輕松赢得八塊金牌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鲨魚皮”泳衣——LZR競賽泳衣。

很快,人們就注意到這種科技産物對運動員競技水準的提升力,比賽公正性被各國運動員質疑。于是,緊接着的2009年世界遊泳錦标賽前,主辦方就明确提出禁止使用捷克德(Jaked)的Jaked 01和阿瑞娜(Arena)的X-Glide等新型聚氨酯泳衣。

從這個角度看,蘊含科技力量的現代織物的确改變人類的曆史——至少是奧林匹克競賽的曆史。

仔細想想,有些人依靠泳衣征服世界,有些人依靠泳衣征服男人——間接征服了世界,也算是有“改寫曆史”的異曲同工之妙。

斯科特死于穿了不合适的衣服?織物改變了曆史?這本書裡有答案

【3】織物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先補充一個冷知識,英文單詞文本(text)和織物(textile)的詞根來源于拉丁語中的【texere】,即編織。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可以說是編織的發展史。據說亞麻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天然植物纖維,距今已有1萬年以上的曆史。也不知道先人們是如何發現亞麻可以成為紡織的材料的。總之,它就成為人們包裹自己的日常用品和宗教用品。

亞麻布被古埃及人視為最具神性的材料,一層層包裹木乃伊的,就是亞麻布。

斯科特死于穿了不合适的衣服?織物改變了曆史?這本書裡有答案

對于我們而言,較為熟悉的名詞可能是絲綢、羊毛、棉花這些自然纖維。傳統的男耕女織更是奠定了中華民族千百年的社會基本結構。

提及羊毛,可能有人就會想到英國的“圈地運動”,而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核心貿易物之一,其實就是棉花,與之相關的則是棉花帝國與棉花戰争。

毫不誇張地講,織物和紡織貫穿于整個人類文明的更疊、全球貿易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革新。隻是,我們通常會對這些熟悉的東西沒什麼興趣去了解,甚至與之有關的八卦都很少注意到。

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個很東方的織物——璇玑圖。

斯科特死于穿了不合适的衣服?織物改變了曆史?這本書裡有答案

《璇玑圖》是錦緞上的一首回文詩,作者是東晉前秦時期,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才女蘇蕙。

據說那位家世顯赫的丈夫找了三兒(小妾)就抛棄自己後,思念丈夫心切的蘇蕙把滿心的相思化作了濃情詩意,并進行了絕妙編排,最後用自己的妙手繡在了一方錦緞上。

她用紅、黑、藍、紫、黃的五色絲線,在八寸見方的錦緞上繡下了句句回文的兩百餘首詩詞後,引發了極為轟動的社會效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夜爆紅”。

縱橫各29字、共841字(原840字,之後在中間加了一個【心】)的文字方陣,無論你是正讀、反讀、七色讀法、井欄讀法等等都可以成詩。至今已經有一千多種成詩方法——也不知道這是否是蘇蕙的本意。

當世和後世的不少名家都對《璇玑圖》抱有濃厚的興趣,如唐朝武則天曾專門為蘇惠與《璇玑圖》撰寫序文,宋代才女朱淑真則著有《璇玑圖記》。

這算是中國紡織曆史上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故事吧!

斯科特死于穿了不合适的衣服?織物改變了曆史?這本書裡有答案

【4】《金線》閱讀指北

上述這些内容均來自《金線》。作者卡西亞·聖克萊爾還寫了之前聊過的《色彩的秘密生活》。《金線》的簡介上說——

這本書以13種面料為背景,為讀者們講述了一個用線串聯起來的人類文明史。從3000多年前的情歌到14世紀的叙事歌謠中,從廟宇的銘文到繡在綢緞上的詩篇,都印證着織物與人類文明的關系。

我個人覺得,《金線》與《色彩的秘密生活》都不能算曆史書,應該算有相當曆史底蘊的故事書。不過,卡西亞·聖克萊爾倒也不是那種“編織”各種八卦故事的寫書人,她曾在曾在牛津和布裡斯托爾學習女性服裝史和化妝史,對于色彩、設計、織物與文化史有着深入的研究,【面料】與【色彩】作為互為表裡的内容,本就是她曾經鑽研的内容。

換言之,這兩本書可以說是卡西亞·聖克萊爾在學習過程中搜集到的各種“邊角料”。

斯科特死于穿了不合适的衣服?織物改變了曆史?這本書裡有答案

于是乎,《金線》與《色彩的秘密生活》讀起來都顯得比較散,雖然說全書都分為主題和章節,但主題與主題間,章節與章節間并沒有嚴格的邏輯關系。

對于追求輕度閱讀的讀者,比如期待随便翻開某頁就能了解到一些新内容,可能3、4分鐘就能講完一個有知識的故事,這兩本書都還不錯。但對于希望對某個領域有深度了解的讀者,比如期待了解麻棉毛絲詳細的發展曆程的讀者而言,這本書聊的内容就比較表面,需要讀者根據書後提供的參考資料和附注去投身知識的海洋了。

簡言之,《金線》與《色彩的秘密生活》具備了碎片化閱讀時代需要的廣度與輕度,但知識深度方面不夠。兩本書的包裝都十分精美,用紙也比較考究——應該不是有些人排斥的“輕型紙”。喜歡沒有用的冷知識的讀者可以找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