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建成的陵墓在西安出土,墓志刻有55字,才知李世民的為人

李建成是唐朝的開國太子,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親兄弟,但在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事變不出意外地發生了,時年38歲的李建成命喪于此,五個兒子也一同遇害,全家被逐出皇室宗籍。

不過在貞觀二年,唐太宗還是以王禮将李建成下葬,并且在貞觀十六年,又追贈李建成為皇太子,耐人尋味。

李建成的陵墓在西安出土,墓志刻有55字,才知李世民的為人

縱觀曆史,在封建王朝史上,為争奪權位,也就最是無情帝王家,但通過政變改變原先軌迹,會被視為得位不正,令人诟病。是以史載,李世民發動政變是迫不得已,李建成已經容不下他,起了殺心。

并且不管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都是把李淵起兵建唐的功勞幾乎歸功于李世民,李世民年僅14歲便一戰成名,而對李建成的功勞少有提及,但史學家在研究這段曆史時,發現跟随李淵起兵的書佐溫大雅有《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詳細記錄了李淵自起兵到正式稱帝的事迹,裡面記載有李建成的功勞。

李建成的陵墓在西安出土,墓志刻有55字,才知李世民的為人

事實上,李世民稱帝後對玄武門之變也頗為介懷,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記錄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但中書令褚遂良不許,後來是宰相房玄齡與許敬宗經不起唐太宗的要求,而将《起居注》删定為《高祖實錄》、《今上實錄》,給了唐太宗。

是以近代曆史學家章太炎在研究這段曆史時,稱道:“太宗既立,懼于身後名,始以宰相監修國史,故《兩朝實錄》無信辭。”

李建成的陵墓在西安出土,墓志刻有55字,才知李世民的為人

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能确實是不低的,重用了敢于直言進谏的魏征,任用賢能,其在位時期人才輩出,為唐朝後來的百年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礎。而在寫給兒子李治的《帝範》中,唐太宗告誡道:

“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于上,隻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隻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緻,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李建成的陵墓在西安出土,墓志刻有55字,才知李世民的為人

是非功過,讓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也比較複雜,而在2005年,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衆人發現李建成的墓志僅有55個字:

“大唐故息隐王墓志 王諱建成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師 粵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 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

一般來說,墓志會将這個人的生平、功績、評價等記錄在内,往往有着很重要的曆史價值,但李建成的墓志,卻隻記錄了名字、谥号、死亡時間、下葬時間和地點。不過李建成的墓志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反映了李世民的為人。

李建成的陵墓在西安出土,墓志刻有55字,才知李世民的為人

這就在于李建成的谥号,谥号則是用一、兩個字對死者的一生進行概括性的評價,即蓋棺定論。原本,李世民給予李建成的谥号為“靈”,是一個極其貶義的谥号,谥法中則說道:

“不勤成名曰靈。任本性,不見賢思齊。

死而志成曰靈。志事不□命。

死見神能曰靈。有鬼不為厲。

亂而不損曰靈。不能以治損亂。

好祭鬼怪曰靈。渎鬼神不緻遠。

極知鬼神曰靈。其智能聰徹。”

成王敗寇,一旦政變成功,前者很可能被評價得一無是處,但李世民終究是不忍,後将李建成的谥号改為了“隐”,而這個字則包含了唐太宗對政變有隐蔽的心态,希望大家都避之不談,就當李建成是個不太重要的人物,無需貶低,也無需過多議論,又展現出了李世民的恻隐之心。

李建成的陵墓在西安出土,墓志刻有55字,才知李世民的為人

但“陷拂不成曰隐;不顯屍國曰隐;見美堅長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屍其位曰隐;違拂不成曰隐;懷情不盡曰隐;不明誤國曰隐;威德剛武曰隐。”“隐”這個字其實也非常微妙,不過總得來說,帝國之家是殘酷的,同時也有常人的情感。

閱讀《李世民全傳》,讀者則可以深入了解一位野心政治家助父起兵、建立大唐的雄才偉略;領略一位天才軍事家橫掃千軍、定國安邦的神奇卓 越;體驗一位英雄帝王先發制人、高踞萬邦之首的絕世榮耀;感受一位偉岸男兒心懷天下、成功締造的煌煌盛世。本書作者以權 威史料為據,正本清源,力求還原曆史事實,重制特定時期、特殊背景下那段段驚心動魄的曆史畫面,為讀者奉上一段傳奇、一篇史詩!

繼續閱讀