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成年兒子有20個,乾隆共有兒子17個,為何沒出現奪嫡事件

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事件,是清朝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之一。事件的過程也是驚心動魄、峰回路轉,最後雍正能夠脫穎而出,實在令人佩服他的才幹與智謀。

那麼問題就來了,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他的孫子乾隆在位六十年,兩位都是清朝十分長壽的皇帝,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同時子嗣都很多,那為什麼在乾隆時期,并沒出現奪嫡事件呢?

我認為這件事很簡單,隻要将兩者當時的情況對比一下,就很容易發現問題。

康熙成年兒子有20個,乾隆共有兒子17個,為何沒出現奪嫡事件

(康熙衆皇子劇照)

一、背後勢力

康熙九個兒子鬥争的時候,每個人背後都有支援他的勢力。比如太子胤礽,他的背後就有索額圖等朝廷重臣的支援,他的生母還是康熙最愛的赫舍裡皇後。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他背後有隆科多、張廷玉、年羹堯等衆多勢力,就連十三阿哥胤祥、十七阿哥胤禮也站在他這邊。

再看看乾隆時期,除了皇後富察氏一族勢力較大,其餘皇子背後都沒有什麼權貴支援,而富察皇後的兩個兒子都夭折了,富察氏也就沒有值得扶持的皇子了。

康熙成年兒子有20個,乾隆共有兒子17個,為何沒出現奪嫡事件

(康熙太子胤礽劇照)

二、皇子能力

康熙成年的兒子有20個,參與到奪嫡的有九個,這九個可謂是人中龍鳳,個個單拎出來都是人才。

長子胤禔是個美男子,才華橫溢,19歲就從征任副将軍,并且親自參與戰事指揮。四子胤禛就不用多說了,雍正的才幹通過他治國的能力,就已經可以判斷。

九子胤禟喜好發明,曾經親手設計過戰車的式樣,他還熱愛學習外國文化,并首開滿族人其端用拉丁語轉寫滿文。十四子胤禵更是帶兵神将,曾率兵入藏,驅逐準噶爾。這麼多優秀的兒子,換做是任何人,恐怕都很難決定讓誰來繼位。

反觀乾隆的兒子們,皇十一子永瑆酷愛書法,在書法上的造詣極深,與劉墉、翁方綱、鐵保并稱清中期四大書法家,可他對政事并不感興趣。皇八子永璇整天沉迷于酒色,日子過得渾渾噩噩。

好不容易有個文武雙全的五阿哥永琪,卻在26歲就英年早逝。說實話,嘉慶的才幹隻能算一般,但最終也沒有辦法。是以說乾隆的兒子們,與祖父的兒子,也就是他的叔叔們相比,差距實在太大。

康熙成年兒子有20個,乾隆共有兒子17個,為何沒出現奪嫡事件

(乾隆五子永琪劇照)

三、人數問題

康熙其實有35個兒子,隻不過活到成年的隻有20個,其中九個參與奪嫡,很多人都說他們是其中最能幹的九個,其實不然,那些沒參與的皇子,其實也都很不錯。

可是乾隆呢,他實在太長壽了。本來有17個兒子,夭折的夭折,早逝的早逝,等到乾隆晚年的時候,又有不少兒子被他熬死。是以活着且成年的隻剩下6個,其中兩個還過繼給兄弟了。别說參與奪嫡了,就連“九子”都已經湊不齊。在剩下的4個兒子中,也隻有嘉慶相對好一點了。

康熙成年兒子有20個,乾隆共有兒子17個,為何沒出現奪嫡事件

四、奪位需要

康熙時期出現“九子奪嫡”,主要出在兩個問題:第一太子人選公開,大家有了針對的目标,可以将有競争力的人擠壓下去。第二胤礽當選太子,導緻衆多比他優秀的皇子不服,進而出現奪嫡事件。

到了乾隆時期,已經改為秘密立儲,一來皇子不知人選是誰,失去了針對的主要目标。二來當時僅剩下四個兒子,要不就不想去競争,要不就有自知之明,也就沒人去奪位了。

康熙成年兒子有20個,乾隆共有兒子17個,為何沒出現奪嫡事件

(嘉慶劇照)

其實我覺得,這也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乾隆無論怎樣向康熙學習,他都無法趕超祖父的成就。不僅在功績上無法超越,就連在兒子的教育上,乾隆也望塵莫及。

他的叔父們如此優秀,在父親雍正執政期間,還有怡親王為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嘉慶即位之後呢,沒有這樣靠譜的兄弟輔佐自己不說,還要處理乾隆丢下的爛攤子。

嘉慶能夠即位,真不知道該高興父親熬死不少兄弟,才讓自己登上皇位,還是該可憐自己,在沒有人選的情況下,被推到一個尴尬的處境,即便自己想挽救清朝的頹勢,也是無能為力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永憲錄》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