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圖上的戰争:唐滅薛延陀之戰,唐王朝威名遠傳漠北

引言

薛延陀原是突厥的一個部落,突厥強盛時,它依附于突厥。公元628年,當唐朝準備攻打東突厥時,有一部分突厥人叛逃颉利可汗,歸附薛延陀,并且推舉夷男為可汗。

由于這時候的突厥對唐朝威脅尚大,是以,為了牽制和孤立東突厥,李世民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同時,為了回報唐朝,夷男從這時開始向唐朝進貢,并且建牙于郁督軍山下。此時薛延陀的勢力範圍,向東延伸到了靺鞨,向西一直到西突厥,向南至沙碛,北至俱輪泊,拓野千裡,勢力極其強大。

到公元630年,唐朝在滅掉東突厥後,薛延陀部趁機崛起,占領了東突厥地區,随後又将回纥、拔野古等部落納入其麾下,這時候的薛延陀擁兵二十萬,勢力達到了頂峰,并取突厥而代之,隐隐呈和唐王朝相抗衡的趨勢,在邊境線一帶開始蠢蠢欲動了起來。

地圖上的戰争:唐滅薛延陀之戰,唐王朝威名遠傳漠北

面對這種情況,李世民意識到,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的話,薛延陀必定會成為下一個突厥,将會對唐王朝産生巨大的威脅。于是,李世民為了瓦解薛延陀的勢力,冊封夷男的兩個兒子為小可汗,意在分散薛延陀的勢力。

随後,李世民為了進一步牽制薛延陀的發展,決定讓之前投降的突厥人在阿史那思摩的帶領下,傳回其故國,重建突厥汗國,以此來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他冊封阿史那四摩為突厥可汗,指令其安守碛北;同時要求夷男安守碛南,這樣一來,兩相牽制,大可維護北部地區的穩定。

然而,李世民這樣想,但有人可就不這麼想了。俗話說“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好不容易壯大起來的薛延陀勢力是不允許突厥汗國的存在的。于是,阿史那思摩在建立突厥汗國後不久,便遭到了薛延陀部的進攻。從這以後,大唐帝國與薛延陀之間的戰争打響了。

戰争背景

公元641年11月,李世民在統一了全中國之後,此時的唐王朝國力蒸蒸日上,萬國來朝,威名遠揚。此時的李世民意氣風發,便前往泰山封禅。但是,前去泰山封禅的消息被夷男知道了,他覺得,這将是一個攻滅突厥汗國的好機會,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是以,他對手下說道“此次唐王前去封禅泰山,必定會有大量的士兵跟随,我料想,他們的邊境線肯定很空虛,我們這時候要是出兵攻打突厥,消滅阿史那思摩将如摧枯拉朽一般,對我們來說,将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在他的一番蠱惑下,衆将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于是,他指令他的兒子大度設率領同羅、回纥、靺鞨等部約20萬兵馬,穿過漠南,經過白道川,從善陽嶺進攻突厥。

地圖上的戰争:唐滅薛延陀之戰,唐王朝威名遠傳漠北

看着來勢洶洶的薛延陀軍,阿史那思摩自知難以抵擋,于是,向唐王朝求救,李世民指令他退守朔州。此時的李世民大概怎麼也不會想到,薛延陀居然趁他封禅期間,真的向突厥進攻了。聽到這個消息後,他很憤怒,憤怒的不是突厥被欺負了,而是夷男絲毫不給他這位“天可汗”的面子,當他的話是耳旁風,背信棄義,是可忍,孰不可忍!是以,為了維護大唐的權威,李世民決心要給薛延陀一點顔色看看,同時也殺一殺薛延陀的銳氣,目的就是要告訴夷男,誰才是這片土地上的主人。

這時候,唐王朝與薛延陀之間的戰争正式拉開的帷幕。

唐軍作戰部署

面對實力強大的薛延陀,與突厥作戰多年的李世民沒有掉以輕心,為了保證此次戰争的勝利,唐王朝在戰前做了精密的策劃。

為了讓薛延陀見識到唐軍的怒火,此次征讨,唐軍共出動五路大軍。

◆以營州都督張儉率領本部騎兵自己奚、契丹等部的騎兵,攻擊薛延陀東部地區

◆以兵部尚書李世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薛萬徹為副總管,率步兵六萬,騎兵一千二百餘人,出朔州,迎擊薛延陀南下的主力部隊

◆以右衛大将軍李大亮為靈州道大總管,率步兵四萬,精騎五千,進駐靈武,配合李世勣部作戰

◆以大将軍張士貴為慶州道行軍總管,率軍1.7萬,兵出雲中

◆以涼州都督李襲譽為涼州道行軍總管,統率大軍,配合張士貴部,進擊薛延陀西部地區

以上五路大軍,如同五把寒光閃閃的利劍從四面八方撲向薛延陀。而身為皇帝兼軍事家的李世民,在打仗前,依舊本色不改,保持着他那清醒的頭腦。他對諸将說道:“此次薛延陀千裡奔襲,必定人困馬乏,後勤補給困難,而且深入敵後,對他們的作戰極為不利,我們隻要以逸待勞,不要貿然出擊,等敵軍沒有了糧食退走之時,我軍再出擊,必然能取得勝利”。

地圖上的戰争:唐滅薛延陀之戰,唐王朝威名遠傳漠北

就這樣,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唐軍滿懷信心出發了,此一去,定會讓薛延陀見識到大唐帝國的厲害。

作戰經過

公元641年12月,唐軍開赴前線。

這時候,正如李世民所料,薛延陀20萬大軍面臨着糧草難以為繼的困境,夷男心裡明白,再這樣拖下去情況對他們很不利,他們将時刻面臨着全軍覆沒的危險,同時,當看到大唐軍隊抵達時,他害怕了,于是派使者去長安觐見李世民,告訴他願意和突厥汗國和解。但李世民是什麼人,怎麼會讓你一個蠻夷首領擺來擺去,你說和解就和解,你說打就打,讓我這“天可汗”的面子往哪擱,堅決不同意。

恰逢這時,唐軍李世勣部遇到了正在準備攻打突厥的大度設軍,當大度設看到裝備精良、充滿戰鬥力的唐軍時,驚恐不已,自知難以抵抗,于是便率領士兵沿着赤柯泺一帶北撤,但遠道而來的唐軍不給你點教訓,會讓你輕易逃走嗎?答案是否定的。

當大度設北逃時,李世勣一馬當先,如同之前滅東突厥時一樣,他親自率領6000名騎兵對薛延陀的3萬大軍展開了追擊,一直從白道川、青山追到了諾真水,追到這兒,薛延陀軍不跑了,因為他們覺得,追來的唐軍才有6000人,而他們足足有三萬多人,就算一人一口唾沫,也能将唐軍淹死,而他們本身又是遊牧民族,戰鬥力又強,是以定能将這區區六千唐軍士兵擊敗,想到這兒,他們不跑了,而是等待唐軍的到來。

當李世勣率領6000名騎兵到來時,薛延陀軍估計怎麼也想不到,這李世勣到底哪來的勇氣,敢以六千對陣三萬。然而,從古到今,大大小小的戰争中,不乏創造軍事奇迹的将領,而李世勣恰恰就是能夠創造奇迹的那種人。

地圖上的戰争:唐滅薛延陀之戰,唐王朝威名遠傳漠北

他既然能夠率六千士兵對陣三萬士兵,必定有充足的把握。果不其然,戰争一開始,李世勣就先指令他手下的突厥士兵前去迎戰,戰争剛一開始,唐軍這邊就因寡不敵衆退走,大度設看到這種情況,立馬乘勢追殺,随後便遭遇到了了李世勣剩餘的主力部隊,這時候,大度設指令士兵放箭,唐軍戰馬大多被射死,看到這種情況,李世紀立馬命士兵下馬戰鬥,用長矛來對付薛延陀軍的騎兵,這一招果然奏效,大度設軍一時半會兒沖不前來。

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的話,那麼,随着時間的推移,唐軍有可能會失敗!但是,一個人的到來徹底扭轉了這場戰争的結局,他就是還未出場的薛萬徹。

大度設怎麼也不會想到,正當他們與李世勣軍激戰時,會有一支騎兵從他們後方殺出來,沒錯,這支騎兵就是薛萬徹率領的!早在之前,李世勣就已經與薛萬徹商量好了,而這也是為什麼李世勣會率領六千士兵敢與三萬人對抗的原因。

當看到薛萬徹的大軍從後方沖出來時,大度設徹底慌了,不僅大度設慌了,他手下的士兵也慌了。然而,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原來唐軍的目标并不是他們,而是他們的戰馬,唐軍一上來,就搶奪他們的戰馬。要知道,戰馬對于遊牧民族來說那可是和自己性命一樣重要的,他們能夠之是以穿越茫茫大漠前來征讨突厥,依靠的正是這些戰馬,而這些戰馬一旦被唐軍奪去,那麼等待他們的隻有死亡。是以,看到這種情況,這些士兵早已沒有了戀戰之心,而是紛紛搶奪戰馬,保住自己回去的希望。這時候,唐軍乘勢而動,對着混亂的薛延陀士兵一頓沖殺,斬首三千多人,大度設率領殘兵敗将倉皇而逃,遁往漠北。

此次戰争,打擊了薛延陀的嚣張氣焰,以唐軍的大勝而告終。

經此一役,在之後的兩年中,薛延陀一直乖乖地待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不敢南下而牧馬,而唐朝也樂得薛延陀能夠安穩地待在自己的領地上不惹事。

這種平靜持續了兩三年之後,公元644年,唐王朝準備征讨高麗,但此時李世民擔心在征讨高麗期間,薛延陀又卷土重來,南下找事。面對這種情況,李世民用了一招疑兵之計,他派遣使者告訴夷男可汗,對他說道:“我現在要去征讨高麗,如果你想要攻打我,請速速來戰。”其實,李世民心裡也沒底,他真怕自己走了之後薛延陀下來搗亂,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曾經的薛延陀也是強者。

李世民心裡是這麼想的,但夷男可汗可不這樣想,兩年前的那場戰争至今使他感到後怕,再挑釁唐朝等于去找死,他可不想重蹈覆轍!于是,對于李世民的傳話,他立馬告訴李世民,自己不會南下侵擾唐朝邊境的,并且還要派出士兵協助唐朝征讨高麗,李世民拒絕了他。

夷男可汗的話給李世民吃了定心丸,于是,李世民便安心去讨伐高麗了,同時令房玄齡留守,防止薛延陀侵擾唐朝邊境。

再征薛延陀

但李世民走後不久,第二年,夷男可汗病死,這時候的薛延陀内部發生了内亂,他的兩個兒子互相争奪王位,最終二兒子拔灼勝出,自立為颉利俱利薛沙多彌可汗。

年輕氣盛多彌可汗即位之後,立馬與唐王朝斷交,并并且趁着唐朝李世民率軍征讨高麗未歸之際,率兵攻擊唐朝河南地區。

幸虧李世民走的時候留了一手,留下了房玄齡這位獨擋一方的人物。面對薛延陀的進攻,房玄齡運籌帷幄,與突厥降将執失思力一文一武互相配合,将薛延陀軍誘至夏州境内,圍兵殲之,薛延陀軍大敗而走。

地圖上的戰争:唐滅薛延陀之戰,唐王朝威名遠傳漠北

面對薛延陀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唐王朝這次真的怒了,誓要鏟除薛延陀。645年十月,唐王朝利用薛延陀内部發生的沖突,再次派五路大軍出擊。

五路大軍齊至,在唐軍的進攻下,薛延陀很快便土崩瓦解,多彌可汗及其衆将被回纥部所攻殺,薛延陀其餘部衆全部歸降唐朝。

至此,随着薛延陀部的破滅,深深地震懾了周圍其他部落,于是,中國北方、東北地區等11個部落全部歸于唐王朝統治之下,向唐朝稱臣,同時,唐王朝賜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從此以後,唐王朝兵鋒所至,諸部莫敢不服。

結語

在與外來民族交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原王朝秉承的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盡量與周圍部族和平相處,每次面對外來民族的挑釁,一向都是“先禮後兵”。以唐王朝為例,在對外戰争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原王朝不怕事、也不主動挑事!但面對他族的挑釁,不會忍氣吞聲,而是予以還擊。

注:本地圖繪制于發現中國,地圖分享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