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作為古代曆史上最為強大的朝代之一,不僅湧現了多位政績輝煌、才華出衆的帝王,更有許多賢臣名垂青史。而提及名臣,必然避不開這唐朝的“四大賢相”,前是号稱房謀杜斷的房玄齡、杜如晦,後有姚崇、宋璟兩位名相。
而在這四大賢相中,姚崇又顯得與衆不同,他不僅政績顯著,先後在武則天時代、睿宗、玄宗各朝中拜相。而之是以能三代為官,不僅在于他的才華出衆,更在于他善于權謀,精明過人。
當唐玄宗為姚崇二子“走後門”的事情質問他時,他卻僅憑寥寥數語平息玄宗怒火,反而将背後說壞話的人扳倒。
兩相之争
實際上,唐玄宗這看似随意的一問背後卻是姚崇和魏知古兩位宰相的相争。
相比于姚崇因武則天、睿宗時代的政績不斐,到玄宗時代便已經是萬人之上,魏知古之前的成績就有點不夠看了。
本是小吏出身的魏知古在姚崇的推薦下,一步步成為了與姚崇并列相位的重臣。當然,魏知古的才能不必說,不然也無法與姚崇相提并論,但對于這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卻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人,姚崇其實是帶有輕視态度了。
在姚崇看來,若不是他便不會有今日的魏知古。于是姚崇便給魏知古安排了一些不好的差事,諸如主管洛陽官員的铨選,這樣一來魏知古被調離中央,權力也有所被架空的意思。魏知古自然也是這樣認為的,于是魏知古便對曾經的恩人有了報複之心。
恰好當時姚崇兩個兒子都在洛陽,更是仗着父親對魏知古的知遇之恩,想讓魏知古為其謀求官職。而魏知古一面應下,另一面則是在回到長安後将這件事告訴了唐玄宗。
身為皇帝,自然忌諱官員濫用權力。于是唐玄宗便找來姚崇,談話中旁敲側擊地說了一句:“你有幾個兒子,都是何職位?”
不曾想,姚崇說了一番話,卻讓魏知古反被罷免。
主動承認,反将一軍
聽到這個問題,姚崇自然心裡清楚,帝王這是質問來了,也清楚必然是那去了洛陽回來又與自己不和的魏知古手筆,若是他一味遮掩,反而會讓帝王不悅。
于是他便說道:“臣三個兒子,其中兩個現在在洛陽任職。但這兩人又不成器,雖有很多欲望,卻很少與人交往,他們多半是以為我曾對魏知古有知遇之恩,便去找魏知古求官了。”
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卻是說明了“前因後果”,因為他們太傻不會與人交往,還認為我當初提拔了魏知古,對方想必也願意伸出援手,卻不想魏知古不幫忙就算了反而來告狀了。
一聽如此,唐玄宗立馬生氣了,隻是這個生氣的對象卻是魏知古,說道:“這魏知古真是忘恩負義,你是他的恩人,他不僅不感恩,反而背後說你壞話。”
聽到帝王對魏知古如此生氣,姚崇沒有馬上開口謝恩,反而是先替魏知古說好話:“這一切都是犬子不肖,擾亂了法令,陛下能夠饒恕他們已經是對臣的大恩了,若是懲罰魏大人,肯定會讓衆人以為陛下不夠明智,違背了德育。”
玄宗聽到這話自然覺得:難道我一個皇帝還不能撤你職了?你如此不懂感恩,又如何會感恩我的恩德?
盡管姚崇反複勸說,唐玄宗第二天依然下旨,免去了魏知古的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的職位。
不得不說,姚崇的随機應變和琢磨人心的能力實在高超,一番話便扭轉了局面,還下了對方一城。事實上,姚崇諸如此類的事迹可還真是不少,輕松扭轉自己的劣勢。
既能明哲保身,又能庇護家人
在武則天時代,擔任宰相的姚崇與張柬之等大臣發動了“神龍政變”,将武則天趕下台,可當第三天,中宗攜百官前去武則天宮殿,衆人表面是探望,實則是示威。而就在衆人歡欣雀躍的同時,姚崇卻暗自哭了起來。
當被中宗問到為何哭泣時,姚崇如此說道:“我為人臣,為了唐朝不得不推翻她,可同時她對我的賞識也讓身為臣子的我悲傷”。此話雖讓姚崇貶官外放,卻也得以避開了此後慘烈的宮廷鬥争,姚崇也可謂是明智保身了。
而病逝前姚崇的一番謀劃也充分展現了這一點。
他利用同為宰相的張說,為自己的子女和家族謀得一份安穩。姚崇為官時與張說可謂是水火不相容,算計對方都是你來我往的,姚崇深知自己死後對方不會輕易放過姚家,于是他便想出了一計。
他喚來兩個兒子,讓他們在舉辦葬禮時,将家裡的奇珍異寶悉數拿出放到棺木前,若是前來吊唁的張說有中意的便贈送給他,并懇求他為自己寫碑文。
而後如姚崇生前所料,張說在這些珍寶面前果然是花了眼,加上姚崇兩個兒子的“真切懇求”,便答應了為姚崇寫碑文。而這碑文上所寫自然皆是贊美姚崇功績的話語,随後姚崇之子按照父親所交代的上交給皇帝。
如此一來,張說也無法再罔顧自己親手寫下的碑文去說姚崇的壞話了。細細思之,姚崇可謂真是深謀遠慮、精明過人了。
“以德報怨”也是說話的藝術
當被人說壞話的時候,大多數的人會選擇用同樣的态度反擊,而理虧的一方雖然落了下風,但占着理的一方也難免被有些人冠上斤斤計較的名聲。既然“以怨抱怨”讨不到好處,何不試試“以德報怨”呢?
這裡所說的“以德報怨”并非真的是對方做了對你不利的事情你還寬容對待,而是對方說你壞話的時候,不僅沒有反駁,反而是說盡對方好話,明面大方誇贊實際卻是凸顯對方狹隘卑鄙。
在姚崇與魏知古的你來我往中,恰恰展現了這一點。當面對魏知古 背地裡說壞話的行為,姚崇不僅沒有否認,而是自認做錯,且處處維護魏知古。如此一來反将魏知古襯托成一個不知感恩、反咬人的小人。
而姚崇之是以這樣做,自然是充分了解皇帝的心理。古代為官不僅講究才能,品德亦是十分重視,不知感恩提拔你的人,反而是背地裡捅刀子,這樣的人又如何保證将來不會做出不利皇帝的事情來。
皇帝自然明白這一點,這才會不僅沒有追究姚崇,反是懲罰了魏知古。不得不說,姚崇深谙說話的藝術,不追求一時的口舌之快,更追求最後的結果。
足以可見,運用好語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往往講什麼話都要視時間、場景、對象而斟酌,這其中的智慧着實不可小觑。
正如孔子曾告誡弟子的:“沒有問到的時候說話是急躁;問到的時候不說是隐瞞;不看臉色便貿然說話是眼瞎。”
小結
從這一個小插曲便可看出姚崇深谙說話之道以及過人的智慧。事實上,姚崇自武則天時代拜相,而後睿宗、玄宗時期依舊備受重用,就足以看出此人的政治手腕和謀略心計。不行常人之事,随機應變,說的便是姚崇。
抛開姚崇的政績不談,單從他留下的幾樁趣談——寥寥數言便反扳倒魏知谷、死後還能算計政敵張說為其背書,都正說明了深謀遠慮的重要性,唯有觀大局、提早制定政策,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當然,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更不可有,若是如魏之古一般想害人卻反害了自己,那就得不償失了。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