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三個“字中字”再讀松江

用三個“字中字”再讀松江

我的家鄉上海松江是一本大書。27年前我讀她時,讀出了三個字:上海根。後來見之于媒體時改為“上海之根”,這也很好。如今,“上海之根”已是松江的“第一名片”,散見于現代化新松江的大街小巷,咀嚼于每個松江人的茶餘飯後。

然而,如何來準确闡述“上海之根”的内涵與外延,就成了一個常議常新的問題。這麼多年來,無論是我給客人介紹上海之根松江,或聽别人給客人介紹上海之根松江,或别人給我介紹上海之根松江,常常會産生這樣的遺憾:要麼不得要領,要麼挂一漏萬,要麼舍本求末,要麼張冠李戴。如何凝煉一段文字,既簡明扼要,又客觀生動,讓人聽講幾分鐘就能了解與了解上海之根松江,就成了我的一個牽挂。于是,我決定再讀松江;于是,就有了下面這樣一段感性的文字:

松江,是上海之根。松江在上海、在江南、在中國的曆史地位與貢獻,恰好可以用“上海”“江南”“中國”這三個地域詞語中的“字中字”來作一番比喻。

第一個字,是上海的“海”右下方的“母”字。松江,是上海之“母”。

早在六七千年前古岡身時期,整個上海地區大部分還處在由西向東沖積成陸的過程中,上海先民就在以松江佘山為标志的九峰這一大片高地栖息。松江三國時設華亭,唐代置縣,元代升府。至上海開埠以前,松江府轄華亭、婁、上海、青浦、金山、奉賢、南彙七縣和川沙廳。可以說,松江是孕育上海版圖的“娘老子”。

第二個字,是江南的“南”底部的“¥”(yuán)字。松江,是江南之“元”。

唐宋時期,華亭縣青龍港是上海最早的對外貿易港口。明代,松江府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連小說《金瓶梅》中都有商戶到松江販賣棉布的情節。松江赢得“蘇松稅賦甲天下”“衣被天下”之美譽,成為江南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可以說,松江是彰顯江南經濟實力的“錢袋子”。

第三個字,是中國的“國”中間的“玉”字。松江,是中國之“玉”。

玉,從古至今就是寶。松江曆來有“玉出昆岡”之美譽。晉代陸機的《文賦》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系統而完整的文學理論作品,他的《平複帖》是中國書法的“祖帖”,也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董其昌是中國書畫史上的一代宗師。2017年中美元首在故宮共同模拟文物修複的一個環節“托畫心”,選擇的就是董其昌的兩幅作品。而松江的雲間書派、雲間畫派、雲間詩派、雲間詞派等,更是對全國文學藝術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至今還有積極意義。可以說,松江是傳承中國文化的“筆杆子”。

“娘老子”“錢袋子”“筆杆子”,這樣的比喻也許過于牽強,但我希望,能用最簡約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從“母”字中熟悉上海松江的發展曆史;從“¥”字中領略江南松江的經濟貢獻;從“玉”字中體悟中國松江的文化價值,以此來了解“上海之根”松江的張力、實力與魅力。

以上文字,便是一個本土老人再讀松江時的一點感想。

如今,在中共松江區委、區政府的堅強上司下,松江人民正在奮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一個現代化的“科創、人文、生态”新松江正在我們面前展現。再創新的曆史,再創新的财富,再創新的寶藏,再創新的奇迹,我們是見證者,我們更是參與者。

祝福您,上海之根松江,我美麗的家鄉!(陸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