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蘋果市值逼近3萬億美元,小米千億投向研發,全面對标蘋果

文/楊劍勇

就在近日,在小米新品釋出會上,雷軍聲稱在未來五年研發投入超1000億元,死磕硬核科技,并正式對标蘋果,向蘋果學習,手機銷量三年做到全球第一。這背後的底氣在于在全球擁有廣泛的使用者。小米的MIUI全球活躍使用者超過了5億,且加大研發投入,從技術創新尋求突破,為使用者帶來出色的使用體驗,由此進入高端手機市場,這是挑戰蘋果的勇氣與底氣。

蘋果市值逼近3萬億美元,小米千億投向研發,全面對标蘋果

在此之前,全球手機市場,過去幾年中,華為是蘋果最具實力的競争對手,曾一度在全球市場實作超越,并直追三星。受益于手機市場取得成功,推動華為營收規模日益增長,2017年營收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後依舊保持穩健增長态勢。到2020年營收規模增長到1367億美元。遺憾的是,2021年晶片限制影響,手機銷量急劇萎縮,也拖累了整體營收。2021年全年,華為預計營收6340億人民币,相比2020年8914億元減少2574億元,同比下降28.88%。

缺少華為這個強勁競争對手,iPhone在國内市場展現高速增長态勢。2021年第三季度(自然季度),蘋果在國内出貨量同比大增49.7%。其中,iPhone13系列是蘋果高速增長的最大驅動力。該季度來自iPhone營收同比增長47%,達到388.7億美元(超2400億元人民币)。與此同時,随着iPhone13需求旺盛,2021年第三季度,蘋果重奪全球第二位置。

蘋果市值逼近3萬億美元,小米千億投向研發,全面對标蘋果

根據Canalys調研機構資料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iPhone出貨量為4920萬台,蘋果份額回到第二位。小米排名第三,同比降低6%,出貨4400萬台。就高端手機來看,蘋果缺少重量級競争者。iPhone作為全球最暢銷的高端智能手機,讓蘋果公司賺得盆豐缽滿。2020年憑借574億美元的利潤位居2021年《财富》世界500強榜首,是全球最賺錢的上市企業。

但就出貨量來看,小米與蘋果不分上下,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全球手機市場佔有率就超蘋果,直追三星。針對這個成績,雷軍在此前全員信中指出小米第一次成為全球第二,表示這是個夢幻般的成就,也是小米發展史上的重大裡程碑。整體來看,小米與蘋果就出貨量呈現出你追我趕的格局,展現出強勁的競争力實力。

當然,蘋果作為全球高端手機市場上司品牌,長期以來占據全球高端手機市場,賺取行業最大利潤的同時,蘋果有望成為曆史上首家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上市公司。截止2020年12月31日,蘋果市值高達2.91萬億美元,全年累計漲幅為35%。作為對比,小米在資本市場全年累計跌幅達43%,市值4723億港元(約605億美元),兩者市值相差48倍。

蘋果市值逼近3萬億美元,小米千億投向研發,全面對标蘋果

在經營能力上,兩者差距也很大。從營收上來看,截止2021年9月25日的2021财年第四季度,蘋果總收入高達834億美元,同比增長29%;淨利潤為205.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2%。小米2021年第三季度營收781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8.2%;期間利潤為7.89億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3.8%,經調整淨利潤為51.76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25.4%。蘋果淨利潤規模是小米期間利潤的165倍之多。

或許手機出貨量能實作對蘋果超越,但賺錢能力兩者天懸地隔。要知道,過去十來年蓬勃發展的移動網際網路,蘋果是核心推動者,其核心為世界帶來iPhone,繼而重塑了全球手機格局。同時,在過去十多年來,蘋果一直引領全球智能手機發展,還有可穿戴裝置等消費科技産品,無疑是全球消費科技市場的風向标。當然,這背後在于蘋果在技術創新投入,過去一年,蘋果研發投入超150億歐元,按目前匯率換算,年研發投入超千億人民币。

蘋果這一研發投入規模位居全球第五,排在前面的分别是谷歌、華為、微軟、三星。額外要指出的是,華為長期以來,華為都不是追求高利潤率的公司,而是注重技術創新,使得在5G、物聯網、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全球具有話語權。過去十年中,累計研發投入超7200億元,盡管2021年面臨艱難的環境,依舊保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超1200億元。

最後,目前全球手機廠商之間的競争日趨穩定。主要是三星、蘋果、小米、vivo和OPPO五大手機廠商,他們占據了全球七成手機市場佔有率。隻是,全球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根據IDC資料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6.7%,出貨量為3.3億台。在該季度,小米出貨量下跌了4.6%。智能手機作為小米基本盤,2021年第三季度手機闆塊營收為478億元,微增0.4%,面臨市場佔有率下滑以及業績增長乏力等諸多不利影響,能否在手機出貨量上超越蘋果,有待時間檢驗。

楊劍勇,福布斯中國撰稿人,并獲得網易2020年度最具影響力獎,緻力于深度解讀物聯網、雲服務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觀點和研究政策被衆多權威媒體和知名企業引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