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說遼沈戰役是解放戰争的轉折點?戰役後,解放實作全面反超

導讀:解放戰争到了1948年秋,東北戰場上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當時,東北解放區已擁有該地區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并控制着95%的鐵路線。到1948年8月止,東北野戰軍主擁有約70萬人,有地方部隊33萬人,還建立了一支頗具威力的炮兵部隊。

國民黨軍隊方面,雖然還有55萬人,但被分割在長春、沈陽、錦州等孤立的地區内。這說明,在東北已經具備我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有利條件。

為何說遼沈戰役是解放戰争的轉折點?戰役後,解放實作全面反超

劇照(來自網絡)

攻克錦州,俘虜範漢傑

中央軍委根據東北國民黨軍隊的部署情況,确定東北野戰軍攻擊的重點是指向北甯路上的重鎮錦州,而置長春,沈陽兩敵于不顧,并準備在打錦州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在北甯路打響了!

為何說遼沈戰役是解放戰争的轉折點?戰役後,解放實作全面反超

遼沈戰役(來自網絡)

蔣介石深感形勢嚴重,便于9月30日飛到沈陽,同傅作義、衛立煌商讨對策,決定從華北及山東緊急海運7個師到葫蘆島,會同錦西、葫蘆島原有的4個師共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自錦西增援錦州;又從沈陽抽調11個師組成西進兵團”,自沈陽西進援錦。

東北野戰軍5個縱隊及炮兵縱隊主力共約25萬人,在林、羅的指揮下,于10月9日發起錦州外圍作戰,于10月13日就肅清了錦州外圍的敵守軍,14日開始發起攻城戰役。經過31小時的激戰,于15日攻克錦州城,全殲敵守軍10萬餘人,并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範漢傑。

為何說遼沈戰役是解放戰争的轉折點?戰役後,解放實作全面反超

長春和平解放

就在攻克錦州的當天,蔣介石又飛抵沈陽,嚴令長春國民黨守軍向沈陽突圍。但國民黨的敗勢已定,廣大官兵心無鬥志,再加解放軍前期做了大量争取工作,最後國民黨六十軍軍長曾澤生于10月17日率部起義;接着新七軍也于19日投誠;10月21日,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最終率殘部放下了武器,這樣長春便和平解放了。

為何說遼沈戰役是解放戰争的轉折點?戰役後,解放實作全面反超

廖耀湘(來自網絡)

俘虜廖耀湘

10月18日,蔣介石攜徐州” 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第三次飛赴沈陽,企圖挽救東北全軍即将覆沒的命運。他指令錦西的東進兵團繼續北進、指令徘徊于彰武、新立屯地區的“西進兵團”立即南進,掩護沈陽的國民黨軍隊經北甯路撤入關内。

為何說遼沈戰役是解放戰争的轉折點?戰役後,解放實作全面反超

但蔣介石的意圖被我方洞悉,林、羅、劉便當機立斷放棄攻打錦西、葫蘆島的計劃,将廖耀湘的“西進兵團”誘至新立屯、黑山地區予以圍殲。黑山、大虎山阻擊部隊經過五天浴血奮戰,勝利地阻止了廖兵團的前進。

東北野戰軍主力則自錦州地區星夜快速回師,于10月26日完成對廖兵團的合圍和分割。經過兩天的猛烈攻擊,至28日全殲該兵團10萬人,在這場大戰中号稱國民黨軍隊“五大主力”中的兩支新一軍、新六軍也被殲滅,還俘兵團司令官廖耀湘。

為何說遼沈戰役是解放戰争的轉折點?戰役後,解放實作全面反超

衛立煌(來自網絡)

廖耀湘兵團被殲後,衛立煌奉命從沈陽乘飛機逃離。東北野戰軍乘勝迅速分多路向沈陽、營口猛追疾進,于11月2日占領沈陽、營口。11月9日,錦西、葫蘆島的國民黨軍隊随杜聿明從海上逃跑。自此,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解放。

為何說遼沈戰役是解放戰争的轉折點?戰役後,解放實作全面反超

劉亞樓将軍(來自網絡)

結語

遼沈戰役,共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萬餘人,1948年7月至11月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00萬人,使其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人民解放軍則增加到310萬人。從此,人民解放軍不但在數量上取得優勢,在品質也開始占有優勢,這使國共之間的軍事形勢出現了新的轉折點,改變了長期以來敵強我弱、敵優我劣的基本格局,為全國解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