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北人自古以來都能打?看看這裡吧

在網際網路上經久不衰的地域話題中,各地老少爺們的戰鬥力,一直是廣大網民津津樂道的談資,不過大部分的榜單都是東北地區占據榜首。有意思的是,網民看能不能打仗,不是看各地的軍隊素養和科學素養,而是直覺的“能不能打架”,或者說願不願意打架,說穿了就是看好鬥與否。這個顯然隻能作為沒有素質的展現,而不是戰鬥力的展現,當今世界公認戰鬥力第一的美國人在生活中一般很有禮貌,也不會動不動就拿槍拿刀與人一決生死。(槍擊案大部分為失控殺人,或者性格扭曲者無法代表大部分美國人)

東北人自古以來都能打?看看這裡吧

很顯然,真正因為槍擊而死的是一小部分人,美軍善戰不代表美國人都暴力,中國也一樣。但是,另一個參考因素就不得不被重視了——曆史因素,那些曆史上強軍頻出的地區确實可以被稱為“能打”。是以,東北地區一直高居榜首,并不是完全的浪得虛名,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東北人,或者起源于東北地區的古代軍隊能打呢?

血緣部族帶來的強大凝聚力

要了解這點我們要先知道一個客觀事實,那就是東北地區在明清以前和雲南一樣都是少數民族占據多數,曆史上來自東北的強軍,大部分也是少數民族的軍隊。這些來自白山黑水的“馬上健兒”(事實上東北并産馬,而是靠近蒙古高原等産馬地,比較容易擷取優質戰馬),有着非常鮮明的部族特點,而這個成為他們戰鬥力的源泉。

東北人自古以來都能打?看看這裡吧

契丹、女真的力量來自部落的紐帶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部落成員往往是幾代人都居住在當地,各個氏族之間有着濃郁的地域羁絆,比今天東三省的兒女情懷還要厲害得多。這樣的軍隊往往對首領非常忠誠,十分願意服從各自酋長的指揮,作戰起來也悍不畏死(部落制度保障了部落兵戰死後,其父老妻兒有基礎的生存保障),别說和後期平民化的宋朝禁軍比,就是真正的常備軍對上他們也是敗多勝少。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清末的客家人身上,他們以宗族為紐帶,戰鬥力強悍無匹。幾萬個太平天國的“老兄弟”,就把整個東南半壁攪得天翻地覆,如果不是後期太平軍内鬥,加上“老兄弟”随着時間推移逐漸消耗掉了,曾國藩還真不一定能穩赢。值得一提的是曾國藩的軍隊架構也是類似,湘軍雖然沒有客家人那麼能戰,但同樣是以宗族為紐帶建立起來的軍隊,其戰鬥力完虐同時期的其他清朝部隊。可見在真正的,靠軍事紀律、軍銜制度、升遷制度等維系的近代軍隊成型以前,以血緣宗族為紐帶的軍隊往往是最為強大的。

那麼,又是什麼讓他們這麼适合軍隊這種地方?

東北人自古以來都能打?看看這裡吧

八旗也是這樣靠宗族血親為紐帶聯系起來的軍隊。随着入主中原,清朝越來越難維持部族紐帶了,這是八旗衰退的關鍵

惡劣環境促使半軍事化體制發展

我們仔細觀察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和廣東地區的客家人,不難發現他們有個最大的共同點--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廣東地區在當時屬于“化外之地”,由于離核心地區太遠,才被中央選做通商口岸,這樣将來有一天“生變”了,也不至于威脅到中央朝廷的統治。這樣的地方顯然養不活太多人,随着人口的增長,客家人不得不和當地的其他土著族群争奪有限的生存資源,于是就演變成了赫赫有名的“土客械鬥”。

東北人自古以來都能打?看看這裡吧

太平天國運動的根源之一是土客械鬥

這種生存環境,迫使客家人建立起了一座座類似南北朝時期的軍事建築“邬壁”的土樓,将自己圍了起來,在這樣的“碉堡”裡客家族群同吃同住,進行着半軍事化的生活。這使得他們一旦對某個群體開戰,特别容易形成編制和戰鬥力。

軍事外行往往喜歡說一支軍隊有多少人,但是有軍事常識的都知道,編制才是一支軍隊的根本,一群臨時拉過來,連長官是誰,誰部隊番号叫什麼都不知道的單個壯丁,在戰場上很有可能會起到反作用。是以,軍事術語中一個詞叫做“成建制殲滅”,無論這支部隊戰損多少,隻要部隊的建制還在,那麼恢複元氣就是時間問題。

東北地區的女真人也是如此,一個部落隻要出兵了,每個士兵立刻就能知道自己的指揮者是誰,自己的隊列在哪兒,一個個的部落就是一個個天然的軍事機關,用不着磨合和訓練。是以,後金的創始者努爾哈赤喜歡把投奔自己的女真部落單獨編成一個個的牛錄,哪怕他們的編制其實已經超過了300人,也不将他們打散重組,因為他知道這會削弱自己的戰鬥力。

東北人自古以來都能打?看看這裡吧

一些人以為是八旗搞“種族隔離”的目的是抑漢,其實更大的原因是為了儲存戰鬥力

和金朝一樣,努爾哈赤也想要通過吸收漢人去補充兵源,是以在他執政期間,滿漢并不隔離。但是,到了皇太極時期情況就完全變了,因為他有了入主中原的野心,在加上境内漢人的增加,迫使他采取滿漢隔離的措施。事實證明,他确實有着先見之明,由于被隔離的關系,滿城中的旗人還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自己東北老家的組織結構。入關後,每次前線僞軍和南明軍隊交戰不利,就會奏請“真滿洲”去壓場,乃至到了康熙年間,和準格爾人交戰也頻頻出現八旗的身影。相比同樣來自白山黑水,一到中原的花花世界就迅速堕落的金人前輩,他們的戰鬥力也就相對保持的久,堅持了百年時間,直到出現了更有組織力的客家人和湘軍淮軍。

對清朝統治者來說,遷入關内意味着失去了東北嚴酷環境的鍛煉,八旗兵丁的戰鬥力一代不如一代,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清朝的對策是不斷從東北老家運輸索倫等民族來“輸血”。但是,這終究是杯水車薪,東北的地理環境相對比較隔絕,輸入輸出的通道總共就倆,一個中原,一個北亞。這使得東北地區無論是技術上還是人口上都屬于東亞範圍的“地闆”,隻能憑借嚴酷環境磨練出來的武德勉力支撐。當關外的輸血再也沒辦法維持關内的軍事系統之時,清王朝所依賴的八旗武裝實際上的瓦解,也就走入倒計時。

東北人自古以來都能打?看看這裡吧

除了本族兵源的枯竭,更重要的是時代的變遷讓舊的軍隊組織方式成為了過去式

之後的東北進入了工業化時代,一個機關的人同吃同住,慢慢地新的機關共同體取代了過去的血緣共同體,讓東北人帶着“能打”的“傳統”進入了另一個時代,不過這是後話了。

變異的大共同體

如上所述,這種地緣為紐帶,血緣為樞紐的組織是近代以前最有戰鬥力的結構,非常适合古典軍事政府和殖民拓展。

不過,在一些特殊條件下,這種模式也會發生變化,從以血緣為機關的小共同體變成以國家為機關的大共同體,秦就是一個這樣的典型。

處于氣候幹燥的大西北,秦人的日子顯然無法和關東六國相提并論。而然,秦國的生存壓力卻要比東北地區的女真人還要嚴酷得多,因為魏國之類的大國,時不時要去秦國打一波秋風。而曆代秦王也不是安分的主,時不時要和東邊的鄰居開戰。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秦國采取了變法,将境内的宗族小共同體一網打盡(一說商鞅之前就存在類似變法),将所有的資源整合成為一個大共同體。

東北人自古以來都能打?看看這裡吧

秦朝的目的就是利用國家機器剿滅小共同體

這種模式,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内擷取巨大的力量,秦朝靠着這股力量在很短的時間内就消滅了關東六國。不過,這種模式的缺點也十分明顯,那就是原來小共同體内的人民缺乏最基本的認同感,别說被征服的關東六國了,就是秦朝故地也不認同自家政權。當劉邦打進關中的時候,沒有多少所謂的“老秦人”自發地抵抗劉邦這個楚人,反而在“約法三章”後,恨不得劉邦留在秦地為王。在後來的楚漢戰争中,秦地人也是最沒有存在感的,乃至以商業立國的齊國都顯得比秦人能戰。

究其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秦朝法律過于嚴苛,三個人以上“無故聚飲”,就要被問罪。立志要将整個國家打造成一架戰争機器,把每一個國民都變成機器内的零部件,除了秦王本人是操控機器的人之外,其餘人連人都不能算,哪怕是臣子上書都要自稱“待罪”。

東北人自古以來都能打?看看這裡吧

秦軍的強注定是昙花一現

當舉國之力打造的軍隊在巨鹿等戰役中被消滅幹淨之後,秦國這架機器就像沒了油一般,再也發不出半點力道了。

結語

現在我們知道了,古代戰争看一個地方是不是能戰,關鍵就看它的共同體是否足夠團結,政權的向心力如何。而古代王朝雖然能憑借自身的強勢消滅境内的擁有“自然向心力”(血緣族親)的小共同體,建立大共同體,但是這也被曆史證明是飲鸩止渴,注定其無法長久。事實上,秦之後的漢,之是以搞出“罷百家獨尊儒術”這樣的大折騰,也就是為了給巨大的“國家共同體”注入人造向心力。

那麼,話說回來,曆史上哪個地區的共同體,有着最大的優勢,究竟哪裡的人又是真正最能打呢?讓我們下回揭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