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關懷是呵護,更是一種無法用言語去真正诠釋的情感。礙,是阻礙的絆腳石,是人人所唾棄的。然而過分的愛,就等同于溺愛,然後漸變成了阻礙。
九零後的我們會時常聽父輩們說起:“你們簡直就是在蜜罐裡長大的。”在這幾十年裡,不論是經濟還是科技都飛速發展,人們都逐漸步入小康生活,我們也深感這短短幾十年裡的巨變。的确,什麼好事都讓我們這代人趕上了。
也正因為生活水準的提高,讓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走入了區。如今,獨生子女居多,家長們大都抱着這樣一個心态:隻要孩子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能光耀門楣,所有家務活兒不用孩子沾手,衣來伸手,飯開張口的伺候,孩子想要什麼就給買什麼,在校成績優異的孩子,父母們千方百計滿足他們。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樣的想法似乎早已在大多數父母的頭腦中根深蒂固。
難道他們就沒想過嗎?他們的愛,已經成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阻礙。他們不想讓後代再經曆他們所受的苦,這固然不錯,可這往往阻礙了孩子們成長,造成了今後在他們步入社會後生活無法自理的苦果。
因為父母的溺愛,讓早已18歲的孩子不懂得自理生活。前些日子有個很火的新聞“帶着父母上大學”,由于父母對他從小溺愛無比,是以他從未幹過家務,遇到的生活瑣事都有父母來幫忙處理,自己隻管讀書,考大學,最終,他沒有辜負他們的悉心照顧,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然而,就在即将跨入大學校園的那一刻,他卻怎麼也撒不開父母的手了。
多麼令人可悲的大學生,失去了父母的庇護,就像生活無法自理的殘障人士,早已成年,還需依偎在父母身邊;多麼可憐的家長,十幾年的精心培育,造就了一個“殘障人士才”。
這也不得不令現在的家長們反思,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是不可或缺的,但那所謂的愛不是溺愛。
我很喜歡湖南衛視的一個欄目叫《變形計》,都市長大的孩子,擁有優越的家境,父母的疼愛,這使得他們一味享受生活的甜頭,享受繁華都市街頭的燈紅酒綠,因而誤入歧途。父母及時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愛,欲将孩子拉上正軌,懂得生活的不易,讓他們去體味苦的滋味。
高爾基曾說:“愛孩子,這連母雞都會做的事,但如何正确地愛孩子,這需要精深的學問”。父母應懂得大樹庇護下的幼苗永遠無法青蔥繁茂,立地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