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新覺羅祖先埋在了一條龍脈上,結果竟有十二代皇帝坐擁江山

龍脈,是指起伏的山脈。因山脈在形态上多方面與龍相似,故中國風水學将山脈比喻做龍。在中國古代傳統堪輿學中,将“龍脈”視作一種特殊的地理形态。

愛新覺羅祖先埋在了一條龍脈上,結果竟有十二代皇帝坐擁江山

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就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龍就是地理脈絡,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發。尋龍首先應該先尋祖宗父母山脈,審氣脈别生氣,分陰陽。必須了解來龍去脈,才能判斷因果吉兇。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鹿鼎記》中,一部隐藏了滿清龍脈之秘的《四十二章經》貫徹始終,成為各路勢力争奪的關鍵,似乎一條龍脈便可決定王朝的興衰存亡。《四十二章經》是真實存在的,一般認為此經典是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出三藏記集》中有記載,至于龍脈一說,就很飄忽了。

愛新覺羅祖先埋在了一條龍脈上,結果竟有十二代皇帝坐擁江山

那麼,滿清王朝真的有龍脈嗎?龍脈又是否維系着女真王朝的興亡呢?

傳說,明朝末年,崇祯帝朱由檢命欽天監夜觀天象,司天監發現東北方向不斷有紫氣湧現,就像是無數條神龍在騰雲駕霧一般。崇祯帝聞言,生怕這些神龍會篡奪大明國祚,于是,便從民間找來一位風水大師,前往白山黑水之地挖除龍脈。

風水先生帶着一衆官兵前往遼東,終于發現龍脈的所在。緊接着,一衆人破土動工,在龍頸的位置挖了一條深邃的鴻溝,将龍頭截斷。為了鎮壓這條死龍,風水先生還帶人修建了龍頭廟,将殘存的龍氣全部鎮壓下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風水先生一行重複着先前的工作,先後在的關内地區斬龍脈九十九條。最終,一百條龍脈僅剩下一條懸浮在空中的“懸龍”。風水先生心道:這懸龍既然無法附着在地面上,自然沒有辦法變成龍脈,誰都沒有辦法葬在此地,也就沒有破除的必要。

于是,風水先生撤回京城,向崇祯帝複命。

愛新覺羅祖先埋在了一條龍脈上,結果竟有十二代皇帝坐擁江山

恰逢此時,努爾哈赤的曾祖父于長白山兵敗,其祖父背着父親的遺骨,逃入長白山中。努爾哈赤的祖父曆經波折,來到蘇子河畔的煙囪山下,見太陽已落山,便背着父親的骨殖投入客店。客店老闆見客人背着骨灰甕大感晦氣,不論如何都不讓努爾哈赤的祖父投宿。努爾哈赤的祖父無法住店,隻能繼續背着父親來到龍崗山,将父親的骨灰甕放在樹幹的分叉上,一個人前往客店休息。原本,這天萬裡無雲,誰知當晚竟天氣驟變,一夜疾風驟雨電閃雷鳴。

第二天天氣放晴時,努爾哈赤的祖父來到大榆樹下,想要将父親的骨灰甕背走。怪事發生了,骨灰甕就像是長在樹上一樣,他不論如何都無法将其取下。無奈之下,努爾哈赤的祖父隻能從當地找了一位風水師,向他詢問原由。風水師來到現場後,大驚失色,稱:這裡是千年難遇的風水寶地,大榆樹所在的高崗便是龍脈的龍頭所在。龍崗山總共有蜿蜒起伏的十二條龍脊,這些龍脊便預示着愛新覺羅家族将有十二代皇帝坐擁江山。後來,努爾哈赤聽從祖父的吩咐,将永陵修建在龍崗山上。

愛新覺羅祖先埋在了一條龍脈上,結果竟有十二代皇帝坐擁江山

原來,當年風水先生沒有破除的那條“懸龍”,正盤在這棵大榆樹上。任誰都沒想到,努爾哈赤的祖父竟無意間将父親的骨灰甕“葬”在龍脈上。或許是天數使然,努爾哈赤的祖先壓中龍脈,使愛新覺羅氏享國祚三百年。

在永陵的背後有一座名為“啟運”的高山,這座山上總共有十二道綿延的山崗。自努爾哈赤開始,直至清遜帝溥儀,清朝總共經曆了十二位皇帝,剛好與山崗的數量相符。據說,每一道山崗的高低長短,都映射着某位皇帝的氣運。山崗越高,說明該皇帝在位的時間越長,反之亦然。

努爾哈赤将部落遷徙的距離龍崗山不遠處的赫圖阿拉,随即以父祖被害為理由,以“七大恨”興兵反明。緊接着,努爾哈赤及其子孫南征北戰,竟将中原共主大明颠覆,開創了滿清王朝。因為,啟運山決定了滿清王朝的命運,是以永陵成了愛新覺羅氏家族最大的秘密。

曆史上的滿清宗室,雖不至于将龍脈之秘寫入佛家經書,但對永陵的重視是有目共睹的。按照清朝典制,愛新覺羅氏每年要在永陵舉行四次大祭及二十四次小祭。值得一提的是,同治二年,因永陵的龍氣已近乎枯竭,是以那棵庇佑了愛新覺羅氏二百六十五年的大榆樹遭遇雷擊。

傳說,在一場暴雨中,飽經滄桑的榆樹遭遇霹靂,被攔腰斬斷。在這場天災中,逃過明末風水師的懸龍迎來了宿命。殘存的龍氣,在支撐了光緒皇帝的統治後逐漸消弭,終于宣統年間蕩然無存。在風水學中,素有“雷擊而敗”的說法。龍崗山老榆樹發生的兩次異動,成為風水領域的經典案例。

愛新覺羅祖先埋在了一條龍脈上,結果竟有十二代皇帝坐擁江山

當然,以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些玄之又玄的現象,其本質不過是後知後覺的巧合。關于滿清龍脈的故事,亦不過是茶餘飯後的消遣罷了,切莫引以為真。

參考資料:

【《鹿鼎記》、《滿清龍脈之謎》、《素問·脈要精微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