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李秀成手握30萬大軍,為何打不過3萬湘軍?

太平天國的覆滅,與它的爆發一樣,快得令人難以置信,連坐鎮北京的慈禧太後也沒想到,這夥兒曾令清王朝寝食難安的“長毛”,竟頃刻間便土崩瓦解了。畢竟,總攻開始前,李秀成手裡還有二十多萬人馬。

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便會發現,即便是處于鼎盛期的太平天國,也早已預示了它最終的命運。要知道,太平軍之是以曾打的清軍暈頭轉向,主要是因為他們一直處于運動狀态,讓前來圍追堵截的官軍摸不着頭緒。

然而,在占領南京後,洪秀全等開始坐享安逸,雖然有北伐、西征等主動出擊的軍事行動,卻皆因不夠堅決和内部紛争而失敗。看似有了大學營的太平天國,逐漸過渡到了停滞不前,甚至是坐以待斃的窘境。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李秀成手握30萬大軍,為何打不過3萬湘軍?

太平天國的堕落,也是随着定都南京而開始的,而且這種堕落幾乎是整個高層同時發生的。比如說,原本仇視清朝和帝制的太平天國,竟然也嘗試推廣太監制度,在失敗後又大規模地使用“女侍”,完全就是一個披着宗教外衣的等級森嚴的王朝。

随着太平天國高層上司的内鬥,天京事變使得數萬精銳無辜喪命,而且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也都死于非命,在洪秀全的猜忌下,翼王石達開率領數萬精銳出走。如此一來,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很難再組織兵力對清軍造成太大威脅。

如果說1856年的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标志,那麼到1863年時,太平天國便已經是無力回天了。

這一年中,發生了三件大事:

石達開所率精銳在大渡河慘敗,這是太平軍所難承受的巨大損失;

安徽撚軍中的張樂行所部慘敗,這使得太平軍失去了一支強有力的盟友;

戈登率領的“常勝軍”全力幫清軍進攻蘇州,并威脅杭州。

這三件事加在一起,使得太平天國更加窘迫。如果說石達開的出走和慘敗,是天京事變帶來的影響,那麼張樂行所部撚軍的潰敗和洋人态度的轉變,則是讓太平軍所料不及的,可謂是雪上加霜。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李秀成手握30萬大軍,為何打不過3萬湘軍?

在太平天國衰敗的同時,清軍一方則抓緊了攻勢:

早在1862年時,曾國藩就着手籌劃着給太平軍布置了一張大網,他令李鴻章率領淮軍到上海,讓左宗棠上司部分湘軍經江西進入浙江,李、左兩路大軍,日益壓迫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在此期間,曾國藩親自坐鎮安慶,率領着嫡系沿長江向天京逼近。

另外,曾國藩等人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同時,一直發展洋務運動,生産近代化武器。這樣一來,湘軍、淮軍的武器裝備,比起最初與太平軍交戰時,有了重要提升。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李秀成手握30萬大軍,為何打不過3萬湘軍?

與裝備日益精良的清軍相比,太平天國因不願接受《南京條約》等屈辱條款,開始失去了洋人的支援,其在武器裝備上也變得十分被動。原來一度傾向太平天國的列強,轉而幫助清軍進攻太平軍。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洪秀全晚年已經沉浸在了自己編織的天國中。盡管李秀成不斷勸谏,洪秀全還是堅持固守南京,強調會有什麼所謂的天兵天将前來相助。昏庸的洪秀全固步自封,在清軍的圍困下耗盡了生命,而幼天王洪天貴福和忠王李秀成接手的,可謂是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随着也就頃刻瓦解了。當然,這是後話,我們要探讨的是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也就是雨花台會戰。

苦戰四十餘天的雨花台會戰,以太平軍的大潰敗而告終。

在南京形勢日益危急的情況下,洪秀全逼李秀成聚攏部隊,回援天京。結果,李秀成與曾國荃之間的對戰,就此拉開帷幕。

會戰開始前,除了奉命回援的李秀成(率蘇南地區的太平軍精銳),還有從浙西趕來的侍王李世賢部,加上各地匆忙調集的太平軍,李秀成一方大約有三十萬人(一說二十餘萬),而曾國荃部僅有三萬餘衆,雙方在軍力上相差懸殊。

但令人意外的是,李秀成的二三十萬人,竟未能擊潰曾國荃部,反而退回了天京(南京)。這使得湘軍得以完成了對南京城的最後合圍。至此,太平天國已經徹底無望了。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李秀成手握30萬大軍,為何打不過3萬湘軍?

那麼,這次決戰中,太平軍為何會慘敗呢?

李秀成給出的解釋是,湘軍兵力衆多且工事堅固,太平軍一方糧食不足又沒有冬衣。其實,這是一種推脫之詞。前文提及,李秀成的兵力大概是曾國荃的十倍,稱對方“人多勢衆”,絕對是自我開脫了。

另外,在雨花台會戰時,太平軍的糧道尚存,天氣也沒有特别寒冷。可以說,在整個會戰中,太平軍的處境還沒有慘到像後來南京被圍那麼慘。

李秀成的慘敗,其實就在于太平軍氣勢低落、戰鬥力下滑。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李秀成手握30萬大軍,為何打不過3萬湘軍?

接連的征戰和高層的内鬥,使得太平天國軍民中彌散着無望的氣息。特别是随着洪秀全等人的腐敗堕落,士兵們已經開始懷疑自己到底為何而戰。可以說,盡管李秀成手握重兵,但大家都已不願意再去拼命,又怎麼能和裝備精良、骁勇善戰的湘軍對抗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