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雞”報曉四十年 守正創新樹标杆

作者:海外網

來源:人民日報

“金雞”報曉四十年 守正創新樹标杆

第三十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2021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主題海報。 資料圖檔

“金雞”報曉四十年 守正創新樹标杆

中國電影金雞獎獲獎影片,自上而下分别為電影《焦裕祿》《人到中年》《我的父親母親》《三個和尚》《奪冠》劇照。 資料圖檔

核心閱讀

鼓勵為人民為時代創作,鼓勵百花齊放、百舸争流的新局面,是“金雞”不變的初心

金雞獎,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文藝繁榮發展的一個标杆,也是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一個标杆

第三十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在熱烈的掌聲中花落各家。創辦于1981年的金雞獎,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

40年來,金雞獎先後頒出數百個獎項,褒獎數百位來自導演、編劇、表演、攝影、剪輯、美術、音樂、錄音等不同崗位的電影工作者。“金雞”在20多個城市留下足迹,從廣西桂林到福建廈門,一路在中國觀衆心中播下電影文化的種子,見證中國電影的昂揚向上、春意盎然,推動中國電影人才的拔節生長、薪火相傳。

金雞獎40年,不變的初心是什麼?在此前中國文聯舉辦的慶祝中國電影金雞獎創立40周年暨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舉辦30屆研讨會上,在電影頻道播出的《藍羽會客廳 金雞獎四十年訪談錄》中,多位電影工作者動情講述,閃光的片段為我們揭曉答案。

拿到一座“金雞”,是電影人一生的榮耀

獲得金雞獎,被電影工作者視為人生的高光時刻。有人就此起跳奔跑、沖向高峰,有人在作品中默默耕耘幾十年,獎項堅定了他們對作品精益求精、對事業不懈追求的信念。

拿到一座“金雞”,是電影人一生的榮耀。張藝謀是目前金雞獎獲獎次數最多的紀錄保持者。作為《黃土地》的攝影指導,初出茅廬的他就獲得了第五屆金雞獎最佳攝影獎,10座“金雞”記錄着張藝謀的成長與成就。張藝謀說:“對我而言,金雞獎是全世界最難拿的獎,我把金雞獎看作中國電影人的最高榮譽。”

導演丁蔭楠在2020年獲得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榮譽表彰,由他執導的電影《孫中山》曾一舉拿下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等9項大獎。丁蔭楠最感謝珠江電影制片廠原廠長孫長城,孫廠長大膽起用新人,把重擔交給他,并給他深入生活的資金、10本膠片和創作的空間。丁蔭楠說:“得了金雞獎,說明藝術家承認你了,可以稱為合格的電影工作者。”金雞獎堅定了他“好好拍電影,好好服務人民”的信念,如今80多歲的他,依然要“為時代為國家為人民歌唱”。

縱覽40年來金雞獎的提名名單、獲獎名單,一條主線清晰可見: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鼓勵為人民為時代創作,鼓勵百花齊放、百舸争流的新局面,是“金雞”不變的初心。有的影片最先在金雞獎得到認可,繼而走向世界舞台,用電影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近年來的金雞獎,在保持藝術初心的同時,更加包容多元,鼓勵創新創造。

金雞獎讓越來越多的電影工作者凝聚在一起,深刻把握民族複興的時代主題,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願望緊密結合在一起。

演員奚美娟第一次拍電影就斬獲最佳女主角獎,在此之前,她已在話劇舞台磨砺了15年。奚美娟說:“我這一輩子就做了表演這一件事。得獎給我更多壓力,催促我思考研究表演中的得與失,要做得比上一部更好。”王鐵成憑借在《周恩來》中的表演,全票獲得最佳男主角獎。在他看來,得獎之後更要簡單平淡地生活,“我一直記住這句話:認真演戲,老實做人”。

電影是集體創作,每一個獎項都凝聚着團隊的智慧和努力。兩度獲得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的尹力,念念不忘整個攝制組在海拔4200米以上拍攝《雲水謠》的場景:“演員演一會兒吸一次氧,幾乎每天都有人打點滴,幾乎每天都有人倒下,那種創作氛圍,讓我感到中國電影人了不起。”

金雞獎是中國電影的一個标杆

“金雞獎是中國電影的一面旗幟,40年來為電影創作樹立了藝術标杆。”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陳道明評價。

1981年,這面旗幟由老一輩電影工作者擎起。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導演謝飛曾參加第一屆金雞獎評選。謝飛回憶,1980年是中國電影市場繁榮的一年,鑒于中國電影百花獎是由觀衆直接投票産生,在中國電影家協會工作的電影評論家于敏和電影史學家程季華等人提出,“從專業角度設立一個獎,與百花獎成為兄弟姐妹,比較客觀、公平、專業地對每年的國産片進行評選,通過評獎推動國産片創作”。

從第一屆開始,金雞獎就确立了“學術、争鳴、民主”的評獎原則。金雞獎在電影界所具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與這樣的原則分不開。

曆屆金雞獎評委對此深有體會。電影藝術家王曉棠兩次擔任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第十四屆金雞獎評選召開第一次初評全體會,27位評委各抒己見,王曉棠至今記得許還山評委的評價:“不抱成見、從善如流”。她第二次擔任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期間,評委們經過充分争鳴,将最佳女主角頒給了“名不見經傳”的青年演員,真正展現了“六親不認、隻認作品”。

把握時代主流與發揚藝術民主相結合,是金雞獎的一條曆史經驗。夏衍的故事是一個生動例子。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胡智鋒清晰記得,夏衍曾回憶擔任金雞獎評委會名譽主任委員的經曆。有一部片子最終獲獎,夏衍投了反對票,盡管他對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不甚滿意,但也了解大家被影片傳遞的美好所感動。夏衍說:“我尊重大家。”尊重二字,既見大家風範,又見獎項品格。

第一屆金雞獎共設立20個獎項,包括最佳男主角獎在内有8項空缺,卻向電影《巴山夜雨》裡的6位演員頒發了最佳男女配角集體獎。自此發端,幾乎每一屆金雞獎都有獎項空缺。實事求是、甯缺毋濫,既是對高标準的堅持,也是對不斷提高電影品質的期盼。

為講好中國故事搭建橋梁

第三十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首次設立最佳外語片獎,金雞獎海報設計大賽增設最佳網絡人氣獎;第三十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有七大類30項活動,探索打造“零碳電影節”……一系列舉措既貼近時代又貼近閱聽人。40年來,金雞獎從一年一評,到兩年一評,再到恢複一年一評;從1992年首屆金雞百花電影節舉辦,到各大城市輪流舉辦,再到2019年起落戶廈門,電影這張“國家名片”持續被擦亮。

金雞國際影展是國内最早的國際電影文化交流平台。再憶首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曾在中國電影家協會工作的張思濤有些激動:“一個做了多年的夢實作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步入快速發展期,多部影片走向世界并在一些重要國際電影節上獲獎,但中國從未舉辦過電影節。包括謝晉導演在内,各方人士呼籲“創辦具有中國特色的我們自己的電影節”。轉眼30年已過去,2021年金雞百花電影節有35個國家和地區的38部影片參加展映,9部為亞洲首映,19部首次亮相中國内地,獲世界各大國際電影節獎項的影片達97%。如今,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長春電影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等電影交流平台各具特色,共同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搭建橋梁。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兩獲金雞獎最佳剪輯獎的朱利赟,一直感念金雞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傅正義。“傅老的獲獎感言‘天道酬勤,事在人為’,成了我的座右銘”,朱利赟說,正是在傅正義的奔走呼籲下,金雞獎最佳剪輯獎于2015年恢複,成為國家大獎中唯一的剪輯獎,也給了更多電影工作者機遇和鼓勵。

“金雞獎,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文藝繁榮發展的一個标杆,也是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一個标杆。”胡智鋒說。

40年,不過時間長河的一瞬,40歲,正是朝氣蓬勃的年華。在奔向文化強國的征程上,期待金雞獎書寫更具華彩的新篇章。(記者 任姗姗)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02日 第 05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